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宜青

李宜青(1711-1790)字荊山。江西省寧都縣東韶鄉琳池村人。

基本介紹

  • 本名:李宜青
  • 字號:字荊山
  • 所處時代:清朝
  • 出生地:江西省寧都縣東韶鄉琳池村
  • 出生時間:1711
  • 去世時間:1790
個人簡歷
少時讀書遲鈍,但勤奮、堅毅,以勤補拙。雍正七年 (1729)中拔貢。乾隆元年(1736)中進士,授戶部主事,不久,因母疾告假歸養,一度授學於其母校?山 “竹塢山房”學館。母終後赴京復職,轉任員外郎。因剛直認真,明察秋毫,升江南監察御史。乾隆二十八年(1763),奉旨巡察台灣,,任巡視台灣監察御史,留台約半年。鑒於台港農業條件優越,人才不足之現狀,宜青一邊倡導 “以智治愚”,接連辦起“海峰”、 “崇文”兩書院,並親自授課,教詩書禮義,授農稼耕織知識;一邊在全台灣引進良種水稻和蔗種。數年後,大見成效,稻熟蔗豐,糖業興旺。但台灣常颶風成災,每遇災年歉收,宜青即據實向朝廷力陳減賦,均能恩準。台灣四周瀕海,每年清明穀雨時節,海鱉即上岸踐踏作物成災,然當地人又敬甲魚為 “神明”,不敢侵犯。為除鱉害,宜青心生一計。先飭令隨從、學子,捕捉甲魚數百。翌日,召集僚屬、兵總、士紳、耆英、農夫代表等議事,令廚官暗中設下 “甲魚宴”,煎、炒、溜、炸加清蒸,皆是甲魚。席畢問客: “味道如何?”眾曰:“味美佳肴。”然後告以實情:“此乃四腳害農之甲魚也。”隨後,訊息傳播全台,台民爭相捕而食之,鱉害從此逐年減少。宜青巡台期間,一面興學、興農,一面會同督軍、兵總,北以基隆為據點,南以高雄為中心,加固海防設施,提高防禦能力,因政績斐然,為乾隆間開發台灣的功臣,升為光祿寺卿。離台時,百姓依依不捨,送其石獅一對 (幾經搬遷,今置琳池村委會門口)。宜青68歲告老還鄉,居家與平民一樣,從不炫耀自己,不談官場榮辱利害之事。79歲壽終琳池老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