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佩鈺(中國經營報社總編輯)

李佩鈺(中國經營報社總編輯)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李佩鈺,女,中國經營報社總編輯兼《商學院》雜誌社長。1986年進入中國經營報社工作,歷任編輯、記者、記者部主任、發行部主任、副總編等職,1994 年被任命為中國經營報社總編輯。1999年至2001年曾兼任精品購物指南報社總編輯。2004年被新聞出版總署授予全國新聞出版行業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李佩鈺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日期:8 月9日
  • 職業:學者 報社總編
  • 主要成就:中國經營報社總編輯
  • 代表作品:《關於新時期經濟類報紙的思考》
  • 所處時代:現代
人物簡介,主要論文,個人貢獻,相關訪談,

人物簡介

李佩鈺,女,中共黨員,工商管理碩士,主任編輯,中國經營報社總編輯兼《商學院》雜誌社長。1986年進入中國經營報社工作,歷任編輯、記者、記者部主任、發行部主任、副總編等職,1994年被任命為中國經營報社總編輯。1999年至2001年曾兼任精品購物指南報社總編輯。2004年被新聞出版總署授予全國新聞出版行業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
1986年進入中國經營報社工作,1994年被任命為中國經營報社總編輯。1999年至2001年兼任精品購物指南報社總編輯。2004年被新聞出版總署授予全國新聞出版行業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榮獲2004“中國經濟學青年學者獎”提名,並被《南方人物周刊》評為“我們時代的青年領袖”。 2008年獲得中國產業報協會評選的“社長創新獎”。
李佩鈺李佩鈺
作為《中國經營報》自1994年至今的的掌舵人,李佩鈺自全面接管報社工作以來,一直以“守本·創新”作為這家在中國改革開放之初誕生的報紙的生存之道。

主要論文

報紙的商品性及其行銷策略分析(《中國報業》1999年第10期),二十一世紀報業人才需求的變化(《中國勞動保障報》1999年10月),報紙的行銷技巧及其策略分析(《中國記者》增刊第3期),關於新時期經濟類報紙發展的思考——從《中國經營報》的發展談起(《中國報業》2001年8期)等,其中“關於新時期經濟類報紙的思考”獲中國報業協會舉辦的首屆中國報業(經營管理)優秀論文獎。

個人貢獻

報業轉型
1995年,當中國經濟發展提速,中國報業面臨轉型,許多同時期創辦的報紙還在固有體制與市場競爭中踟躕時,危機感深重的李佩鈺毫不猶豫的帶領《中國經營報》成為報業轉型的“另類”:在繼續堅持並且強化報紙服務性、貼近性、實用性的基礎上,將《中國經營報》改為對開十六版彩色印刷,在當時報界紛紛“加密”(改日報)的情況下,為突出特色、提高內容的豐富性, 選擇 “加厚”(擴版)的方向,而在版面配置上,開闢專門面向經營者的“經營指南”、“投資指南”兩個專刊。同時,在發行方面,改變過去完全依賴郵發的狀況,以北京為試點,開始嘗試以零售的方式占領市場。
改版成功
之後幾年,《中國經營報》迅猛發展充分證明了1996年改版的重大成功,它是中國經營報社發展歷程中一個重要的里程碑。同時,經營報在眾多領域的創新也成為其他媒體研究、效仿的對象,其後創立的同類型報紙都借鑑了相當多的經營報的經驗,在大家共同的努力下,“財經周報”終於成為報業市場的一個新品類,為讀者、廣告主所接受和重視。
管理創新
面臨同類媒體的激烈競爭,無論在報社內部還是外部,李佩鈺不斷提出這樣的觀點-“守住本分方能立於不敗之地”。在她帶領下,中國經營報社進一步明確辦報宗旨和發展方向並開始制定構建新的管理框架。與此同時,面對新的市場需求,經營報也在不斷探索適合自己的發展模式。2003年,李佩鈺根據當時的市場環境和經營報自身的優劣勢,提出了“跨媒體、多方位、聚合力”的思路,即把中國經營報社打造成報紙-雜誌-圖書-活動-電子、網路的財經資訊提供商,其中各個環節相互借勢依託,最終形成合力,以此提高綜合競爭力。為了實施這一戰略,她參與創辦了《商學院》、《職場》雜誌以及中國第一本全英文經濟學雙月刊《China Economist》(《中國經濟學人》),並大力推動報社“企業競爭力監測”項目的進行。
李佩鈺李佩鈺
這一思路是報業經營管理的又一次創新,一經提出和實施,就為報業尤其是競爭對手所注目,很快成為財經類媒體的“標準發展模式”。這一模式在經營報已取得一定成效,多次讀者調查表明,《中國經營報》在市場競爭中優勢明顯,連續多年增長速度超過100%;新創辦的《商學院》月刊迅速站穩市場,發展勢頭良好,即將完成的BPA認證,意味其已成為發行量位居前三的經濟管理類雜誌;《職場》在創辦第一年即成為在對百所大學調查中“最受大學生喜愛的時尚工作類雜誌”。而《China Economist》更是在創辦之初即受到經濟管理學界及企業界的廣泛關注。
縱深產品
除了繼續狠抓報刊內容質量外,中國經營報品牌下縱深產品的開發也不斷釋放出巨大的能量。“企業競爭力年會”就是其中產品之一。該活動是由中國經營報社與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聯合開發的“中國經營報企業競爭力監測體系”的成果展示,自2003年首次舉辦以來,“企業競爭力年會”發布的各項排名,已經成為衡量上市公司競爭力的有效評價工具,並得到了企業界和經濟學界的廣泛認可。目前,“企業競爭力年會”已成功舉辦五屆,成為業界的關注焦點之一。 該活動為中國經營報聚攬各方能量,打造更大影響力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擴大影響
為進一步加大中國經營報社的國際影響力,在李佩鈺的積極促成下,中國經營報社在2006年和2007年分別舉辦了“跨國公司眼中最具投資價值的城市評選”、“中日連鎖商超2007精益管理亞洲高峰論壇”。2007年5月,值中韓建交15周年,舉國上下全力籌備2008北京奧運會之際,又成功舉辦了以奧運經濟為主題的“中韓論壇”。這些活動均受到參會者的廣泛贊同和社會各界的普遍肯定。
據國際專業傳媒諮詢公司在2006年、2007年對國內財經媒體的監測數據顯示,中國經營報的全國總銷量已持續兩年位居財經媒體之首,隨著中國經營報社旗下產品的不斷成熟,一個涵蓋“《中國經營報》(周報)+《商學院》(月刊)+《職場》(月刊)+《China Economist》(英文雙月刊)+以“CBCM企業競爭力監測體系”為代表的各類縱深產品+企業網站”的報業集團已經形成。

相關訪談

威嚴經營報
[網友]:您覺得中國經營報在全國的財經媒體中處於什麼樣的地位? [李佩鈺]:《中國經營報》創刊於20年以前,1985年創刊,後來經過很多次改革,實際上1996年我們對《中國經營報》進行重大改版以後,使《中國經營報》走上了主流的財經媒體之路。應該說我們96年的改版是步別人的後塵,是在學習其他成功的媒體,比如《中華工商時報》,我們是在這個基礎上再一次發展起來的。而後來有其他一些媒體的出現,實際上也應該是在借鑑了《中國經營報》的一些成功經驗和失敗的教訓基礎上,又進一步向財經媒體方向發展。這幾年我們應該看到財經媒體越來越多,而《中國經營報》在這其中應該處於一種既是先行者,同時在日益加劇的財經媒體競爭過程中,也激發了我們
不斷的創新激情和力量,學到了很多的新方法和新的更市場化的運作模式。 [網友]:整體感覺經營報似乎比較大眾、比較通俗,不像財經時報、經濟觀察報那么高深,您怎么看待這個問題?
李佩鈺李佩鈺
[李佩鈺]:《中國經營報》可能給讀者的感覺是比較大眾化或者比較通俗。我們解釋是經濟新聞的一種社會化,另外我們在做報紙的時候,十分強調它的可讀性,在這個問題上,我們怎么來看待?無論是財經類報紙、社會生活類的報紙、消費類的報紙、還是時尚類的報紙,它都脫離不出報紙這本身的命題,它首先是一份報紙,還應該是一個文化休閒產品,就是給大家提供閱讀的享受的這么一份產品。所以,這個時候把握一份報紙的專業性是必要的,就是它必須有專業性,特別是經濟類、財經類報紙更應該有專業性,因為你的讀者具有一定的專業水準,如果你做這份報紙感覺到很淺,讀者不可能接受這份報紙。同時,我們應該特別注意到無論多么專業性,這份報紙也是一份休閒產品,讀者讀這份報紙也應該獲得一種輕鬆的感覺,所以這個時候的可讀性是我們所有的報紙特別是財經報紙特別要注意的。
在把握《中國經營報》可讀性問題上,其實我們用了很多的方法、很多的制度化規定,來注意我們報紙的可讀性。比如我們開闢的“老闆對話”專版,通過“對話”這種閒聊的方式,使我們的企業家能夠對讀者所關注他們的一些關於企業經營上的話題展開一些討論,提出他們的一些新的看法。我覺得在這個問題上應該說是《中國經營報》一直是堅持不變的。另外,我們也必須看到,從讀者的需求和讀者本身具有的專業性來講,我們也想我們的大部分讀者還不是說都具有專家的水平,儘管他是專業人士,所以如果你的報紙要是太高深了,或者太枯燥了,我們的讀者閱讀起來會有一些困難。在這種情況下,作為一份財經報紙,我們必須兼顧讀者閱讀的能力以及他閱讀的要求兩個方面去考慮,給他們提供他能夠輕鬆閱讀的這么一個產品。
[網友]:提個建議,中國經營報的網站可不怎么樣,有點不上檯面,在網路時代,報紙也應該重視網站的建設與網路的互動,您認為呢?
[李佩鈺]:這個網友批評《中國經營報》的網站不怎么樣,非常感謝網友對《中國經營報》這么強烈的關注,首先應該承認過去《中國經營報》的網站做得不是很好,與我們這份財經報紙的地位,包括與我們讀者的需要有一定差距。所以,實際上我們現在也正在做工作,因為原來我們的網站就是我們的技術部委託外面的一些機構代我們來做,但是我們今年上半年專門成立了我們新媒體事業部,現在正在對《中國經營報》網站進行重大的改版,希望大家給我們時間,讓我們把這個網站建設的能夠滿足各位《中國經營報》讀者以及網友的需要。確實應該像您說的,我們應該重視網站的建設與網路的互動。
親和女總編
[網友]:在現在這種媒體商業化的背景下,女記者的前途渺茫亞,您是二十年前進入中國經營報的,換位思考一下,如果您年輕二十歲,會怎么走這條路? [李佩鈺]:我是十九年前進入中國經營報社的,我當時是應聘考試到這個報社做編輯記者,在這個報社經歷了十九年,而且我在這個報社之前幾乎沒有什麼其他的從業經歷,等於大學畢業的第二年就到這個報社裡來。應該說我還算是比較幸運吧,隨著中國經營報社一起成長,並且在這個報社經歷了由一個記者編輯,做到中層幹部,最後做到總編輯這個職位。這位網友說到在現在這種媒體商業化的背景下,女記者的前途渺茫,我不知道大家為什麼這么認為。
無論是《中國經營報》還是今天來到這裡的人民網,其實在傳媒行業中,女性的位置越來越重要。另外,女性從業者的比例越來越大。原來我剛來到《中國經營報》的時候,女記者很少,而現在《中國經營報》整個報社的人才結構中大約有40%多的從業人員都是女性。而且我還真的有一種感覺,我覺得其實從事報業傳媒這個行業,女性有她一定的優勢,甚至比男性更強的優勢。我不認為在這種商業背景下,女性就前途渺茫,我反而認為在現在大家對女性在這個行業中是沒有過多的歧視,他應該更希望女性加入到我們這個團隊中來,至少《中國經營報》是這樣,我們從來不認為女性在這方面有什麼弱勢。
這位網友提到“換位思考一下,如果你年輕一下二十歲,還會走這條路嗎?”我想有一句話叫“乾一行,愛一行”,或者叫做“先乾一行再乾一行”,我當年是從一個外行進入《中國經營報》這個行業里來,當時是糊裡糊塗進入這個行業,經過了19年,但是這19年,我是非常熱愛這個職業的,無論我是做記者,後來我做發行部主任,後來做記者部主任,後來做副總編輯,現在做總編輯,我真是非常喜歡這個職業。如果現在讓我回答我年輕二十歲,我走哪條路?我毫不猶豫地說我還會走這條路。
[網友]:您的家庭會否因您的事業受到影響?
[李佩鈺]:其實在很多場合都有人問過這個問題,我覺得毫無影響,而且我甚至認為因為我的事業會有助於我的家庭,我說這番話絕對不是口是心非的粉飾,而是事實。為什麼呢?首先,我認為可以有各種各樣的女人,而且每個女人會有每個女人的生活方式,每個人有每個人認為最幸福的生活方式。但是我認為現代社會,一個女人的幸福,就我認為,她肯定不僅僅是家庭生活本身,她應該有事業,有能夠讓你產生自信的這么一份事業。而因為你有了這份事業,也會讓你在家庭生活中有一份自信,並且如果一個女人僅僅有事業,而沒有家庭生活,沒有完美的家庭生活,我認為她自己的內心,她的性格上面肯定會受一些影響。所以,我覺得事業和家庭絕對是相輔相成的。
李佩鈺李佩鈺
當我事業做到今天的時候,一方面有我自己的努力,有方方面面的朋友們的幫助,同時也應該有我的家人、我的愛人、我的女兒以及我的親人們的幫助,使得我能夠走到今天。但是當我走到今天的時候,我也認為作為一個能夠自立的母親,我覺得至少在我的女兒面前,我應該是自豪的,讓她認為她的母親是她認為她眼裡最喜歡的媽媽,我覺得這一點是很幸福的一件事情。
我認為要處理好家庭與事業關係,在家庭生活中必須擺明位置,你在家庭生活中你就是母親,是妻子,應該承擔應該承擔的責任,千萬不能在家庭生活中也拿領導的氣勢,有的時候就容易出現問題。同時我也認為在工作中那就是工作,絕對不能跟你的家庭再摻到一塊兒。如果要想做得好,就應該把家庭和事業截然分開。
[網友]:今天的主題是“威嚴經營報,親和女總編”,這個“親和”是誰給李總加的呢?李總真的很親和嗎?
[李佩鈺]:今天的主題是“威嚴經營報、親和女總編”,“親和”是誰加給我的,我想這可能是我的同事們他們加上來的。我不知道我在部下包括我的領導,我的同級面前是個什麼樣的形象,但是我想作為一個女性管理者,她肯定一方面有威嚴的一面,另一方面也有親和的一面。無論是女性還是男性管理者,都需要有一種恩威相間的氣質。
其實《中國經營報》做的是一份報紙,同時我們把報社當做一個企業來做。所以,在報社一直是需要有一種管理者的形象的出現,而且需要一種管理者的號令來帶領大家怎么做,而不是大家一盤散沙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也不是大家各自為政,不是這樣的。我們一直有一種主導,比如在我帶領下,在社裡的主導下,大家朝這個方向去做。所以,這個時候就特別需要一種威嚴,同時也更需要一種親和力。因為我們是一個文人的團隊,如果僅僅靠威嚴,特別是一個女性,因為我的部下可能是男性居多,所以僅僅靠威嚴,肯定很難在文人成堆的環境中建立自己真正的威嚴。所以,親和力是必須的。另外,作為本人,親和力也是我本身的東西,包括工作之餘,以及其他時間,跟同事們建立朋友的關係,跟大家共同地去完成一件我們非常喜歡做的事情。所以,我覺得親和可能應該這么理解。
女總編vs經營報
[網友]:中國經營報是以男人為主要讀者群的經濟類報紙,而您作為一個女總編是如何把握報紙的走向的? [李佩鈺]:的確,《中國經營報》主要的讀者對象是企業的中層以上的管理者,特別是以男性為主,當然也有很多女性。我作為一個女性總編輯,怎么把握報紙走向?這個好象跟性別沒有太多的關係。因為我們知道,無論是男性、女性,作為一個總編輯,他的身份還有他自身的要求,就是如何把這份報紙做好,並且如何把這個報社、這個企業做好。至於是男性、女性,我覺得應該在我們的工作當中沒有過多的性別色彩。所以,把握的報紙導向並不是說一份“給男人看的報紙”,女總編就沒有辦法把握,我覺得這都是一種職業需求。
[網友]:請問嘉賓,您作為總編,怎么讓內容迎合市場?作為女主編,感性成份大些還是理性成份大些?怎么樣調節好感性和理性?
[李佩鈺]:作為總編輯,我想首先解釋一下,不應該叫做“迎合市場”,實際上作為總編輯,我想我們一方面是總監,另一方面我們又是一個報業的經營管理人員。這樣,在確定辦報思路的時候,比如《中國經營報》就要首先明確我們的辦報方針:第一點叫政治導向;第二叫社會責任;第三叫經濟利益。第一,政治導向就不言而喻了,是我們安身立命之本。第二,社會責任。作為一份傳媒,作為報紙也是這樣,它要想提高它的影響力,獲得它的公信力,從他們主觀上來講,大家有這種社會責任感,這是必須的,並且也是任何新聞人的職業理想。第三,經濟效益。當然一份報紙,應該說盈利不是萬能的,但是不盈利也應該不是萬萬不能的,所以獲得經濟利益,特別是像《中國經營報》這樣市場化運作的報紙特別需要把握的。
所以,在這一點上,我們不能迎合市場,為了達到這三者的結合,應該根據市場的需求來適時地規劃和調整我們的編輯方針,以達到剛才說的這三點的和諧和統一,而不是單純地迎合市場的需求。
作為女總編是感性成分大還是理性成分大,我想作為任何一個經營管理者,其實都存在著是感性成分大還是理性成分大。我現在有這樣一個感覺,每一個人實際上都具備這兩種成分的綜合體,很難說哪位管理者是純感性的或者純理性的,是兩種綜合體,怎么樣把這兩種特質很好地結合起來,其
實是非常有利於管理的實施。作為一個管理者,特別是一個企業的包括報社的一把手,大家知道如果沒有理性肯定是不可能的,必須要有理性。但是如果僅僅是理性,缺乏感性,缺乏激情,甚至缺乏一種情緒的宣洩,我想作為一個一把手往往他的個人魅力或者是他的一種觀點抒發有時候也是需要藉助感性的東西去表達,也不能僅僅靠理性都能夠做到。這個應該是不分性別。如果僅僅說到性別,如果是一個女總編,比起男性總編輯來講,我承認女性總編輯、包括我本人感性成分多一點,理性成分可能相對少一點。所以,我們在工作中也必須要適當地調整,怎么使得感性和理性這兩方面充分地協調,有利於職業,以及報社事業的發展。但是我也承認僅僅有理性的女性管理者,或者感性色彩太少的女性管理者,也不一定是成功的管理者。
李佩鈺李佩鈺
[網友]:您作為一名總編,最擔心的是什麼?
[李佩鈺]:作為《中國經營報》的總編輯,最擔心的是什麼?當然我現在談的是跟工作相關聯的。我認為《中國經營報》走到今天,應該說我們完成了從最初的創業階段,以至到後來我們的崛起階段,到現在我們的發展階段,完成了這三個階段的任務。所以說下一步對我們來講,需要解決的就是進一步創新的問題。隨著競爭的加劇,我們時時刻刻感覺到這種競爭的壓力,而這個時候如果沒有什麼新的東西,沒有什麼新的變革,我們肯定隨時都會被新進入的競爭者所淘汰。所以,第一個問題應該是我們的創新問題。第二個問題,就是我們自身的建設問題。其實一個報社,特別是一個企業做到一定程度,因為我們還不敢說我們做得很大,只能相對於原來做得大,我們最大的競爭對手或者說最大的敵人就是自己。因為報紙做到今天,無論多么的競爭對手,很難說競爭對手就可以把你打垮,讓你一夜之間就怎么樣了,報業在這方面還是相對比較好的,還不至於馬上就怎么樣。但這個時候,其實我們最大的擔心就是我們內部的一些問題,包括我們管理上的一些問題,包括我們的資源整合問題。
所以,《中國經營報》今年提出的經營方針叫做“整合年”:實際上就是對外整合我們相關的利益方,包括方方面面,無論是行政主管部門、新聞宣傳主管部門,還是我們的客戶,還是我們的讀者等等,整合各種各樣的資源。另外對內也是整合,就是我們部門之間的整合的人才之間的整合等等,我認為這實際上是很多媒體做到一定程度都要面臨的問題,就是我們自身的一些建設問題。
對我們來講,無非就是以上兩點,第一是要創新,第二是我們內部管理問題。如果要說現在最擔心的問題,如果這兩個問題解決不好,就會使我們逐步地走向衰落。
[網友]:了解傳媒的人都知道中國經營報更知名的事件是產權事件,這件事李總是當事人之一吧,你說說這件事對經營報的影響嗎?你認為中國報業改革是不是還是要觸及產權問題呢?
[李佩鈺]:這位網友提的關於《中國經營報》所謂“產權事件”,我作為當時在中國經營報工作過的主要的負責同志,我覺得這個事件不應該叫做“產權事件”,其實它無非就是我們在報社的經營管理中出現了一些問題,就像我剛才說到了內部出現的一些問題,一旦做大了以後,有一些觀點上的不一致,最後產生一些問題和分歧。當然,最後有一個過程,我覺得這還不應該叫做“產權事件”,因為那是過去的事情,我想它應該翻開過去一頁。
另外談到對中國報業改革是不是還是要觸及“產權問題”?就像中國企業改革,最後不能夠迴避產權問題一樣,中國報業改革的進程肯定最後也要觸及到這個問題。因為我們在報業改革的過程中,我們會發現實際上談報業改革自然要談到我們報業改革的主體,所以我們我們前幾天剛剛由新聞出版總署報刊司主辦,中國經營報社承辦的第二屆報業競爭年會上,我們主題就是“重塑新型市場的主體”。至於市場競爭的主體確定,肯定也牽扯到主體的屬性,以及與它相關聯的產權等等方方面面的問題。我作為一個報業的從業人員,可能會觸及到這方面的問題。
另外,包括產權問題,包括外界認為《中國經營報》因為產權問題所產生的一些爭論等等,其實它只不過是你在發展過程中一個很小很枝節的問題,至於說《中國經營報》能夠走到今天,它從一份很小的報紙走過來,能夠走成功,它成功的必然並不是說它產權問題怎么就確定了,關鍵還是我們怎么操作的問題。應該說報業在改革和發展過程中,摸著石頭過河,或者說先做事再談產權怎么怎么著,那不是非常必要的,不是前提條件。先把報紙做好了,怎么按照市場化的方式把報業做好,然後再議論產權問題,那可能是以後的問題,而不是說先把產權劃分好,劃分不好,就不可能推進報業改革,不可能把報業市場化這條路走成功。我覺得不是這樣的,或者說《中國經營報》的經歷不是這樣的。
財經媒體面面觀
[網友]:聽說北京、上海、廣州逐漸成為全國性綜合財經報紙的中心? [李佩鈺]:我想作為一份財經類報紙,實際上無論從我們的辦報的理想還是實際經營運作過程的一些具體問題,我們無疑都要把我們的重心放在全國的經濟、文化的中心來做。作為《中國經營報》,從我們後來1996年改版一直到現在這么多年,其實我們一直強調我們要以經濟發達地區對財經新聞感興趣、對經營管理感興趣的這些讀者為我們的重要的讀者對象。當然,我們也會關注其他各個地區關注經營管理常識的這些讀者。
所以,我覺得自然北京、上海、廣州就成為《中國經營報》具有重要位置的一個地區,在這個重要位置中,一方面是讀者群體的重要性,還有一方面也是廣告收入的重要性,這三個地區的廣告收入占《中國經營報》廣告收入的很大一部分。我覺得現在不僅僅是《中國經營報》,其他的財經媒體
,在做媒體過程中,無論它的編輯部選擇的地址還是他的工作重心,其實大家都把這幾個重點城市作為他們的中心,我想這也是大家的共識。[網友]:您覺得現在的財經媒體客群有什麼變化?他們的構成有什麼特點?
李佩鈺李佩鈺
[李佩鈺]:現在財經媒體的客群有什麼變化,他們的構成有什麼特點?我想可能確切的數據需要我們調查公司的調查結果來反饋給我們。憑我們近十年來做報紙的感覺,我認為財經媒體的客群的確在發生變化。第一個變化,我認為是它整體數量的變化,記得96年,當時《中國經營報》改版說要做一份主流財經媒體的時候,我們在探討《中國經營報》讀者的時候,我們曾經有一個預測,預測未來能夠讀這樣的報紙的讀者總量是多少,當時是一個很保守的估計,認為全國能讀這樣的報紙無非就是20萬。但是那個基礎也是因為當時我們依據統國家統計公報——“關於經濟人群的劃分”,最後用的一種客觀和主觀雙方面的想法做了這么一個規劃。
但是現在到了2005年,我們應該看到實際上無論是《中國經營報》還是其他各個財經媒體,我們大家總的發行量加在一塊兒肯定會遠遠高出這個數。而且現在閱讀這樣的報紙還不是總的經濟類報紙的讀者群,隨著國家的經濟社會的發展,隨著人們關注經濟活動的人群的增多,財經類報紙的客群總量在非常快地增長。現在讀財經類報紙不僅僅是經濟活動的參與者,還有一些關注經濟活動的人群,比如讀這些報紙有企業界的人士,有做經營的人士,同時也有教師、學生、政府官員等等方方面面的人都在關注經濟形態。所以,我們認為首先是總量的增多。
第二個變化,客群結構的變化,十年以前,讀經濟類報紙的人可能高素質的政府官員比較多,另外就是企業的高層管理者,特別是國有大型企業、外資企業高層管理者讀這份報紙比較多。而現在經過我們這幾年的讀者調查,我們明顯發現財經類報紙的讀者結構中,企業的讀者群進一步擴大,不僅僅是高層管理者,中層,甚至基層企業的員工也要讀這些報紙,了解一些關於經濟類的話題,特別是經濟管理的常識。
現在我們發現一個特別有意思的現象,就是大學生,包括在校的學生,我們十年以前做讀者調查的時候,發現學生的讀者群只能夠占《中國經營報》讀者總量的二十分之一,是這么一個比例。我們現在對讀者調查,發現學生占到《中國經營報》總量的十分之一。未來的經營管理者他們也是在關注著經營管理的知識,這是結構的變化。
第三個變化,知識層次的變化,我們明顯地感覺到財經媒體的客群他們的知識水平,他們本身具有的經營管理知識的能力會越來越高。其實在這一點上,也逼迫著我們所有財經類媒體加強我們的深度,同時給他們提供更新的內容,否則就很難滿足他們的需求。應該說有以上這三方面的變化。
[網友]:能談談財經媒體的發展趨勢嗎?會越來越多嗎?會出現像華爾街日報和金融時報那樣的嗎?
[李佩鈺]:這個話題是比較大的,對於趨勢的預測,我想我們每個人都有點不敢說,但是作為一份財經報紙做了十幾年的傳媒人士,就我個人的觀點談談看法。
就發展趨勢而言,從二十一世紀初開始,越來越多的報業同仁都加入到了財經媒體的行列中來,就說明大家都看好了比較好的發展態勢。事實上也是這樣,記得96年我們在對《中國經營報》進行改版的時候,當時大家非常困惑的是,那個時候已經做了十年《中國經營報》了,但是一直是非常艱難,而我們93年做了一份生活服務類報紙——《精品購物指南》。兩年的時間就表現出很好的態勢,當時《中國經營報》的很多同事們大家一起議論這個話題,感覺非常困惑,認為是不是做一份全國性的經濟類報紙非常難做,而做《精品購物指南》這樣一份地區的生活服務類報紙就相對比較好做。
所以,最後我們也是本著背水一戰的心態去投入到了《中國經營報》96年的改版工作中。改版以後,取得我們預想不到的成績,到2000年,《中國經營報》已經有了非常明顯的上升,無論它的發行量還是廣告收入。這個時候我們發現很多同行大家也都看到了這一點,紛紛加入到這個行列中來了。其實一段時間以來,為什麼大家對財經媒體這么看好?我想有幾點原因:第一,經濟全球化的趨勢為全國的經濟類報紙的發展提供了一個非常大的空間,更多的讀者需要全國巨觀經濟背景的報導的出現。第二,參與經濟活動以及關注經濟活動的人群增多,為經濟類報紙提供了更廣泛的讀者隊伍,大家都要關注經濟話題,讀者隊伍就擴大了。第三,現在經濟活動進一步的擴展,使得現在的經濟報導內容更豐富了,沒有明顯的邊界了,比如社會新聞、體育新聞、文化新聞,背後往往有經濟活動的背景,這樣作為經濟類報紙可寫的內容也多了。
這三個原因使得經濟類報紙在九十年代末二十年代初就出現了非常好的趨勢。未來的發展會怎么樣?我們當然希望它繼續往前發展,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從去年下半年一直到今年上半年,因為經濟類的媒體競爭加劇,同時也是因為整體的巨觀的廣告市場的變化,使得我們大家看到了做一份經濟類報紙,玻璃天花板其實已經出現了,它上升的空間到底有多大?它應該是有邊界的。
我們做了一個多億的廣告收入,再往上走,我們發行量做到30多萬,再往上走很難。儘管看到玻璃天花板上面陽光燦爛、白雲朵朵,但是我們就是上不去。這些也是大家最近議論的話題,也是大家都看到的。它的空間肯定不是無邊界的,可能有一定的邊界。會越來越多嗎?我想不會越來越多的,因為隨著新進入的媒體增多,競爭加劇,新進入媒體的成本也增加了,包括成功的可能性也在縮小。因為原來一些在位者他也會採用各種各樣的辦法不斷地創新來鞏固自己的位置,而新進入者他要想進入到這個市場,需要花的力氣就要比過去大,而總盤子又不是很大。這種情況下,可能不會很大。
另外,會像《華爾街日報》和《金融時報》那樣嗎?關於經濟類報紙下一步是不是要做日報,日報的前景怎么樣?剛才我也看到有網友問這個問題。作為《中國經營報》,我們短期之內不會選擇做日報這么一種方向,為什麼不選擇呢?我在今天不想過多地講這方面的原因。至少我認為在現階段做一份經濟類日報的難度是非常大的,我們能否在中國誕生一份《華爾街日報》或《金融時報》,不確定的因素比較多。而且隨著網際網路的出現,我們一份日報的難度會進一步加大。是不是能出現《華爾街日報》,我持觀望的態度吧。
人才觀與管理人才
[網友]:作為財經媒體的總編,假如要找一名記者,您願意招一名新聞專業的學生還是一名MBA? [李佩鈺]:作為財經媒體的總編,要找一名記者,我不怕得罪新聞專業的學生,我當然希望找一名MBA,為什麼呢?其實這牽扯到我們對從業人員的要求,我記得我在一次北京大學演講中,一個學生曾經問我一個問題,“您認為我們現在馬上畢業了,我們要增強哪方面的技能?”我當時的回答是說,我說你們在知識儲備上經過北京大學這么著名的學府培養,尤其一些學生是研究生畢業,你們的專業技能完全能夠適應一個報社的工作需要。這時候我認為大家最需要的是什麼呢?是一種職業精神。
所以,我認為作為一個新聞專業的學生,他學的新聞知識,包括作為一名記者的一些專業知識,我覺得已經足夠了。這個時候無論是新聞專業還是其他專業,作為一個記者,我認為除了他具備專業知識以外,很重要的一點要有一種職業精神。因為記者這個行業無論他是財經記者還是社會新聞的記者,還是文化新聞記者還是體育新聞的記者,我認為其實入門的門檻相對都不是很高,只要有一定的專門知識就可以了。但這個時候職業精神對他今後從業經歷的影響卻是非常大的,他是不是非常敬業?他是不是能夠吃苦?他是不是有那種正直的心態?他是不是有這種客觀的眼光去看待問題?這對學生來講是重要的。
為什麼要更喜歡MBA或者是學經濟專業的記者,因為財經媒體嘛,我們需要一些經濟管理方面的專業知識,這些知識可能需要長時間的積累才能獲取。至於新聞知識,我們可以在學的過程中不斷地豐富。所以,要《中國經營報》選擇,我們當然希望他具備一定的經濟管理學的專業知識,包括法律知識等等,同時又有新聞學的基本的常識和方法的人才。
[網友]:聽說《經濟觀察報》中記者競爭特別激烈,經常會“頭破血流”。你們的記者也是這樣嗎?
[李佩鈺]:經濟觀察報是不是競爭非常激烈,我不了解,但是我可以回答下面一個問題,我們的記者是不是也是這樣?我想應該也是吧,其實《中國經營報》無論是辦報的理念還是企業文化方面,我們都是“鼓勵競爭,不保護落後”。我們要求無論是編輯、記者還是廣告經營人員、發行人員,大家都是在競爭過程中體現他自身的價值,包括得到他應該得到在報社內部的一些個人利益,以及他應該得到的尊重。《中國經營報》的記者,據我了解,大家競爭也是非常激烈的。
最近,確實也有一些議論,我也聽到其他報社一些人員的離職等等。我想做一個企業,特別是在中國做企業,任何企業做到一定程度都會出現內部的問題,都會出現“內訌”,我覺得這其實很客觀。所以,作為《中國經營報》,我們看到兄弟媒體或者是競爭對手出現這種問題,我覺得很正常,不必大驚小怪。
另外,我想他們憑著自身的能力,應該能夠處理好這個問題。但是有一點,一個企業是有一個企業的原則和企業利益的,這是至高無上的,在這個前提下,個人記者的一些想法只能是服從企業的利益。只不過我們作為一個企業,一個聰明的管理者,他怎么樣把企業的利益和記者的個人理想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使大家形成一種共同的利益價值觀,最後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去實現這種理想。我覺得這應該是我們大家都應該提醒自己注意,並且可能我們也會面臨出現的這些問題。在《中國經營報》,人員流動或者個人的理念跟企業不吻合的時候,他們也會提出一些想法。我覺得這些都是非常正常的。
[網友]:請問中國經營報作為一家有著20年歷史的大報,人才觀是怎樣的,現在社會上把員工分為幾種:德才兼備、有德無才、有才無德、無德無才,您對這幾類員工的使用是怎么樣看的?
[李佩鈺]:《中國經營報》經過了二十年,實際上我們的用人原則,從創辦初期,從85年開始一直就是實行的是聘任制。所以,《中國經營報》到現在為止幾乎所有的人員,從我開始,大家全部實行的是聘任制,包括我也是,沒有明確的幹部級別,沒有這種級別的分配,就是聘任。其實在用人的問題上,一直採用的原則,叫做“因材施用”,不存在什麼級別的分配,也不存在大鍋飯的工資體系。所以,《中國經營報》也不需要為把誰留在這兒,或者誰願意謀得這一份職位來用這個人,我們基本上完全按照企業的需要來用人。
說到企業需要來用人,這就牽扯到這位網友提到的用什麼樣的標準來判斷什麼樣的人是“德才兼備、有德無才、有才無德、無德無才”的問題,我覺得任何一家企業都願意用德才兼備的人,但是這種人才畢竟是有限的,而且怎么評定一個人的才,包括不同的人才,給他放到不同的位置,他可能都是不同的表現形式,可能有的時候在這個位置上顯得很有才華,換到一個不適當的位置可能表現不出才華。德才兼備都應該是首選的。
另外,“有德無才”,其實《中國經營報》的企業文化中,我們很講究一點,就是對報社的忠誠。我記得過去我們老社長說“《中國經營報》肯定不留那種端起碗吃肉,放下碗來罵娘的人”。無論他多么有才華,我們也不會選擇這樣的人。所以,我們願意選擇有德的人,至於他無才,可能有各種各樣的原因,或者職位不適合他,我們一般會採用培養的方式,用一段時間來看看,實在不行再來選擇。
至於“有才無德”,如果這個人再有才華,從道德方面有很大的缺陷,有些企業可能會提出限制使用,我認為對《中國經營報》來講可能也會限制使用,但是更多的就是不用。我認為現在的社會發展到今天,其實我們大家都是講究一種團隊精神,我們都是靠一種團隊精神完成一件事情,特別是報業集團。很難說哪個人缺他就不行,非得要他做。特別是《中國經營報》,我們提倡的一種文化,包括《中國經營報》成功,我們是靠我們的編輯方針的整體設計,靠我們團隊的運作來實現《中國經營報》這么一種良好的版面形象,提升我們的發行量。所以,我們不是靠哪個名編輯、名記者,靠他一枝獨秀,獲得讀者的認可。所以,我們對有才無德,我們一般選擇不使用。
至於“無德無才”,我想任何企業都不會使用。這是我的一些基本看法。
縱觀報業
[網友]:現在的報紙都越來越會炒作自己了,不僅只靠廣告和發行,靠品牌來掙大錢,這樣的發展趨勢您如何看? [李佩鈺]:現在的報紙越來越會炒自己了,應該說是有這方面的方式。不能說是越來越炒作其實我們中國的報紙走向市場化近二十年來,中國的報業經歷了幾個時期: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的時候,在談起報紙是報紙的商品化,那個時候我們僅僅想到的就是我們遵循我們的一種原則,叫做“內容為王”,因為“內容為王”,所以只要把內容做好了,而且是根據我們編輯部內部同志們的想法做好了,讀者就應該接受,就應該喜歡看。所以,這個時候大家不會考慮怎么去做發行,怎么去做廣告,那時候是報業經營的初級階段。
一直到後來的九十年代中期,我們大家認可了報業的二次銷售理論,我們意識到如果要把一個報紙做好,它需要一種報業的良性循環,所以需要采編、發行、廣告的良性的發展,就是先做好內容、然後做發行、再做廣告。
到二十一世紀初,隨著報業競爭的加劇,包括《中國經營報》在內,我們這樣的財經類報紙,隨著競爭的加劇,我們發現報社在報業競爭過程當中,如果僅僅靠內容做好了,然後把發行做得很大,靠讀者群的總量和讀者群的質量去吸引我們的廣告收入,還不是很足。
最後,實際上我們會發現可能有些報紙它的發行量並不如《中國經營報》大,但是因為它的品牌張揚,就是對外的形象做得很好,大家認為它的發行量大,或者認為它的讀者群質量非常好,所以它的廣告收入反而會很快速增長。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很多報紙其實也意識到要做品牌經營,不是說僅僅會炒作自己,而是說我們在做品牌經營。所謂品牌經營就是我們意識到一個報紙做到一定程度,我們留給我們的社會或者留給我們的報社這個企業的最重要的資產就是我們的品牌資產。這種情況下,一些報紙會用各種各樣的方法去樹立它的品牌,包括我們通過打廣告,通過做一些社會活動,甚至通過做各種各樣的產品,通過這幾種方式去做報紙的品牌。當然,這裡面可能會給外界的感覺是我們自己也特別會炒自己,特別會包裝自己,的確,因為我們本身就是傳媒,我們等於是有能力讓大眾了解的情況和事情傳播出去,可能給讀者這種印象。
但是我們也注意到了在做品牌經營的過程中,的確應該避免讀者所擔心的情況,就是過分的炒作自己,把報社好的一面誇大地對外說,不好的一面去粉飾。我覺得這是傳媒人下一步做品牌過程中特別應該注意的一個問題。
[網友]:《21世紀經濟報導》的老總說現在的報紙都是在為網站打工,李總也這樣認為嗎?他的意思是報紙采編的內容以低廉的價格別網站採用,賺大頭的是網站,是這樣嗎?報紙會採取對策嗎?
[李佩鈺]:其實關於這個問題,我也看到了這篇文章,我認為不這么嚴重吧。但是我認為這個問題確實存在。剛才幾次都談到了,網際網路現在對傳統媒體的衝擊,讓我們越來越感到一種壓力。特別是商業網站它沒有采編的權利,因為這種強大的信息集納的功能,使得我們很多報紙都願意被網際網路轉載,而且他們會用很低的價格就把我們所有的採訪成果都可以隨便轉載。所以,我認為這一點對新聞類的報紙衝擊會更大。
《中國經營報》有一部分內容不僅僅是新聞,有一部分是新知的內容,就是經營管理的知識,這方面的衝擊肯定相對要少一點。但這確實是應該引起我們平面媒體高度重視的一個問題。
[李佩鈺]:感謝大家,非常高興今天有一個機會在比較短的時間內,可以跟各位網友進行一番交流。我看了一下,今天大家提問的話題一方面有對於巨觀形勢的分析;另一方面對具體報業集團的一些看法,包括對《中國經營報》走過這二十年歷程具體事務的關注,同時也有對我本人個人生活的一些關注,因為時間關係,所以我選擇了部分問題來回答大家。今後如果有時間,希望進一步地跟網友交流,也希望大家進一步關注《中國經營報》,關注我們為此奮鬥的中國報業。謝謝各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