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渭

李宗渭,人名。有代作家李宗渭,還有現代教育發展中心指導專家李宗渭

基本介紹

  • 本名:李宗渭
  • 字號:秦川
  • 所處時代:清
  • 出生地:浙江嘉興
作家,現代教育發展中心指導專家,照片記憶,

作家

[清](約公元一七二八年前後在世)字秦川,浙江嘉興人。生卒年均不詳,約清世宗雍正六年前後在世。康熙五十二年(公元一七一三年)舉人。宗渭工詩,著有《瓦缶集》十二卷,《四庫總目》傳於世。

現代教育發展中心指導專家

李宗渭,1960-1964年就讀於中山大學英國語言文學專業,現任廣東現代教育發展中心指導專家、督導。

照片記憶

“這張照片是1960年拍的,你看看,那個靠在樹上、最前面的人就是我,正在吃炒粿條呢。這是在一次班級野炊時拍的,當時同學們正在進午餐。”拍攝時間:1960年
“這張照片到如今已經44年了……”在李宗渭教授溫暖的家中,李老拿出了這張老相片,一臉幸福地端詳著。他四歲的小孫女則在一旁好奇地注視著這張已經變色的照片。
李老中學學的是俄語,大學卻選擇了英國語言文學專業。當年英語係為A、B、C三個班,每班15人,水平相距甚遠。C班由港澳僑胞組成,一入學就能用英語流利地交談,而A班的都是從其他語種考進來的,對英語一竅不通。“這三個班好像三條龍舟,起點不同卻目標一致,就是看誰先到達彼岸。第一次期中考試,A班同學大多沒有及格,這當中就有我。同學們都感到十分慚愧,為了激勵自己,同學們便在教室里敲鑼打鼓。當時我都沒察覺到槌棒壞了,結果敲得滿手流血。就這樣,到畢業時,三個班的成績難分高下!”說到這兒,李老的思緒顯然已經飛回到自己的青春歲月,那段歲月只有奮進,沒有虛度。
青春的歡樂也無處不在,尤其是外語系,比其他系要浪漫一些。“別看當時的條件很艱苦,但是我們很會生活。記得那一次班裡去野炊,我們自己帶了鍋、碗、油鹽等作料,到野外炒粉吃。那個香味現在還記得呢!吃完飯,我們還跳舞。畢竟是外語系的同學嘛,很時髦,當時流行跳交誼舞,可是不會跳,兩個人抱在一起像鬥牛一樣。雖然沒有錄音機沒有音樂,我們一樣跳得開心,反正就是自己喊拍子,一、二、三、四;二、二、三、四……”此時的李老禁不住大笑起來。
有一個特殊的考試李老記得很清楚。那一天,桂詩春老師挺神秘地叫他去考試,他一進考場便愣住了,只見偌大的房間中間一字排開六張桌子,十位考官正襟危坐,沒有試卷,也沒有書桌,只有一張椅子,正對著考官。“那架勢就像審判。”十位考官輪番用英文提問,“好像車輪戰一樣”。至於為什麼考試,半年後李老才知道,原來外交部來選人。於是,李老與其他兩位同學被分配到了外交部,開始在北京外國語學院繼續深造。後來還到過暨南大學和國外的高校任教。
“一轉眼,我離開學校已經40多年,現在退休了比沒退休還忙,正在編寫研究生英語考試的相關書籍。回想起這一切,可以說都是中大給予我的,中大為我開啟了外語之門,從那之後,我這一生就再沒有離開過英語。”
[清](約公元一七二八年前後在世)字秦川,浙江嘉興人。生卒年均不詳,約清世宗雍正六年前後在世。康熙五十二年(公元一七一三年)舉人。宗渭工詩,著有《瓦缶集》十二卷,《四庫總目》傳於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