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仲學(中國煤炭學會採礦系統工程專業委員會委員)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李仲學,男,博士學歷,享有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北京科技大學資源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中國職業安全健康協會常務理事、中國可持續發展研究會理事、國家安全生產專家組成員、國際礦業教授學會理事與主席、美國礦冶學會會員、世界工程組織聯合會採礦與可持續發展專項行動組成員。

主要從事系統建模、仿真及可視化,資源、環境與安全經濟,風險及安全管理技術等礦業工程、信息技術與經濟社會交叉領域的研究與教學工作。

近年主持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課題、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十一五和十二五國家科技支撐計畫項目課題任務、十三五國家重點研發計畫項目課題任務、教育部高等學校博士學科點專項科研基金項目、廠校合作技術開發項目等研發工作。指導博士後13人,培養畢業博士38人、在讀博士生9人,培養畢業碩士51人、在讀碩士生7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李仲學
  • 國籍:中國
  • 職業:教師
  • 畢業院校:阜新礦業學院
  • 代表作品:《數字礦山》
  • 性別:  男
人物經歷,教學科研,主要貢獻,科研項目,論文著作,獲獎記錄,

人物經歷

1982年1月畢業於阜新礦業學院並獲得學士學位,
1984年獲得美國南達科他礦業與技術學院碩士學位,
1987年獲得美國維吉尼亞理工學院暨州立大學博士學位;
歷任北京科技大學博士後、副研究員、教授,曾兼任研究生院培養處副處長、處長、副院長、發展規劃辦公室/211工程辦公室主任,現兼任國家科學技術獎評審專家、中國可持續發展研究會理事、中國煤炭學會採礦系統工程專業委員會委員。曾在美國賓州州立大學(PSU)、愛達荷大學(UI-Moscow)進行長期合作研究;赴美國、加拿大、丹麥、南非等國家及香港、澳門、台灣等地區參加學術會議多次。

教學科研

本科生課程:
資源、環境與可持續發展;數字礦山技術。
研究生課程:
安全、健康與環境風險專題;資源、環境及安全經濟專題;礦業經濟學。
研究方向
1、系統建模與仿真
李仲學
2、資源經濟與管理
3、礦業經濟
4、礦業可持續發展
5、礦業與產品安全

主要貢獻

科研項目

高尾礦庫全壽命服役期健康診斷與風險評價技術;高溫熔融金屬作業事故虛擬互動與綜合防控預警系統研發;礦井突水風險、過程與應急的動態可視化仿真技術及系統原型;地下礦複合場的一體化構模及三維可視化技術;礦井災害監測與預警信息系統研究;企業社會責任的動態性及應對ISO26000的策略;社會責任國際標準風險控制及企業社會責任評價技術研究;中國標準與國際國外先進標準比對分析及對策研究;產品質量安全風險監控組織體系與運行機制研究;中國質量安全評價與網路預警方法研究等。

論文著作

在加拿大礦冶學會CIMBulletin、美國礦冶學會MiningEngineering、美國礦冶學會Transactions、《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煤炭學報》、《中國安全科學學報》、《學位與研究生教育》、《中國大學教學》等期刊發表論文200餘篇,其中SCI、EI檢索50餘篇。
礦業經濟學導論(獨著,煤炭出版社,1994);
礦業經濟學(冶金出版社,2001);
露天礦半連續工藝最佳化方法及套用(煤炭出版社,2002);
地礦工程三維可視化技術(科學出版社,2007);
礦業經濟學(合著,第2版,冶金出版社,2011);
數字礦山理論、技術及工程(科學出版社,2012);
礦山閉坑運行新機制(冶金工業出版社,2015);
企業社會責任動態理論與評價技術(煤炭工業出版社,2016);
尾礦庫隱患與風險的表征理論及模型(冶金工業出版社,2016)。

獲獎記錄

獲省(部)級科技成果二等獎3項,北京市教學成果一等獎2項、二等獎1項。
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科技成果獎:礦井災害監測與預警信息研究(2011)、地礦工程三維可視化技術及系統(2006);
北京市教學成果獎:產學研合作招收和培養高層次人才的研究與實踐(2005)、產學研結合、跨學科培養工程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的探索與實踐(2001)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