朵迪

朵迪

“朵迪”舞,漢語稱“囉囉舞”,是當地原始古老的舞蹈之一。藏族民間舞蹈“朵迪”,流傳於白龍江流域的甘南州舟曲縣、迭部縣藏族聚居區。舟曲縣東鄰武都,西連迭部,南與文縣及四川省南坪縣接壤,北與宕昌毗連,地處有秦嶺山地,境內海拔1200—1500米之間,峽谷幽深群山環繞,屬典型的高山森林社區。早在春秋戰國時期,舟曲縣為羌氏族的住地,又是以後吐蕃進居之地。在特定的地域環境中形成了該地區特有的風俗習慣、服飾及語言。舟曲藏族人在遠古時代由不同地域數次遷徙而到該地,由此也帶來了美麗的“朵迪”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朵迪
  • 屬性:藏族民間舞蹈
  • 流傳地區:白龍江流域的甘南州藏族聚居區
  • 地位:當地原始古老的舞蹈之一
  • 別名:囉囉舞
簡介,分類,囉囉舞,舟曲春色,參加年齡,參加方法,

簡介

藏族民間舞蹈“朵迪”,流傳於白龍江流域的甘南州舟曲縣迭部縣藏族聚居區。舟曲縣東鄰武都,西連迭部,南與文縣及四川省南坪縣接壤,北與宕昌毗連,地處有秦嶺山地,境內海拔1200—1500米之間,峽谷幽深群山環繞,屬典型的高山森林社區。早在春秋戰國時期,舟曲縣為羌氏族的住地,又是以後吐蕃進居之地。在特定的地域環境中形成了該地區特有的風俗習慣、服飾及語言。舟曲藏族人在遠古時代由不同地域數次遷徙而到該地,由此也帶來了美麗的“朵迪”舞。

分類

“朵迪”舞,漢語稱“囉囉舞”,是當地原始古老的舞蹈之一。據考證,流行於白龍江上游的“朵迪”舞,可細分為六種:
“賴薩朵迪”,這是逢年過節時跳的年節舞,以祝福為主要內容,融詩、歌、舞為一體。“格班朵迪”俗稱“豐收舞”,漢語稱“樂樂舞”或“囉囉舞”,因歌中有“囉、囉”襯詞而得名。在每年的農曆七月十五日慶豐收時跳(災年或欠豐收時禁跳)。“貢邊朵迪”新稱“採花節舞”是舟曲縣博峪鄉獨有的民俗舞蹈。“薩熱朵迪”譯作“馬鈴舞”,此舞為男子舞蹈(有個別村寨男女混合而舞)。表演場地一般在打麥場,舞者手持大小不一的一串馬鈴,甩節舞蹈。也有同時將馬鈴系在舞者腳腕上頓足踩節旋轉騰躍。“姜拉朵迪”又稱“嘉熱”,演唱內容極其豐富。以女性為主,逢年節或豐收時集體跳此舞。高潮時,男子在外圍舞助興。“朱瑪朵迪”即“猴子舞”。“瑪諧朵迪”簡稱“瑪”,又稱“武舞”或“擺陣舞”,此舞以祭祀、擺陣、戰鬥、比武的全過程再現古代部落間的戰爭情景。

囉囉舞

“朵迪”舞蹈形式以女子圈舞為主,每逢喜慶佳節,生活在這裡的藏族婦女都要梳妝打扮,跳起象徵慶團圓的“囉囉舞”。男子在外圍排出各種構圖行進,稱“擺陣”,再現古代部族間的禮祭、擺陣、戰鬥、比武過程的戰爭情景。“朵迪”演唱內容極其豐富,有創世紀史、民族史、村史、文化風俗史等,有十二生肖、二十四節氣、動植物生長規律、農耕、倫理道德知識傳授等無所不包。舞者服飾按聚居地分有多種類型,多為黑色基調,形式莊重美觀。婦女頭纏20 枚的一圈銅錢或黑布帕子,身著粗白麻布或粗黑布長衫,外套褐子坎肩,腰系染色(紅、藍、黑)毛織寬腰帶,胸掛平綴紅黃相間的布條,褲子與漢族寬腰褲略同,足登麻布長筒半皮底的“羅踢”。節日期間婦女胸佩銀盤、銀耳環、瑪瑙墜、足登圓口薄底的繡花緞鞋。男女膝下皆以白布綁腿,男著藍袍,腰係數條錦帶。因服飾因氣候差異較大及歷史傳統的變遷和毗鄰地區的影響,因此,各地的服飾略有不同。
臘子口是甘川古道上一處地勢極為險要的峽谷隘口,它因著名的臘子口戰役而聞名天下。當年的中央紅軍正是在突破臘子口天險之後,才踏上了進軍陝北的道路。臘子口是臘子河峽谷的一道隘口,兩側岩壁陡峭,山勢險峻,懸崖千丈,高與天齊,遠遠望去東西峭壁形似一扇門戶,巍然對峙,地勢非常險峻。石門之間,清澈見底的臘子河,四周遍山蒼翠,古木參天,實為一處風景絕佳的遊覽觀光勝地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舟曲春色

我們偶遇坐落在崇山峻岭中的小村落——洛大鄉尖藏村,一行人坐在村長趙帕巴的家中喝茶,十分感慨這幽靜山村的恬靜與安詳的生活,看著房屋門上的野豬頭,仿佛來的一個很久以前的好騎射的部落。村長趙帕巴說這頭野豬是他前幾天上山打的,接著又補充一句,上面政策不讓打獵。
談到“朵迪”舞,趙村長饒有興致地向我們介紹起來。“朵迪”舞漢語稱“囉囉”舞,他比劃著名“籮筐”的圓形狀,說有圓圈之意。每年正月的初五、十六、十七天天跳,從前在大院子跳,院子蓋上房了,就在馬路上跳。自唱自跳,沒有樂隊,歌詞現編。舞者全部是村民自發而來,跳累了就休息。女子跳圈舞,男子擺陣。女子外姓和媳婦不能跳,她們可以回到娘家跳,待到四、五十歲熬到婆婆時就可以在本村跳了。男子外姓也不能跳,如果外姓男子進到舞隊里也要用身體把他擠出去。村里每年都跳“朵迪”,前幾天村中有老人去世,所以今年過年全村就不跳了。
我們到達距舟曲縣3 里路的立節鄉金德村。金德村原名占單村,剛改名僅一個多月,人們還沒有熟悉新的村名。順著“保恩寺(黃教)”院前的小路我們來到當晚跳“朵迪”的場地,這是一個坐落在本村中央東西長、南北短的公用的打麥場,場內周圍栽了許多高高的木樁並有橫樑連線,用以曬麥子、麥草,穀物這裡也是本村最重要的活動場所,一般村中大的活動都會到此聚會。此時,麥場中央早已擺放好祭祀本村山神的祭台和各種水果等供品。當天上午本村的男子都到村後山上舉行“插箭”儀式,並宰了一隻羊(必須是公羊),將羊腿肉拿回一塊,以備晚上之用。傍晚,村民陸陸續續地在此集中,此刻天邊布滿了餘輝,在古樸的山體陪襯下,身著盛裝的女人們手拉手圍成圓圈邊唱邊跳起了“朵迪”舞,舞隊始終以順時針方向行進,動律步伐以向左橫移步為主,加之上身自然擺動,節奏由慢到快,呈現出獨有的韻味,瞬間一種愉悅、祥和氛圍蕩漾在麥場間。隨著鞭炮的聲響,男子們開始了“擺陣”, “擺陣舞”是流行於當地青壯年男子中的一種舞蹈。傳說與格薩爾王東征時的戰前儀式有關。參加者按年齡大小為序列成數十米的長隊。由一名長者手持長矛戰旗先致祝詞,眾人齊聲呼應。祝詞內容以四面山勢、水流為標記,描述四至疆域和當地民俗及重要歷史事件,用於激發人們熱愛故土和鼓舞士氣。擺圖形時,眾人左手插腰,側身跨步、口么喝呼應,雄悍威猛,沿長者領引的路線,在人群中迂迴穿梭齊步躍進,群情昂奮,所向無敵,以展示過去古代男子作戰的陽剛之美以及現代山里人粗獷與豪放。男子陣圖緩慢地圍繞著女子圈舞之外,逐漸形成里女外男兩圈,待到一大段之後眾人休息,接著再繼續,不斷重複著上一次的表演過程,此期間有新人不斷加入舞隊當中,圓圈也越來越大,舞隊越來越長。舞蹈中間有一老漢手提酒壺一一敬酒,待男子擺陣結束時鳴放鞭炮。麥場中央擺放的水果食物等供品,待到活動結束時由村民各自分享,以示來年平安吉祥。

參加年齡

參加女子表演都是村中五十歲以下或左右的村民,一般六十歲後就不參加跳舞,更多的是參與助興活動。詢問緣由,她們說因為她們覺得自己的身材舞姿不美了。可見這項活動也是女人們展現自己美麗的一次機會。還有占單村婦女的服飾是我們此次考察“朵迪”舞以來所見過最美麗、最具特色的,風格不同於安多、康巴藏區的服飾,而接近於川藏、羌等地女士服飾。
占單村是坐落在兩座高山中的偏僻山村,十分寂靜,但在節日期間卻異常熱鬧,震耳的鞭炮聲和高亢動聽的酒歌聲不斷地打破著山谷的寂靜。而我們經常提到的“聯袂踏歌、頓地為節”正是“朵迪”舞蹈的真實寫照,由於它經歷了上百年的不斷錘鍊,並以質樸、單一的表達方式,既反映出該舞古樸、簡潔、穩重且不斷重複的動作等中國民間舞蹈的基本特徵,也顯現出民間藝術的魅力所在。

參加方法

我們在該村看到的三種“朵迪”舞,其儀式過程、風格特徵保留得較為古老。另外,該村“朵迪”舞表演全村任何人都可參與,沒有任何歧視性的習俗(尖藏村不讓外姓人參加)。同樣是同一區域的藏族村莊,就表現出不同的風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