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林(萬僖投資總裁)

李國林(萬僖投資總裁)

李國林,中國文化旅遊行業風雲人物,著名城市運營及行銷專家,雲南財經大學(MBA)特聘教授,其創立的(現代古鎮)文化旅遊產業運營模式,立足於城市運營,將文化產業與旅遊產業深度結合,在中國房地產市場正走向大規模行業洗牌與結構調整的當下,顛覆傳統商業和旅遊地產模式開創出了全新的發展領域,正在成為引領地產行業發展的第三極,這一創新的城市運營模式,更為中國未來城市化建設探索出來了一條主流的戰略方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李國林
  • 國籍:中國
  • 職業:中國文化旅遊行業風雲人物
  • 畢業院校:中國
  • 主要成就:雲南財經大學(MBA)特聘教授
個人介紹,個人歷程,主要論點,

個人介紹

2011年,在國家提出大力發展文化產業的背景之下,李國林在重慶創立萬僖投資有限公司,出任總裁,依託於核心的城市運營能力,構建起了一個全方位的文化旅遊產業發展平台,旨在針對文化旅遊產業需求的項目開發、運營管理、投融資等提供一系列的運營服務,著力培育和助力新興的文化旅遊行業快速成長,並藉此開創出具有商業遠景和市場價值的規模化文化旅遊產品,最終讓文化藉助旅遊運營走向產業化,實現文化繁榮和民族復興。厚積薄發,中國房地產知本時代的一匹黑馬
在業內人士眼中,李國林這個行銷出生的地產界狂人,是如今地產亂世中當之無愧的一匹黑馬,兩年的時間,從蓄勢雲南,到嶄露重慶,到走紅貴州,在地產大佬們還在禦寒過冬中盤算之時,李國林帶領著他的團隊不斷演繹著三級跳式的發展神話。
而李國林就是這樣一位地產界的實幹家和思想家,談及到這一系列華麗轉身的背後,李國林說他只做了兩件事,一是向傳統的中心商業地產模式宣戰,二是為搭建了一個文化旅遊地產模式的產業發展平台。
李國林常說,“真正的高手是在‘不是商業的地方做商業’”,他開創的“現代古鎮”商業模式,挑戰著李嘉誠“地段、地段、還是地段”的這句似乎堅不可摧的經典名言,打破了大多數人眼中、只有依託城市中心有限的黃金地段才能做商業地產的傳統認識,情景體驗分散式的扁平化網狀板塊商業體系,規避了中心商業垂直集約式立體空間形態所帶來的眾多缺點,使得商業各板塊、各區域得以了均好性平衡發展,讓商業整體價值能夠充分的最大化。
至於為何要為行業搭建一個平台?一方面,是緣於他早已經把自己置身在地產行業之外在來看待這個行業,他說,地產行業本身就是在作一個資源整合,那為什麼就不把能把這個資源整合的維度再放大一點呢?他希望這個行業能更具開放性和兼容性,在早已完成了原始積累後的人生“二次創業”中,他不想再執著於成為一個單純的資源整合者,而更願意成為一個服務者,他搭建萬僖這樣一個平台,就是為了接納更多地人進來一起快樂的“賺錢”,在資源共享中整體提升地產行業的發展水平。而另外一方面,則是緣於他在文化情結上的憂思,在國家提出大力發展文化產業之前,李國林就在他創立的“現代古鎮”中成功的將文化植入進旅遊,既保護和傳承發揚了傳統文化,又使得文化以旅遊為載體,形成了一系列有形或無形的產品而產生了較大的回報,但是他覺得這遠遠不夠,文化要真正走向產業化必須得形成規模,所以他搭建這個文化旅遊發展的平台,也是為了讓更多的新興文化旅遊行業能夠參與進來,針對他們需求的項目開發、運營管理、投融資等提供一系列的服務,培育他們快速成長,並幫助他們開創出具有商業遠景和市場價值的規模化文化旅遊產品,最終把文化依託於旅遊這個龐大的載體做成產業。

個人歷程

李國林,1970年3月出生於重慶豐都,畢業於四川大學數學系,早年服務於娃哈哈集團雲南分公司,領導和全面負責娃哈哈雲南地區行銷工作,是娃哈哈集團創業初期的元老之一。
2000年,李國林從娃哈哈離職,涉足房地產行業,從事房地產行銷策劃、銷售代理,在雲南最早提出“房地產開發聯姻城市化運營”的超前理念,期間組織和參與完成了麗江古城、大理古城旅遊定位策劃、大香格里拉麗江片區旅遊規劃、以及普洱茶全球推廣策劃等經典案例。
2004年,李國林從地產策劃代理,開始走向與人進行合作開發,憑藉一系列的成功操盤案例,特別對一系列的古鎮項目的總體策劃運營,成為行業內名噪一時的地產行業職業經理人。
2007年,李國林創立雲南精英地產有限公司,專注於城市商業地產以及旅遊地產開發和運營,先後自主及合作開發運營近10餘個不同物業形態的項目逾200萬方,是雲南本土成長最快的房地產領域生力軍和中堅力量。
2010年6月,李國林帶領核心團隊回到家鄉重慶,受到了包括涪陵區、酉陽縣在內的等多個地方政府力邀參與當地城市開發和建設。為了表達支援家鄉發展的決心,借勢開拓和布局重慶市場,李國林決定把公司戰略重點轉移到重慶,同年10月首先在酉陽成立了萬僖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積極參與到當地舊城核心桂芳街片區逾100畝(總開發體量約43萬方)地塊的改造升級,和酉陽城市文化旅遊產業的落地拓展。
2011年4月,李國林及團隊受到了貴州省六盤水市鐘山區政府的邀請,就該市近5000畝土地的戰略規劃定位,李國林提出了依託當地人文歷史、民族風情,以夜郎文化為核心線索和爆發點,彰顯黔貴集大成文化的總體城市運營方案,得到了當地政府的一致讚賞,並於9月4日與區委、區政府簽訂下框架性合作協定。
2011年11月底,作為李國林及其團隊在重慶鎖定的戰略性巨著——“涪州古城”文化旅遊古鎮項目,在城市運營戰略考量以及文化、旅遊發展模式上獲得了涪陵區委、區政府的高度認可,並正式通過了區政府常委會審議。
隨著李國林開創的文化旅遊產業模式在雲南、重慶、貴州等地的全面拓展落地,一個以西南為核心的戰略三角已然成形,2011年12月17日,借勢重慶首屆文化產業發展大會之機,重慶萬僖投資有限公司正式掛牌,李國林出任總裁,憑藉一系列成功的文化旅遊運營案例,萬僖在大會上被授予“重慶最具文化影響力企業”、“重慶最具文化影響力產業基地”等獎項,李國林個人也榮膺“重慶最具文化影響力企業家”稱號。
李國林和他的萬僖投資有限公司,憑藉在城市運營及文化旅遊上獨創的模式,贏得了行業內的高度認同,越來越多地區、縣政府和合作商紛至沓來,力邀共同發展。

主要論點

產業轉型、旅遊發展大勢之下“憋”出來的“古鎮”
我國大多數的三、四線城市,由於城市的戰略定位、相對落後的環境和匱乏的資源等條件限制,在面對城市化進程加速、三業結構比例失調,而大力發展第三產業時,都無一例外的把眼光投向了旅遊業。
或許,旅遊業是拉動相應服務行業、最直接的拉升GDP的最好和最快方式,然而,當旅遊的法寶擺在各級政府面前時,卻又讓人頭疼不已:
第一,資源匱乏。缺少先天旅遊資源,即使有部分旅遊資源,要么散、要么亂,更為重要的是無吸引遊客來游來旅的亮點,總之是先天不足,亮點不夠;
第二、投入有限。旅遊行業的投入是較大而持續的,回報周期長,而政府有限的投入,不足以撬動旅遊市場,基本處於進退兩難尷尬境地,唯有“進”才是上策。
基於此,怎么辦?
在雲南,上述的情形尤為普遍,面對發展旅遊產業的戰略定位,“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正是在這種環境壓力之下,雲南的楚雄在一片本無古鎮和任何旅遊資源依託的荒地之上,以古鎮的形式“濃縮了一個彝州,喬遷了一段江南”,依託彝族風情和本土文化注入,通過旅遊商業的打造和節慶活動的運營,在旅遊大環境推動之下,創造出了在建成2年後,實現年旅遊人次逾631萬的奇蹟。
何為現代古鎮
現代古鎮是建立在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刻認識、對當今城市化帶來的巨大負面影響的深刻反思、對現代人渴望新生活方式和新居住方式深刻洞悉基礎上的大膽和創新之作。它是“無中生有”的再造,有別於歷史存留下來的傳統古鎮遺蹟,它繼承了中華傳統建築藝術的精髓,又整合了現代科技、現代建材、現代環境、現代生活方式,凸顯出古今一體、古風新貌、古城新韻、老城新村的顯著特徵,把現代人曾經在現代化進程中不知不覺丟失的、至今還有生命力的傳統找出來,滿足人們精神回歸的文化情結,使人們既回復到“家”的歷史經典詮釋中,又洋溢著鮮明的時代風情特點。
以古為體,以今為用;以史為據,以人為本。一方面,現代古鎮設計上規避了古鎮在尺度、空間以及功能配套上不能滿足現代人生活所需的缺點,另一方面,現代古鎮全面植入吃、住、行、游、購、娛等旅遊功能,形成了觀光、休閒和度假的複合性。
現代古鎮的四大核心爆發力
現代古鎮的創新發展模式,最大的魅力在於有效地實現文化、旅遊、商業和地產四者之間的相互支撐,並形成良性循環,最終達成政府、城市、投資商、消費者等多方利益的平衡,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
一是解決了政府在旅遊發展上,面對沒有旅遊資源或是旅遊資源亮點不足怎么辦的難題,現代古鎮依託歷史和文化“無中生有”的大膽再造給出了答案;
二是解決了城市發展以及城市產業最佳化的出路,以現代古鎮模式造城,有別於傳統地產單純的造生活住宅大城,現代古鎮兼具旅遊和城市配套之功能,是融合宜居、宜商、宜游三位一體的特色之城,同時也催生出了巨大的第三產業發展空間,成為城市轉型和城市產業結構最佳化有力的承載;
三是解決了投資商回報難、回報周期長的癥結,現代古鎮往往建設周期較短,且憑藉商業、文化、活動等一系列的運營,可以迅速炒熱旅遊、盤活商業,在短期內就能實現較大的回報,從而給予投資商強有力的信心保障;
四是為大眾提供了一種更具保值和增值的投資方式,現代古鎮的靈魂是文化,文化的注入,不僅實現了對城市文脈的傳承和延續,更為物業價值的提升增添了無限底蘊,使其不再是毫無附加價值可言的鋼筋混凝土式建築,即使通貨膨脹,在多年後不會淪為“二手房”,而是一種“古董化”的傳世物業,為其長期的保值、增值增添了砝碼。
文化是旅遊的靈魂,旅遊是文化的載體
只有文化,才能凝固永恆,只有文化,才能世代相傳。旅遊景區、景點作為相對重複性消費的產品只有融入深刻的文化基因,才能擁有持續的魅力。時尚是新穎鮮艷的,其命運卻是短促的,缺乏生命力的鋼筋混凝土森林不可能承載厚重的歷史,也不可能成為長久的旅遊目的地。
旅遊景區、景點亦是一種商品,旅遊行為是對自然生態、歷史文化、民族、民俗風情、康樂休閒等相應產品的一種消費,正是這些多元的旅遊產品給予了不同文化多彩的承載方式,可以說,旅遊的消費本質上是文化的消費。
以旅遊踐行文化
文化要在旅遊中被充分套用和提煉再生,並形成自身獨立的體系和規模。文化與旅遊相輔相成,從消費行為的角度,文化通過旅遊的方式來承載,深入到旅遊產品的每一個元素和概念之中,從產業互補的角度,文化產業又與旅遊產業通過相應的產業聯動,形成一個互動的生態經濟循環體。
旅遊文化要本土化
當今後現代的語境之下,面對全球化和一體化的衝擊,傳統的文化正在變異、破碎、消失,每一個城市千遍一律,每一處景區大同小異。在對待旅遊文化的“無中生有”上,不是對文化的簡單舶來或者嫁接,而是始終堅持文化的本土化精神,這是對文化的保護和傳承的願景使然,也是站在城市生態文明的角度以滿足人們精神回歸文化情結的使命所在。
城市旅遊化,旅遊大眾化
一方面,文化與旅遊的複合,將極大的改觀城市面貌,使城市更生態、更宜居;另一方面,將本土的文化植入其中,找到城市靈魂所在,喚醒城市的生命力。
當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得到極大滿足之後,情感和精神的回歸便成為了人們樂此不疲為其嚮往的奢侈品。旅遊不應該再是少數人的遊戲,不再是遊客在地域和城市間的長距離昂貴運動,而是更趨於平民化、大眾化、鄉村化,核心旅遊資源應該為核心區的人民所更多的享有和享受,成為城市娛樂休閒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城市功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