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冰石像

李冰石像

東漢大型石刻,以四川省灌縣都江堰出土建寧元年(168)雕刻的李冰石像最為重要,石像高290厘米,形貌雍容大度。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李冰石像
  • 外文名:Li Bing stone
  • 建造朝代:東漢
石像簡介,李冰簡介,背景,治理岷江,影響,

石像簡介

東漢大型石刻,以四川省灌縣都江堰出土建寧元年(168)雕刻的李冰石像最為重要,石像高290厘米,形貌雍
容大度。屬石翁仲性質者,有安帝元初(114~120)年間雕刻的河南登封中嶽廟前1對石人,作夾道而立、 拱手拄劍狀,用方柱形石材雕成,形貌樸拙。原存山東曲阜張曲村、今存曲阜孔廟的2件石人,高約254厘米,雕造於桓帝時期(147~167),胸襟前分別有“漢故樂安太守□君亭長”和“府門之卒”篆書刻銘,神態肅穆恭謹。江蘇東海昌梨水庫 1號墓的婦女抱嬰蜀柱、山東安丘董家莊畫像石墓的多人物高浮雕蜀柱,其形體雖略小於上述石刻人像,而生動活潑程度過之。
李冰石像李冰石像

李冰簡介

李冰是我國[戰國]時期傑出的水利工程學家,都江堰的設計者和興建的組織者。中外馳名的都江堰位於四川省中部岷江中游,整個工程是由分水堰、飛沙堰和寶瓶口三個主要工程組成的。它的規模宏大,地點適宜,布局合理,兼有防洪、灌溉、航行三種作用,在世界水利工程史上也是罕見的奇蹟。二千多年來,一直發揮著巨大的排灌作用,確保了當地農業生產。

背景

李冰的身世鄉里、生卒年代和當時修建都江堰的情況都已經不可詳考。只知道大約在秦昭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任命李冰為蜀郡守。李冰到蜀郡後,親眼看到當地嚴重災情:發源於成都平原北部岷山的岷江,沿江兩岸山高谷深,水流湍急;到灌縣附近,進入一馬平川,水勢浩大,往往衝決堤岸,泛濫成災;從上游挾帶來的大量泥沙也容易淤積在這裡,抬高河床,加劇水患;特別是在灌縣城西南面,有一座玉壘山,阻礙江水東流,每年夏秋洪水季節,常造成東旱西澇。到任不久,便開始著手進行大規模的治水工作。

治理岷江

李冰和他的兒子二郎沿岷江岸進行實地考察,了解水情、地勢等情況,制定了治理岷江的規劃方案。為了使岷江的水能夠東流,首先把玉壘山鑿開了一個二十米寬的口子,叫它“寶瓶口”。被分開的玉壘山的末端,狀如大石堆,就是後人稱做的“離堆”。此外,還採取了在江心中構築分水堰的辦法,把江水分做兩支,逼使其中一支流進寶瓶口。在修築分水堰的過程中,採用江心拋石築堰失敗後,李冰另闢新路,讓竹工編成長三丈、寬二尺的大竹籠,裝滿鵝卵石,然後一個一個地沉入江底,終於戰勝了急流的江水,築成了分水大堤。大堤前端開頭猶如魚頭,所以取名叫“魚嘴”。它迎向岷江上游,把洶湧而來的江水分成東西兩股。西股的叫外江,是岷江的正流;東股的叫內江,是灌溉渠系的總乾渠,渠首就是寶瓶口,流經寶瓶口再分成許多大小溝渠河道,組成一個縱橫交錯的扇形水網,灌溉成都平原的千里農田。分水堰兩側壘砌大卵石護堤,靠內江一側的叫內金剛堤,外江一側叫外金剛堤,也稱”金堤”。分水堰建成以後,內江灌溉的成都平原就很少有水旱災了。
以後,為了進一步控制流入寶瓶口的水量,在魚嘴分水堤的尾部,又修建了分洪用的平水槽和“飛沙堰”溢洪道。飛沙堰也用竹籠裝卵石堆築,堰頂做到適宜的高度。當內江水位過高的時候,洪水就經由平水槽漫過飛沙堰流入外江,以保障內江灌區免遭水淹。同時,由於漫過飛沙堰流入外江的水流的漩渦作用,有效地沖了泥沙在寶瓶口前後的沉積。魚嘴的分水量有一定的比例。春耕季節,內江水量大約占六成,外江水量大約點四成。洪水季節,內江超過灌溉所需的水量,由飛沙堰自行溢出。寶瓶口是節制內江水量的口門。為了控制內江流量,李冰父子作石人立在江中,作為觀測水位的標尺,要求水位“竭不至足,盛不沒肩”。
李冰還作石犀,埋在內江中,作為歲修時候淘挖泥沙的深度標準。歲修的原則是“深淘灘,低作堰”。“深淘灘”是說淘挖淤積在江底的泥沙要深些,以免內江水量過小,不敷灌溉用;“低作堰”是說飛沙堰堰頂不可修築太高,以免洪水季節泄洪不暢,危害成都平原。後人把這六字訣刻在內江東岸為紀念李冰父子而建的二王廟的石壁上,很是醒目。歲修的方法是:每年水量最小的霜降時節,在魚嘴西側,用榪槎(就是馬扎)在外江截流,使江水全部流入內江,然後淘挖外江和外江各灌溉渠道淤積的泥沙。到第二年立春前後,外江歲修完畢,把榪槎移到內江,讓江水流入外江,然後再淘挖內江河槽,進行平水槽和飛沙堰的歲修工程。清明節前,內江歲修完畢,撤除榪槎,開始放水灌溉。榪槎是一種簡單、有效的臨時性截流裝置,是由三根大木樁用竹索綁成的三腳架,中設平台,平台上用竹籠裝卵石壓穩。把適當數量的榪槎橫列在江中,迎水面加系橫、豎木頭,圍上竹蓆,外面再培上粘土,就可以擋住水流,不致滲漏。

影響

都江堰的修成,不僅解決了岷江泛濫成災的問題,而且從內江下來的水還可以灌溉十幾個縣,灌溉面積達三百多萬畝。從此,成都平原成為“沃野千里”的富庶之地,獲得“天府之國”的美稱。除都江堰外,李冰在蜀郡還主持興辦了其他一些水利工程。如對發源於蒙山的沫水(又名青衣水),李冰組織百姓開鑿河心中的山岩,整理水道,便利了航行。李冰還對管江、汶井江、洛水進行過疏導,又引綿水出紫岩山到資中一帶灌溉稻田。另據《華陽國志》記載,李冰還在蜀郡修築橋樑,在廣都主持開鑿了鹽井,為開發成都平原,發展農業生產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