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寶健

李寶健是我國著名的遺傳學家及生物工程專家,1933年8月29日,出生於上海。祖籍廣東中山小欖。其父親為李廷安博士(1929年獲哈佛大學哲學博士學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李寶健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上海
  • 出生日期:1933年8月29日
  • 職業:遺傳學家,生物工程專家
  • 畢業院校:中山大學
  • 性別:男
人物生平,主要成就,出版著作,

人物生平

李寶健是我國著名的遺傳學家及生物工程專家,1933年8月29日,出生於上海。祖籍廣東中山小欖。其父親為李廷安博士(1929年獲哈佛大學哲學博士學位)。李寶健1955年畢業於中山大學,後被選派在前蘇聯列寧格勒大學(現聖· 彼得堡大學)從事細胞有絲分裂及減數分裂過程DNA複製的研究,獲蘇聯遺傳學副博士學位。先後任中山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美國康奈大學國際著名的Boyce Thompson研究院客座教授,中山大學副校長兼研究生院院長,創辦了中國高校第一個生物工程研究機構-----中山大學生物工程研究中心並任首屆主任,中國高科技計畫863生物技術第一、二屆專家委員會委員,華南生物科學與技術研究中心主任兼學術委員會主任,美國華人生物醫藥協會顧問,美國先進科學協會會員等。

主要成就

由他做本課題第一任負責人的“黑色食品資源與新品種選育及產業化利用”,已創直接經濟效益50億元,並帶動了全國顯著提高營養價值的黑色食品的發展;套用他的大規模液體深層工業發酵生產靈芝的發明專利,在上海、江蘇建立了亞洲最大的靈芝現代化生產基地等。
他研究成功“大豆體胚發生和再生成苗技術”。西方學者(美、德、加)組成攻關組,經過過10多年研究,均無法突破“大豆體細胞全能性培養”的難題。並一度認為“大豆體細胞不具全能性”,經李寶健研究在全世界最早成功地建立了“大豆體細胞的全能性的整套培養技術體系”(見Peant Cell Report,1985,4,344-347),為大豆生物技術打下了最重要的科技基礎。
他做為課題組長,套用國際上最先進的SIRNA技術研製治療和預防SARS的課題取得重大突破,獲得國內外高度評價,論文發表在國際著名科學雜誌Nature Medicine(影響因子31.22)。
在長期研究工作的基礎上,他和他的研究小組在《Nature Medicine》、《PNAS》、《Plant cell Report》、《中國科學》等刊物共發表論文272篇,被SCI收錄近50篇,至2010年3月被引用301次,被國內外網站及報刊登載或發布近1500次,出版專著3部,他先後獲得全國科學大會獎,全國科技進步獎二等獎,廣州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二等獎等省部級以上獎勵共18項,申請並獲得中國發明專利25項(含美國及國際專利各1項)。
除了科研工作有許多創新性的成果外,李寶健教授還培養了大批本科生,研究生,進修生,四次主辦全國性的高級人材研討班,為培養我國遺傳學和生物技術高級人材做出重要貢獻。
為此,他也獲得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教育系統勞動模範等榮譽。美國著名的“Science”雜誌(1995,270, 1147-9)對他的評價是“在過去10年內,像李教授等回國科學家已成功地將DNA重組和轉基因技術移植到中國的土地上…,中國的生物技術將有一段漫長道路要走,但她的生物技術的先軀者 (pioneers)如李寶健等已幫助她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現今李寶健教授雖然年紀大了,但仍在盡力而為,2004年他71歲時退休後仍發表論文23篇,獲發明專利6項,獲省級以上科技獎3項。

出版著作

早期李寶健教授從事植物遺傳與細胞學研究,自20世紀70年代生物技術突飛猛進之初,他便一直從事細胞工程、基因工程和生物醫藥方面的科研工作,並取得一系列的創新性成果。以下這些成果經國家一級科技查新單位嚴格審查,均正式認為是國內外相關研究的領先成果;“套用電激法將外源基因導入植物的研究”(請見美國“Science News, vol 128” 頭版的專題報導)“大豆體胚發生和成苗技術”,“單子葉植物最適合的外源基因細胞受體系統研究”,“含外源基因人工種子研製”,“套用農桿菌介導將外源基因導入水稻細胞”,“套用多基因技術培育高抗多種病蟲害的新的水稻品系的研究”,“套用生物技術選育黑色食品作物新品種及其產業化研究”,
“人組織型纖溶酶原激活劑突變體的研究”,“套用自行設計的siRNA藥物對感染SARS的恆河猴的預防和治療作用的究”(見“Nature.Medicine.”2005,9)等,這十多項成果均是當時國內外十分關注、且具有重大意義的難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