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富(南宋抗金英雄)

李富(南宋抗金英雄)

李富(公元1085-1162年) 字子誠,號澹軒。莆田縣(今涵江區)人。宋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金兵連陷南京、臨安(今浙江杭州市),李富捐家財募義兵三千人,攜糧響,乘舟楫,北上抗敵,隸名將韓世忠部,致金兵敗退。宣撫使李綱薦其任殿前統制司幹辦公事官,以上書言收復失地為秦檜所扼,降承信郎,遂歸鄉。致力於家鄉公益事業,建石橋34座、涼亭座,築海堤,墾埭田280多公畝,修軍學,創梅峰書院並親自講學。著有《春秋註解》、《澹軒集》傳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李富
  • 出生地:涵江鄉洋尾
  • 出生日期:宋元豐八年(1085)
  • 逝世日期:1162年
  • 主要成就:著名的抗金英雄
  • :子誠
  • :澹軒
  • 年代:宋朝
介紹,祖廟陪神李富,

介紹

共和國功勳人物李富《個性化專題郵票》
60年崢嶸歲月 60年輝煌征程
郵票被譽為"國家名片",方寸之間,凝結了一個國家和民族燦爛的文明和悠久的歷史,既有特定的收藏價值,又兼具宣傳與傳播功能。
2009年,在全國各族人民喜慶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六十周年之際,編輯出版《共和國功勳人物誌》,並為入選的在不同時期,不同行業,為新中國的建立建設,改革開放,繁榮富強做出傑出貢獻的模範先鋒人物,製作、發行個性化專題郵票,用書籍和郵票這樣的載體,記錄她們的功績,傳播她們的形象和事跡,意義重大,影響深遠。
共和國功勳人物李富《個性化專題郵票》共和國功勳人物李富《個性化專題郵票》
李富紀念館李富紀念館
李富:字子誠,號澹軒,莆田 涵江鄉洋尾人。宋元豐八年(1085)出生。是年,母黃氏舍梅峰一百多畝地建為佛寺,俗稱梅峰寺
建炎元年(1127年),金兵南侵,南京(今河南商丘)、臨安相繼失陷,國家處在危急存亡之秋。蘄王韓世忠勸富舉兵勤王,他毅然捐獻家財,招募義兵3000人,從海道揚帆北上,入長江,向孟太后提出興宋破金的謀劃。太后把其義兵隸屬韓世忠部,授承信郎。他隨部收復建州,攻克大儀,屢立戰功,金兵敗回北方。宣撫使張淵賞識富的才略,薦任殿前統制司幹辦公事官(簡稱“制乾”,故世稱李富為“李制乾”)。富上書朝廷,陳述抗金的策略,被秦檜所抑,降了職。他知道權奸當道,報國志願難以實現,託言母親年老,辭官歸養。
富事母至孝。捐家財在縣內修築海堤,圍墾造田;建築大小橋樑34座。在涵江鎮內的就有清寧橋(今涵西街道青年居委會,早拆)、萬壽橋(今白塘鎮集奎村)和新橋(今涵西街道樓下居委會)3座;在城南5里多的官道旁建涼亭2座,讓過路人有歇腳的地方;重修囊山寺、重興寺和滿月院。
富又捐巨款修建興化軍學。在梅峰寺畔建臥雲軒和梅峰書院,聚徒講學,並捐資供給學子費用。“遠近之賢且貧者,鹹厚賴焉”。他是一位理學家,當時名士王進之、龔遂良、林觀、劉孔珍、黃芻、黃庚等都出其門下。著《春秋註解》和《澹軒集》。
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金主完顏亮撕毀宋金和約,揮戈南下,長江前線告急。這時富已臥病在床。次年(1962年),聞有人從北方返莆田,富亟向其詢問前線情況,知道邊境危急,憤慨填膺,長嘆數聲氣絕,終年77歲,葬於常太里長基村
富一生樂善好施,熱心公益。逝世後,莆人稱“樂善之士”,必推“李制乾”為第一人。
莆人彭韶認為李富是一位“千載殊絕”的人物,將他和蔡襄陳俊卿林光朝陳宓相提並論。興化太守岳正就在小西湖畔建“五賢祠”以祀他們。
文武雙全的抗金英雄
李富是宋朝著名的抗金英雄。他生長在宋代民族矛盾非常激烈的動亂年代,為抗擊遼、金的入侵,救民於水火,建炎元年(1127),金兵南侵,南京(今河南商丘)、臨安相繼失陷。李富毅然捐獻家資,招募義兵三千人,從海道揚帆北上,入長江,向孟太后提出興宋破金的謀劃。太后把他的兵隸屬韓世忠部,授承信郎。他隨即收復建州,攻克大儀,屢立戰功。金兵敗回北方。宣撫使張淵賞識他的材略,薦任殿前統制司幹辦公事(簡稱“制乾”)。李富十分重視教育,捐巨資修繕興化軍學,建臥雲軒和梅峰書院,培養了一大批貧困學子。他修築海堤,圍墾造田萬畝,在莆田境內建造了大小石橋34座,這些橋把興化平原連成一片,至今仍發揮著作用。李富祠坐落於莆田 涵江區白塘鎮洋尾村,為宋代建築,有書法壁畫、楹聯匾額、碑刻等實物。
李富辭官歸養後,在梅峰寺畔建臥雲軒和梅峰書院,聚徒講學,並捐資供給學子費用。“遠近之賢且貧者,鹹厚賴焉”。又捐巨款修建興化軍學,創築海堤,圍墾農田,造大、小石橋三十四座,重修囊山寺、重興寺和滿月院,並在城南五里多的官道旁建涼亭二所,讓路人歇腳。
紹興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顏亮撕毀宋金和約,揮戈南下,長江前線告急,時李富已臥病在床。次年(1162),有人從北方返莆,他詢知邊境危急情況,憤慨填膺,長嘆數聲氣絕。終年77歲。李富好施與,熱心公益。莆人稱“樂善之士”時,都要提到李制乾。著有《春秋註解》、《澹軒集》等傳世。
岳飛為李富家族譜牒的題詞
“李氏譜牒,子孫保之”。
——岳飛
這是宋抗金民族英雄岳飛為莆田涵江白塘洋尾李富家族譜牒的題詞。
岳飛(1103-1142),字鵬舉,河南湯陰人。他事母至孝,學文習武,少年壯志。其母在她的背上刺上“精忠報國”四字,以教育其為國為民。當金兵入侵時,岳飛投筆從戎,組織岳家軍奔赴前線,與抗金名將韓世忠等一起共同抗金,大有“直搗黃龍”之勢。
李富(1085-1162),字子誠,號澹軒,他是唐室江安李元祥的後裔。其祖先在武則天皇帝時避亂南遷,流寓於福建泉州。其後,李伯玉南安輾轉定居於涵江白塘洋尾村。李富是伯玉的玄孫,故有“安王世胄”之稱。李富事母至孝,舍地百畝並捐巨金興建梅峰佛寺。又在莆田建築34座橋樑……人稱他為“李善人”。
南宋建炎初,金兵又大舉南侵,李富出於愛國愛鄉之心,應詔自費招募義兵3000人,自備糧餉、器械裝備,所費不貲。他和三千義兵,分乘海船幾十艘,從三江口海道揚帆北上,船上供奉媽祖甚虔,故得以順利到達長江前線抗金,收復了建州,攻克了大儀,屢立戰功。因之,李富與韓世忠、岳飛等抗金名將相友善。
岳飛十分賞識李富,當得知李富家族在修譜牒時,高興地揮毫寫下“李氏譜牒子孫保之”給李富。這八個大字正楷清秀、瀟灑飄逸,是中國傳統書法的藝術瑰寶。這八字,不僅是岳飛給莆田李氏家族的光榮,也是給全莆田人的光榮!
李富曾因戰功授殿前統制司辦公事官(簡稱“制乾”),故李富有“李制乾”的尊稱。當岳飛被奸相秦檜等陷害,以“莫須有”的罪名冤死於風波亭時,李富義憤填膺,辭官回里奉母。
2005年是李富將軍(據陳章燕教授多方考證,認為現今對李富可稱為“李富將軍”)誕辰九百二十周年紀念,懷念此題字,很有垂教的偉大意義。2000年6月11日亞洲巨富邑人李文正先生看到岳飛的題字時,感慨地說:岳飛為我們李氏題詞,實在偉大!實在光榮!字字值千金!我一定向海外李氏子孫頌揚之!2004年1月,李嘉誠先生給陳章燕教授回信中,對岳飛的題字也感動不已,說“感紉美意”。(“感紉美意”,據《辭海》1299頁解釋為“感佩不忘”之意。)
白塘科第白塘科第
華人首富李嘉誠祖脈
——九龍谷國家森林公園李富墓景點
1993年8月18日,《福建日報》頭版頭條報導華人首富李嘉誠先生對當時任福建省委書記陳光毅說:“我們祖先有幾代在福建莆田居住生活過,我可以說是半個福建人。”李嘉誠的這番話經媒體傳播,影響頗大。莆田市有關部門和一些地方史專家都想能找出李嘉誠在莆田的譜系淵源,並紛紛赴潮州考察,希望能從李嘉誠祖籍潮州著手尋找有關潮州李氏來源。
中國作家出版社曾出版發行夏萍著的《李嘉誠傳奇》一書。此書曾詳細地描述了李嘉誠在潮州的世系。書中這樣寫道:“李氏家族自一世祖李明山起在這塊土地(粵東潮州府海陽縣,現在潮安縣)上居住了約有十代,其中經歷了二世祖李朝客、三世祖李子坤、四世祖李仲聯、五世祖李世馨、六世祖李克任、七世祖李鵬萬、八世祖李起英及李曉帆,傳至九世有李嘉誠伯父李雲章、父親李雲經、叔父李雲松,直至李嘉誠恰居第十世。”
李嘉誠的一世祖李明山又是怎么來的呢?《李嘉誠傳奇》中寫道:“李嘉誠祖先原為中原人士,因災荒而南徙遷居福建莆田。”“時值明末清初年間,再因狼煙四起,戰火連綿……由一世祖李明山帶領全家,遷居至粵東潮州府海陽縣(即今日之潮州市),定居於潮州城內北門面線巷。”
夏萍的《李嘉誠傳奇》史料可靠性如何?因為它畢竟是“傳奇”。對此李嘉誠本人表示首肯,他稱讚:“夏萍小姐寫得很是真誠的。” (引自《莆田通訊》1999年2月號《華人首富李嘉誠的成功之路》編者按語)
那么我們可以回過頭來尋找莆田李氏淵源,看能否與潮州李氏合譜。莆田李姓大部是涵江區白塘洋尾村的衍派。洋尾李氏至今珍藏一本康熙六十年(1721)修的《隴西李氏宗譜》,其中記載白塘洋尾李氏系唐朝高祖李淵第二十子江王李元祥之後裔,尊江王李元祥為一世祖。
白塘東岸的洋尾村是李氏族人聚居的地方。洋尾村有兩處李富祠,皆初建於南宋,分別為李富的長子、次子所建。李富祠代有廢興,現存的兩處李富祠皆為明代重建。東墩自然村的李富祠內左壁嵌有明代刑部尚書林俊撰寫的石碑《永思堂記》,李甲自然村的李富祠記憶體有明代刑部尚書彭韶撰寫的《白塘李氏重修先祠碑》。二祠內還保存李綱張孝祥文天祥鄭岳等歷代名人的題詞,其中少數系原物,多數為複製。
我素來景仰李富的為人,李富為“千載殊絕”的人物,後人把他和蔡襄、陳俊卿、林光朝、陳宓相提並論,明興化太守岳正曾在小西湖畔建“五賢祠”以示紀念。李富是值得莆田人世世追懷的。李富是個愛國將領。北宋末年,國勢危如累卵。李富應召勤王。他在莆田召義兵三千,沿海路北上抗金,效力於韓世忠麾下,被授為殿前統制司幹辦,人稱“李制乾”。後因秦檜弄權,李富的抗金主張不為採納,遂辭官回莆。
李富是莆田古代首屈一指的慈善家。他回家鄉後,在梅峰寺畔建臥雲軒和梅峰書院,聚徒講學。他有教無類,對窮學生不但免收學費,還提供食宿,史稱“遠近之賢且貧者,鹹厚賴焉”。他還捐資修建興化軍學,築海堤圍墾造田,捐建涼亭,重修寺院。李富最為人稱道的善舉,是主持修造了34座橋樑。橋樑的建成,不但方便了交通,而且繁榮了一方經濟。如涵江新橋建成後,新橋頭一帶就成了萬商雲集的埠頭,且長盛不衰。他建造的石橋既美觀又耐用。如長300餘尺的延壽橋,長虹般高懸在綬帶似的溪流之上,近900年來無數次的狂風惡水都奈何它不得,至今還是風采依然。
明末清初,潮州一世祖李明山,為避戰亂,舉家由福建莆田遷至潮州府海陽縣(今潮州 潮安縣 ),定居於潮州 潮安縣城內北門面線巷,傳至李嘉誠這一輩,正好10世。莆田李氏與潮州李氏合譜。合譜。莆田李姓大部是涵江區白塘洋尾村的衍派。莆田 涵江洋尾李氏至今珍藏一本清代 康熙六十年(1721)修的《隴西李氏宗譜》,莆田李氏還產生了莆田古代首屈一指的慈善家和富豪李富。 李富具備積極進取、急公好義、樂善好施的精神品格。莆田李氏人文鼎盛,宋代以來有進士29人、職官122人。李氏家庭同大批因戰亂而南遷的其他莆田家庭可以說是書香世家。明末清初,正是朝代更替、兵荒馬亂之時,當時在福建沿海還因鄭成功占據台灣抗清而截界。《涵江區志》(大事記)載:“清政府於順治十八年(1661)實行截界遷民。“截界”給當時莆田沿海人民造成了極大的災難,迫使大量莆田人外遷。李嘉誠先祖在莆田白塘洋尾居住,生活過的有24世(包括李明山),據《隴西李氏宗譜》所載洋尾李氏詩禮傳家,家學淵源,人才輩出。 李嘉誠的曾祖父李鵬萬曾經是清朝每12年選拔一次的文官八貢之一,一時傳為佳話。李氏祖居門前用於插貢旗的碑座,就是歷史的見證。因其家族人士治學風氣甚濃,知書識禮,學問淵博,在鄉村之中頗有名望,頗受村民尊重,故地位極高。
修橋鋪路,歷來被莆田人視為“做積德”。莆田自古就有“走橋念志”的俗語,意思是,當你走橋時,不仿停步橋頭,讀一讀建橋的碑誌。其間往往記載著捐建督造者的芳名,記載著建橋的艱辛歷程。讀其文,既是追懷和感戴,更是鞭策和激勵。於前人,你付出的僅僅是廉價的懷念,於自己,你獲取的則是你修身向善的寶貴教益。可悲的是,這個俗語後來竟退化成“吃茄摘蒂”,令人啼笑皆非。必也正名乎!
大概是李富為首的那一代人的努力,後來這一方土地才獲得了“閩中橋樑甲天下”的美譽,這且不論。李富祠中的“白塘科第”引起了我的深思。據說,洋尾村宋代以降有進士29人、職官122人。這裡人文鼎盛的原因,除了傍水村居的宜人環境外,還在於良好家風的世代傳承。李富的子孫大概很明了這一點,故撰書其姓聯為“制幹家聲大,隴西世澤長”。“制乾”能與李氏的郡望“隴西”相提並論,可見李富在其族人心目中的地位。時移世易,李氏的子孫已經遍及海內外。據記載,商界巨子李嘉誠、李文正也是李富的後裔。雖然時代不同、事業有異,但李富所具備的積極進取、急公好義、樂善好施的精神品格,也在他們身上得到生動的再現。
傳說李富生前感到大限將至,只自前往深山老林選墓址,由於路途勞累,在常太鎮長基山席地而睡,在夢中一白髮老人自稱乃本地土地公,知道李富來此目的,已在此等候李富多時,老人告訴李富,往前走選墓址子孫可君臨天下,往後退選墓址子孫必大富大貴,此處選墓址日後可保子孫昌盛。李富選擇保子孫昌盛並問老人具體位置,老人答道:火光之處就是你的歸宿。李富醒後就在長基山附近尋找火光,正好遇到一尼姑在一座燒焦的庵前痛哭,李富上前詢問,小尼姑告訴庵被火燒掉無處棲身,李富突然明白原來火光之處就是這座燒焦的尼姑庵,馬上跟尼姑商量,答應為尼姑在梅峰寺附近新建一處庵作為交換。 宋淳熙九年(1182)李富葬於常太鎮長基山,墓前50米至公路,明成化三年(1467)重修。坐東南朝,左右、後側各外延20米西北。寬11.3米,深33.5米,占地面積400平方米。平面呈“風”字形,磚石、三合土結構。墓丘設祭台,花崗岩須彌座。前有內埕及三層外埕。現李富墓位於九龍谷國家森林公園境內,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湄洲媽祖

祖廟陪神李富

李富(1085—1162),字子誠,號澹軒,莆田人。宋建炎元年(1127),募義兵三千,從海道北上抗金,奉媽祖香火以行。授殿前統制司辦公事官。旋辭歸,重建聖墩順濟廟,又創建白塘浮嶼宮。
湄洲媽祖祖廟陪神之一湄洲媽祖祖廟陪神之一
Lifu(1085-1162), family name is Zicheng, his title was Danxuan and was born in Putian. Jianyan Yuan year of Song dynasty (1127), he recruited three thousand volunteer soldiers and sailed north to fight with Jin and he went to worship Mazu before his trip. He was awarded as grand official and he quitted soon; and he reconstructed Shendun Shunji temple and later constructed Baitang Fuyu palace.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