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亦斌

李亦斌

李亦斌(1961年1月-2013年9月)男,當代書畫家篆刻家。河南洛陽人,曾先後任洛陽“王城書畫院”副院長、“中山國畫院”常務理事、“豫西書畫院”理事,上海市青浦區特邀政協委員,上海市青浦區民盟盟員,上海市民盟書畫院會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李亦斌
  • 別名:李新年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河南
  • 出生日期:1961年1月
  • 逝世日期:2013年9月
  • 職業:書畫篆刻家、副院長
  • 主要成就:作品在國內外展出,獲獎30餘次
  • 代表作品:《牡丹花卉圖》、《將軍章》《奔馬圖》
  • 性別:男
人物簡介,人物經歷,媒體報導,

人物簡介

李亦斌(1961年1月-2013年9月)男,當代書畫家、篆刻家。河南洛陽人,曾先後任洛陽“王城書畫院”副院長、“中山國畫院”常務理事、“豫西書畫院”理事,上海市青浦區特邀政協委員,上海市青浦區民盟盟員,上海市民盟書畫院會員。
男,洛陽人,現:青浦區政協委員,上海民盟盟員,書畫篆刻家。

人物經歷

李亦斌,正如其名,文武之道,莫不涉及。務農、做工、經商、下海,當過武術裁判、二級拳師、散打教官,在鄭州大學經濟系畢業之後,收起花拳繡腿,轉而舞文弄墨,潛心書畫,一發不可收勢,以其學識和才力,先後任洛陽“王城書畫院”副院長、“中山國畫院”常務理事、“豫西書畫院”理事,繼而創辦“河南華僑書畫藝術中心”,中國美術家協會、上海創作中心研究院、書畫篆刻家以畫會友,志在丹青翰墨寫華章。
李亦斌
應該說,亦斌痴迷於書、畫、印,緣於家傳。其外公曾是雕花木匠,民間工藝功底頗深,母親原為鐵路文工團舞美設計師。祖籍河南太康,長在九朝古都洛陽,從小在藝術氛圍里耳濡目染,靈性啟悟和根基的奠定為其在書畫藝術道路上的探索攢足了後勁。洛陽歷史悠久,文化積澱豐厚燦爛,作為華夏文化的重要發祥地和長期鼎盛的古都,有許多都城遺址、寺廟石窟、墓葬碑碣等豐富的文化遺產。洛陽乃牡丹之鄉,畫風頗盛,他除師從洛陽博物館館長王繡學畫牡丹,有了看家本領外,又拓寬題材領域,嘗試工筆仕女、寫意花鳥、北派山水等,終以優秀作品入選全國、省、市內各類畫展,得到專家和書畫愛好者的好評。洛陽電視台“假日文化”、“藝壇星座”欄目,河南省電視台影視五套、衛視一套“李亦斌和他的將軍章”專題均介紹了他的藝術創作。而最為人稱道的,當屬其篆刻藝術,其中尤以“將軍章”系列最為著名。為陳香梅女士刻章二枚、牡丹梅花一幅、上海申窯梅瓶一個、羊絨圍巾、寫梅花一幅。
李亦斌曾受聘於“鐵軍獨立團”特務連做武術教官,為部隊培養了許多優秀的散打隊員,在摸爬滾打的搏擊交流中,他深為部隊官兵的奉獻精神所感動,同時與官兵結下了深厚的情誼。後來與軍營書畫道友相學見長的過程中,他懷著崇敬之情為一位將軍精心篆刻了多枚印章,將軍收藏後頗為滿意,並題詞鼓勵:“藝海無涯,厚集薄發,志存高遠,永攀高峰”。亦斌由此萌發了為將軍們刻章的想法,遂得到了老師和朋友的讚許。曾為國家領導人和外賓畫過牡丹亭有很高聲譽的王繡老師鼓勵他,把“將軍章”當做一項工程,精心完成好,是一大功績,並題詞鼓勵他“雖然高貴花,本乃清寒骨”,為藝術要耐得住寂寞。
李亦斌
將軍們戎馬倥傯,出生如死,文韜武略,多具傳奇色彩,既有大將風度,又有儒士襟懷。而篆刻作為刀石方寸的文字刻寫藝術,集字於一印,即如人之相聚於一堂,如何分朱布白,凝聚一種奔放雄健的浩然之氣,既丰神流動,又莊重典雅,於方寸之中寫真情,於有限中求無限,是亦斌日夜思索的問題。一枚印章,點畫想像,規矩方圓,從筆情到刀趣,都要斟酌再三。九稿一罷,分朱布白,“疏可走馬,蜜不容針”作為篆刻家,不能只從技法上來滿足自己,而是把技進於道,表現出藝術內涵的深廣度,給人一種想像的魅力,這無疑需要較高的藝術修養。亦斌深知“不得章法,何以成圖,不得字法,何以成書,不得刀法,何以成印”的至理。他胸羅書卷,精讀諸子百家,哲學、文學、藝術美學無不涉獵;他臨摹名家碑帖,重研篆刻名作,從戰國古璽到秦漢印模,從黃牧甫趙之謙陳師曾鄧石如到近當代吳昌碩張大千齊白石鄧散木,他遍閱神、妙、逸、能品秦磚漢瓦、明清百年印譜,以古為法,從中汲取營養,禪悟名家名作的情趣,意象和境界;他借來革命戰爭題材的諸類讀本,從中感悟革命志士的熱血肝腸;他關注現代軍事高科技的發展和龍騰虎躍的軍營生活,與新時期將士同呼吸。亦斌認為:藝術手段要從“會心”中來,只有放心入眇冥,才能隨手出變化,繼而使鐵如豪,運刀如筆,所向無不宜,隨手拈來,變相迭出。每刻一枚將軍章,他都當做一次新的創作,力爭筆意靈動而傳神,變化大巧入大拙。亦斌之“將軍章”多以莊重、典雅、蒼朴、大氣見長,頗有漢唐大將氣度和雄風。陽文流麗,如春花舞風,陰文沉凝,如寒山積雪,筆墨與刀趣相融,氣勢與氣韻交織,相生相剋,相輔相承。正如書法家連俊所評價:“鐵劃金鉤,刀筆見情”。
李亦斌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亦斌的作品,得到了將軍們的首肯和喜愛。許多將軍欣然命筆為其題詞鼓勵,寄於拳拳之情,孫毅老將軍見到亦斌為他開的名章,非常滿意,提筆寫下了“一文一武”、“登高望遠”八個字贈亦斌。楊秀山老將軍給他贈言;“精誠所至,金石為開”,並囑咐他要想成就一番事業,必“登名山、拜名師、學名家”,要和將軍們多交朋友,體會他們的卓越膽識和豐富內涵。河南省軍區政委張建中將軍為他寫下了“廣開學路,能者我師”的贈言。將軍們的惜惜真情,是對亦斌成績的肯定,也是對其學業的鼓勵,對亦斌來說是莫大的安慰。已有包括孫毅李德生楊秀山。賀普年、劉倫賢、何善福、張建中、王金義、李致中曹剛川、遲洗田、申萬勝朱文泉梁光烈張黎張祥林王傳友、張立志、高煥昌李良輝李棟恆、朱超、王金銅、李天策郭春福、朱鴻喜、傅鴻基辛國治李而炳、英模代表-徐紅剛、公舉東南京路上好八連、鐵軍獨立團、“猛虎師”及多位將軍收到亦斌精心篆刻的名章。在他的印譜里,還有軍委副主席張萬年任總參謀長時亦斌為他刻的5枚不同風格的印章,中國曲協相聲表演藝術家姜昆一家篆刻多枚印章鮮艷奪目。他的“將軍章”系列以及同期的“十大名關”。“十大古典名曲”、“十二生肖”印,也受到了河南省文化廳領導的褒獎,王傳真廳長、周鴻俊、劉請儉副廳長都給予了很高的評價。對金石篆刻頗有研究的河南省中國畫院院長張萬慶先生為其題詞:“金石會友。藝海無涯”,勉勵他百尺竿頭,更進一步,認準的路扎紮實實地走下去。
篆刻藝術,從中見大,巧中見拙,趣中見道,微觀中見大千,方寸中見變化。李亦斌刀石融注深情,筆墨融其哲思,在其已刻制的5000多枚篆刻作品中,“將軍章”是一道獨特的風景線,獨樹一幟。然而,他並不滿足,在藝術道路的探索中,只有奮進的號角,永遠沒有休止符,亦斌說:“我願君王心,化作光明燭,照亮別人行。

媒體報導

醉心丹青忘我情 記國畫大家李亦斌
新聞作者:澳門早報 瀏覽:2627次 發布時間:2013-03-20
篆刻作為刀石方寸的文字刻寫藝術,集字於一印,即如人之相聚於一堂,凝聚一種奔放雄健的浩然之氣,既丰神流動,又莊重典雅,於方寸之中寫真情,於有限中求無限,點畫想像,規矩方圓,從筆情到刀趣,都要表現出藝術內涵的深廣度,給人一種想像的魅力,這無疑需要較高的藝術修養,是亦斌日夜思索的問題,更是他辛勤勞動的智慧結晶。亦斌認為:藝術手段要使鐵如豪,運刀如筆,所向無不宜。每刻一枚章,他都當做一次新的創作,力爭筆意靈動而傳神,變化大巧入大拙,亦斌之百枚“將軍章”多以莊重、典雅、蒼朴、大氣見長,頗有漢唐大將氣度和雄風,氣勢與氣韻交相輝映。正如書法家連俊所評價:“鐵劃金鉤,刀筆見情”。
墨海衝浪鑄高手,藝海競舟出天然。李亦斌不僅丹清妙潤,其技藝更是高超絕倫。而他眾多的榮譽並沒有使他居功自傲,沒有陶醉,而是激勵他把書畫藝術當作一門百姓的藝術,為了讓廣大民眾都能懂書法愛繪畫,他提出了讓書畫藝術走進千家萬戶,讓中華文化要傳承要遠播,讓自己富有民族精神的藝術作品走向世界,把書畫作品和中華民族博大的精神文化傳播到國際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