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剛己

李剛己(1873.2.22-1915.1.12),字剛己,清末直隸南宮人。(今河北省南宮市孫村)清末政治人物。

李剛己就學於保定蓮池書院。光緒二十四年考中戊戌科三甲第191名進士。歷任靈丘繁峙五台靜樂等縣知縣。辛亥革命爆發,積極回響,至大同,兼署知府。民國三年(1914年),受聘於保定高等師範國文部。不久卒。工詩文。有《李剛己遺集》五卷。

基本介紹

  • 本名:李剛己
  • 所處時代:清末
  • 出生時間1872年
  • 去世時間1914年
個人簡介,著作,

個人簡介

李剛己。少年時即嶄露頭角。十三歲以童生身份參加冀州試。當時,清末三個著名的桐城派古文大家都在冀州。一個是桐城吳汝綸,任冀州知州;一個是通州范肯堂,在冀州衙門任吳汝綸的幕友;一個是武強縣賀濤,應吳汝綸之請,主講信都書院。此三人讀了李剛己的應試文章,交口稱奇,說:“此天才,吾輩所畏也。”吳汝綸特意安排李剛己在衙門向范肯堂學習古文,自己也親為輔導;後來出任蓮池書院院長,又把李剛己帶來就學。在蓮池同學中,李剛己年紀最輕,每次考試都居第一,那些高材生們對他無不佩服。光緒十九年秋,李剛己中舉人;第二年春,又考中進士,年僅二十二歲。
光緒二十四年,李剛己接受分發到了山西省。本來被授予大同知縣,但是因不能迎合上官,凡七年不能履任,反而連續在偏僻的靈邱、繁峙、五台、靜樂等縣和代州擔任代理知縣和代理知州。李剛己認為,我國變法,不能收富強之效,一半是由於吏治污下。大吏進退人才,不能持平,而州牧縣令又都把官場作為獲利的市場,竟然絲毫不注意政治之得失,因此吏治一天比一天壞,百姓的生活越來越貧困;如果不是有人出來力矯俗弊而為百僚倡率,那么流毒將永無止境。所以,李剛己每至一縣,都要邀集當地公正的士紳,詳詢民情,相宜施治。例如,他在蒞任地方設立學校、巡警等新政,都是變通定製而獨創規模的。為了減輕平民的負擔,李剛己還把歷年用作官吏私分的“規費”全部提作辦學的經費,使士子們大受鼓舞。李剛己善於聽訟,鄰縣有大案也常請他去審訊。他斷案公正,以至廣靈縣有訴訟雙方共同請求為他立生祠這樣的事情。李剛己調離靈邱時,該縣之民不忍他離去,公舉代表到省府懇求長吏收回成命,未獲允準。李剛己的政治聲譽因此更加遠播了。
辛亥革命後,大同的社會治安比較混亂,又常有暴徒劫殺行旅,知縣藏匿不出,而山西巡撫屢次派替換的人卻無人敢去。李剛己嘆息說:“平時如鴟嚇鼠,亂起則似鳥驚弓,此何為者?”他毅然請命前往,沿路暴徒相率斂跡。李剛己到任十幾天,駐紮在城內的淮軍突然譁變,淫殺焚掠達六日夜,大同總兵和知府都膽怯不敢出來制止。李剛己挺身而出,獨當此任,首創善後聯合會,與紳士籌議挽救之策,寢食殆廢,終於平息了這場兵變。兵變雖然平息了,但是閭市凋殘,公私困敝。李剛己為了恢復大同的經濟,又設立地方銀行,通其有無。辛苦擘劃數月,人民的生活才安定下來。李剛己的才幹,得到山西都督閻錫山的嘉獎,並被民政長呈薦大總統。
李剛己迭經憂患,形神交瘁,再三稟請辭職,最終於1914年回到了保定。保定高等學校設立國文專部,校長趙某力請李剛己前去施教。李剛己講學數月,深受學生歡迎。
李剛己原本體質衰弱,自大同勞累之後,時患痰嗽,夏間得痢疾,延至十月,遂臥床不起,於1914年十一月逝世,終年才四十三歲。

著作

詩詞一卷、文一卷、《西教記略》三卷,後人彙編為《李剛己先生遺集》,吳汝綸之子吳闓生為之作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