李峴墓誌

李峴墓誌

徐浩所書《李峴墓誌》在2000年出土於西安市長安區郭杜鎮,同時出土還有《李峴妻獨孤峻墓誌》,現均藏於長安區博物館。《李峴墓誌》為唐永泰三年(767)刻,楷書,徐浩撰文並書。李峴字延鑒,為李唐宗室,唐太宗李世民四世孫,曾二度拜相,參與過許多重大歷史事件,新、舊《唐書》均有傳。徐浩所書此墓誌,歷代文獻未著錄。徐浩書法作品見於著錄者約四十餘種,多為碑刻。前期多隸書,後期則楷書居多。此墓誌為徐浩五十一歲時刻,刻工精良、字口清晰,對研究徐浩書法提供了極為重要的資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李峴墓誌
  • 作者徐浩
  • 書體:楷書
  • 年代:唐代
  • 材質及形狀:青石質、正方形
  • 收藏:長安區博物館
墓誌介紹,碑刻賞析,墓誌釋文,相關資料,作者簡介,

墓誌介紹

李峴墓誌》全稱《唐故光祿大夫檢校兵部尚書兼衢州刺史充本州團練使贈太子少師上柱國梁國公李峴墓志銘》,出土於西安市長安區郭杜,志為正方形青石製成,邊長91厘米,厚14厘米,共32行,滿行33字,總計1053字,字型楷書。《李峴墓誌》主要記載了李峴一生所經歷官職變動及其政績,與《舊唐書》相比基本相合,但稍有出入。從志文中可知,李峴於“永泰二年七月八日,薨於官舍,春秋五十五”可推知其生於玄宗先天元年(公元712年),而《新唐書》和《舊唐書》皆稱其卒於五十八歲。徐浩長李峴九歲,而《李峴妻墓誌》亦為徐浩所書(天寶十三年,另文考),徐浩撰並書此志文,可以肯定徐浩與李峴關係密切,這在《金石萃編》所錄《徐浩碑》的跋尾有所記載,因此對其生年的記錄不會出錯,故應以墓誌所記年齡為準,並亦可正史書之誤。

碑刻賞析

此志文字結體嚴謹、平整,筆畫精到而又舒展有度,與《不空和尚碑》相比,沒有其靈動穩健、起伏統一之感,更多是穩重,猶如謙謙君子,含而不露,惟在一些起筆、收筆、折筆的處理上略顯鋒芒。全文因是徐浩自己所撰,所以書時顯現出生動、流暢、溫文而雅、充滿書卷氣而又不失方勁之感,徐浩書此碑時已64歲,尚有如此氣力和精神,實屬不易。其一絲不苟而又變化豐富的用筆,嚴謹工穩、開合有致的結體,竟與顏真卿41歲時所書的《多寶塔碑》有很多相似之處,馮班在《鈍吟書要》中稱:“顏書要畫中有筋,其用筆與徐季海父子同。”可以此志文為證也。在當時已屬高壽的徐浩還能寫出這樣精妙的作品,足見其於書法功夫之深。
《李峴墓誌》局部《李峴墓誌》局部
徐浩流傳至今的楷書來看,早期的《陳尚仙墓誌》還不算自己的風格特點,其書寫略帶瘦勁,用筆與結體似有唐以前法度,而《不空和尚碑》為其晚年力作,用筆略帶行書筆意,盡顯澀辣,正可謂人書俱老,那么此《李峴墓誌》當為徐浩最嚴謹之楷書代表作也。

墓誌釋文

唐故光祿大夫檢校兵部尚書兼衢州刺史充本州團練使贈太子少師上柱國梁國公李公墓志銘並序銀青光祿大夫行尚書工部侍郎集賢殿學士上柱國會稽縣開國公徐浩撰並書嗚呼!有唐良弼李公諱峴,字延鑒,今上之三從叔也。曾祖司空吳王諱恪,大父工部尚書、贈吳王諱琨,烈考兵部尚書,朔方河東節度使、太子太師、贈太尉、信安郡王諱禕。代濟盛德,是生我公。幼有殊量,含粹秉哲,學以觀略,文以足言。起家左驍衛兵曹、太子通事舍人、鴻臚丞、河府士曹、高陵萬年河南令,所蒞以尤異聞。遷河南少尹、左金吾將軍、將作監,出守魏郡、零陵、長沙、江陵、鳳翔、蜀、通、潤、衢等郡,再為京兆、江陵尹。初以江陵兼御史中丞,山、嶺、江南、黔中四道都副大使、採訪使,入宗正卿,及為鳳翔太守又兼中丞鑾輿臨幸,知側近兵馬糧料,加尚書左丞,知鳳翔事,車駕還京,充知頓使,遷禮部尚書,轉御史大夫兼京兆尹,加光祿大夫,封梁國公。按三司獄,帝善其議,遷吏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貶蜀通潤,復為江陵兼御史大夫,充荊南節度觀察處置營田等使。進禮部尚書兼宗正卿,屬犬戎亂華,西都失守,旋旆京邑,又兼御史大夫,充置頓使,擢黃門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左太子詹事,居無何,復檢校禮部尚書兼大夫,充江南西道勾當鑄錢使。改吏部尚書兼大夫,充江南東西、福建等道知選,並勸農宣慰使。尋檢校兵部尚書,餘如故,又以尚書兼衢州刺使,景命不淑,以永泰二年七月八日,薨於官舍,春秋五十五,皇上軫悼,贈太子少師,粵以來歲二月十日,歸葬於京兆長安縣高陽原,禮也,優詔鹵薄威儀,手力幔幕,有加恆數,以飾終焉,公凡宰三縣,典九州,兩為江陵,再尹京兆,五登亞相,六拜尚書,七擁使車,再秉鈞軸,牧宰為政也,作人父母;台省持綱也,為國準繩;皇華將命也,澄汰風俗;宰輔致理也,裁成景化。公以間氣傑出,膺期挺生,忠效代范,親賢太名。利物可以和義,修詞可以立誠。夫其有犯無隱,措枉舉直,無形骸之私,竭股肱之力,權貴斂手,奸回沮色。是以當可言而必言,再入相而再去,良有以也。方將燮和元氣,弘濟生靈,致君唐虞,合德周邵。嗚呼,東陽出守,南國無歸,人之雲亡,吾將安仰。公長兄峘,故戶部尚書兼御史大夫,江、淮南部都統節度觀察處置使,旅櫬雙旐 ,遠自江鄉,高墳兩中塋,同葬故國。榮哀倏忽,途路悲傷。已焉哉。嗣子大理司直孝孫等,陟岵棘心,寢苫血泣。思綴一遺烈,以志玄堂,乃徵詞於故人,庶傳於樂石。銘曰:
蔚間氣兮生哲人,卓昭代兮羌良臣。麟之趾兮何振振,才濟時兮運遘屯。家多難兮方經綸,使宣風兮牧行春。七持憲兮一徼巡,六曳屢兮二秉鈞。亮帝采兮敘彝倫,唐舊邦兮命惟新。孰賢賢兮我親親,五列乾兮十朱輪。累勳業兮據要津,嘆窄路兮悲短辰。彼穹蒼兮胡不仁,如可贖兮百其身。哀同氣兮墳相鄰,邈千古兮流芳塵。

相關資料

李峴墓誌》的出土發現,不但可以糾正唐代史料中的一些問題,更重要的是為我們研究徐浩的書法提供了極其珍貴的實物資料。徐浩是唐代極負盛名的大書法家,字季海,越州人,長安三年生(公元703年)。《舊唐書 列傳第八十七》稱:“浩少舉明經,工草隸,以文學為張說所器重,調援魯山主薄 ,說薦為麗正殿校理。”張說乃玄宗時重臣,《舊唐書列傳第四十七》稱其:“前後三秉大政,掌文學之任凡三十年,為文俊麗,用思精密,朝廷大手筆,皆特承中旨撰述,天下詞人,鹹諷涌之。尤長於碑文、墓誌,當代無能及者。喜延納後進,善用已長,引文儒之士,佐佑王化…”。能得到張說的器重,可證徐浩年少時即有著不俗的超人才華,這對其成為一代書法大家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至肅宗時,“由襄州刺史召授中書舍人。四方詔令,多出浩手,遣辭贍速,而師法至精,帝喜之。又參太上皇浩冊,寵絕一時。”這段時期是徐浩仕途上的一個重要時期,肅宗即位於天寶15年(公元756年),徐浩時年54,正當其書法的成熟時期,所以其書法“宏絕一時”也就不足為奇了。
徐浩書《李峴墓誌》沒有署具體撰書時間,但志文中有“永泰二年七月八日薨於官舍,粵以來歲二月十日歸葬於京兆長安縣高陽原,禮也。”此志文當做於大曆二年(公元767年),文中徐浩的官職為“銀青光祿大夫行尚書工部侍郎集賢殿學士上柱國會稽縣開國公。”《舊唐書》云:“代宗征拜中書舍人,集賢殿學士,尋遷工部侍郎,嶺南節度觀察史,兼御史大夫,又為吏部侍郎,集賢殿學士。”《新唐書》云:“代宗復以中書舍人召,遷工部侍郎,會稽縣公,出為嶺南節度使。”而其“加銀青光祿大夫”為寶應元年(公元762年)(《中國書法史隋唐五代卷 》P369),從中可知徐浩書此銘文在出嶺南節度使之前,其自書官銜亦可補史書之缺。
徐浩平生所書碑誌甚多,但歐陽修《集古錄》僅收徐浩書篆額一、書碑一,撰並書碑一;宋趙明成《金石錄》所記徐浩撰、書或題額碑誌有37通。其人又長壽,書《不空和尚碑》時78歲(建中二年),但流傳至今者不多,楷書尤少,所知僅《不空和尚碑》、《大德大證禪師碑》、《陳尚仙墓誌》等以及本文所考之《李峴墓誌》及待考之《李峴妻墓誌》,兩志相隔12年,又是夫妻,皆為徐浩所書,這在其所書碑誌的記錄中是少有的,可見二人的關係非同一般。

作者簡介

徐浩(703-782)字季海,越州(今浙江紹興)人。出身於名門望族。官至彭王傅、會稽郡公、太子少師。徐浩自幼精通翰墨,其祖師道,其父嶠之,均是書家,浩深得家傳,又書宗二王,尤醉心於王獻之。《宣和書譜》稱:“蓋浩書鋒藏畫心,力出字外,得意處往往近似王獻之,開元以來,未有比者。”玄宗時,宰相張說見所作《喜雨》、《五色鴿》兩賦,十分器重,薦為麗正殿校理。唐肅宗即位,受到肅宗寵愛,由襄州刺史召為中書舍人,四方詔令多出其手,其書法作品在民間多有流傳。徐浩長於鑑賞,兩次受命訪書,收集二王書跡。有《古蹟論》、《論書》傳世。他善書法諸體,曾寫屏風42幅,所題多《文選》五言詩,八體皆備,其中“朔風動秋草”等十多字,或草或隸,尤為精絕。李邕贊云:“徐季海書若春雲之高,無梯可上,幽谷之深,無徑可尋,開元以來無比者。”但對他的字表示不滿的人也有不少。如《呂總續書評》云:“徐浩真行書固多精熟,無有意趣。”李煜也說:“徐浩得右軍之肉而失於俗。”米芾甚至說:“《董孝子》、《不空》皆晚年惡札,全無研媚,此自有識者知之。”所傳書跡,除《不空和尚碑》外,還有隸書碑《嵩陽觀記頌德感應頌》。墨跡《朱巨川告身》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