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普

李世普

李世普首席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武漢理工大學生物材料與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原武漢理工大學生物材料與工程研究中心主任。2012年,當選國際生物材料科學與工程學會聯合會Fellow。已開發生物材料產品10餘種,部分產品填補了國內空白,培養了一批生物材料的高層次人才。被國家建材局授予“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稱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李世普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日期:1946年8月20日
  • 職業:原武漢工業大學校長
  • 畢業院校:北京建築工業學院
人物生平,學術兼職,研究領域,科研項目,成就及榮譽,出版論著,主要成就和貢獻:,

人物生平

1965年9月~1970年7月,就讀於北京建築工業學院矽酸鹽工程,獲學士學位
1970年7月~1990年1月,擔任武漢工業大學矽酸鹽工程系教研室副主任,副教授
1990年2月~1995年2月,擔任武漢工業大學生物材料與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學術帶頭人, 教授
1995年3月~1997年1月,擔任武漢工業大學副校長、博士生導師,教授
1997年2月~2000年5月,擔任武漢工業大學校長、博士生導師,首席教授
2000年6月至今,擔任武漢理工大學生物材料與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首席教授

學術兼職

湖北省科技協會常委
湖北省科學技術獎勵評審委員會委員
中國矽酸鹽學會常務理事
湖北省政府諮詢委員會委員
湖北省高級專家協會理事
中國材料研究會理事
中國生物材料委員會委員
《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編委會副主任委員
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Materials Science Edition編委
《矽酸鹽通報》編委會顧問
《功能材料與器件學報》編委會編委
《透析與人工器官》編委會編委
BIOMEDICAL MATERIALS編委會編委

研究領域

1、生物降解陶瓷材料研究
2、複合骨內固定材料
3、納米粒子與腫瘤細胞相互作用的基礎研究
4、無機非金屬材料
5、生物醫用材料
6、研究材料在體內組成、結構變化的規律及如何參與有生命組織的過程
7、探索納米粒子與癌細胞作用的基本理論
8、納米材料製備與表征

科研項目

完成“863”、“973”、國家自然基金重大項目、省部級科研項目等30餘項。
(1)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畫:自組裝生物材料及其誘導組織生長的機理(2005CB623905)
(2)湖北省攻關: 醫用聚D,L乳酸/磷灰石多組分複合材料固定件產業化中試生產線的建立和研究
(3)國家重點實驗室基金:納米磷灰石粒子的螢光標記及其體外抗肝癌作用靶點的研究
(4)國家“973”項目子課題:生物醫用材料基本科學問題的研究(G1999064701)
(5)湖北省重大攻關:磷灰石系列納米粒子研究
(6)武漢市重大項目:人工髖關節與骨內固定的研究開發(20016001009)
(7)湖北省自然基金:全降解鈣磷生物材料結構和代謝過程及對機體影響的研究(2002AB046)
(8)生物可吸收高分子骨內固定材料和高分子複合材料人工骨的研究開發

成就及榮譽

1974年,參加校陶瓷課題組“陶瓷電接點水位計”的研製工作。
1978年,“鍋爐電接點水位計”獲全國科學大會獎;
1981年,研製出了我國“純剛玉—金屬複合新型人工股骨頭假體”,並先後經北京、武漢、瀋陽等地的十餘家大醫院臨床套用,獲得成功。1985年,榮獲國家發明三等獎和湖北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1982年,“純剛玉雙杯式全髖關節的研製”獲國家建築材料工業部三等獎;
1986年,“純剛玉—骨水泥—不鏽鋼複合型鉸練式全膝關節(M28)”獲黃鶴髮明獎;
1990年,成為享受國務院“政府津貼”;
1996年,《特種陶瓷工藝學》獲建材局優秀教材獎二等獎;
1997年,《特種陶瓷工藝學》獲湖北省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1998年,“骨植入複合型磷酸鈣生物陶瓷材料研究及臨床套用開發”獲國家建材局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及國家科技進步獎三等獎。
2000年,“生物降解陶瓷材料的降解機理研究”獲湖北省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2004年,“生物可吸收PDLLA/HA骨內固定件的研究及套用”獲國家建築材料工業協會科技進步二等獎;
2004年,”生物可吸收PDLLA/HA骨內固定件的製備技術及套用“獲湖北省技術發明一等獎;
2005年,“生物陶瓷中耳通氣引流管的研製及套用”獲湖北省科技進步三等獎;
2005年,“人工髖關節及骨內固定件的研究開發”獲武漢市科技進步一等獎;
2010年,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2012年,當選國際生物材料科學與工程學會聯合會Fellow。“Fellow”是國際生物材料科學與工程學會聯合會授予世界傑出生物材料專家的終身最高榮譽稱號。
申請發明專利27項,已授權15項,授權實用新型專利2項。
1979年至今,一直從事生物材料研究,在國內率先將氧化鋁陶瓷套用於醫學領域,經近30年臨床證明是成功的。研究具有獨創設計的氧化鋁陶瓷複合系列人工關節,解決了金屬關節易磨損等問題。
1987年,在國內率先開展磷酸鈣生物材料的降解、代謝及參與生命過程的途徑和機理研究,解決臨床所需骨的骨源問題。提出材料顯微結構與聲傳導的理論公式。研製出國內獨創的生物陶瓷聽小骨,解決因聽骨損壞而失聰者聽力恢復問題。發明液相吸附法複合製備技術,使納米粒子在高分子基體中均勻分散,發明了高分子材料直接加熱、加壓成型和線上冷卻切削工藝,開發出可吸收接骨螺釘,解決高分子材料降解易引發無菌性炎症問題。

出版論著

撰寫學術論文300餘篇,其中被SCI、EI等收錄100餘篇;編、譯著6部有4項作為項目負責人的產品獲國家FDA批准,已投放市場,產生了明顯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1.《生物陶瓷》,1989年,武漢工業大學出版社
2.《特種陶瓷工藝學》,1990年,武漢工業大學出版社,全國統編教材
3.《生物醫用材料導論》,2000年,武漢工業大學出版社
4.《生物醫學工程學》,2000年,參編兩章,黑龍江科學技術出版社
5.《中國科學技術前沿》中國工程院版第7卷,2004年,參編,高等教育出版社
6.《中國材料工程大典》,2006年,參編,化學工業出版社
7. Study on the Tracing Process of β-TCP Ceramics in vivo with 45Ca,2004,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
8. Effect of macrophage on degradation of beta-TCP ceramics,2005,Key Engineering Materials
9.Lath-like structure of beta-tricalcium phosphate in orthopedic implants,2005,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eramic Society
10.Sonochemical preparation of hydroxyapatite nanoparticles stabilized by glycosaminoglycans,2007,Ultrasonics Sonochemistry

主要成就和貢獻:

一、解決了生物降解鈣磷陶瓷材料低溫製備的關鍵技術難題,闡述了鈣磷陶瓷的體內降解機理及其降解產物的代謝途徑和參與骨組織形成的機制,開啟了鈣磷降解材料在我國骨科的臨床套用
我國每年骨缺損修復約300萬例,李世普通過對人骨組成、結構的分析,在國內率先研製出生物降解多級孔陶瓷仿生人工骨。發明了製備片狀解理結構β-磷酸三鈣(β-TCP)微晶的技術,並在體內證實由於形成了熱力學不穩定的β-TCP片狀解理結構,有利於材料降解及參與新骨形成。研製出在體液中可水解的鈣磷生物玻璃燒結助劑,實現了β-TCP陶瓷低溫燒成,大幅度提高了鈣磷陶瓷的生物降解性,使其降解速率與新骨生長速率相匹配。
深入研究了鈣磷陶瓷在體內晶體結構的變化特徵,較系統探討了鈣磷陶瓷的降解機理,採用納米探針技術研究材料與細胞間的微環境變化,提出鈣磷陶瓷早期以體液溶解為主,後期以細胞介導降解吸收為主的降解機理,並建立了相應細胞降解模型。將45Ca原子示蹤技術套用於鈣磷陶瓷代謝的研究,首次揭示了降解產生的Ca2+少量通過血液循環分布到各臟器組織中,並通過新陳代謝排出體外,不會產生積累,大部分參與植入區域的新骨形成;發現並證實了成骨細胞和生物大分子參與材料降解及降解產物參與新骨的構建。闡明了鈣磷陶瓷能提高成骨細胞活性,促進其向骨細胞分化,成骨方式為膜內成骨。闡明了鈣磷材料降解產物的代謝途徑和安全性問題,成功套用於骨缺損修復,達到自體骨修復效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