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席製作技藝

朴席製作技藝,第一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傳統技藝類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朴席製作技藝
  • 類別:傳統技藝
歷史淵源,工藝特徵,

歷史淵源

朴席起源於唐代之前,發展於元明時期,興盛於清光緒至民國二十年前,已有1400多年歷史。明清時期與蘇席、寧席一道成為長江中下游地區三大名席。

工藝特徵

朴席集南北風格於一身,在編織過程中選料考究、工序嚴謹、技藝獨特,所織草蓆具有“色澤青潤、緊密厚實、光滑舒適”的特點,以其“密實、精緻、質樸、舒適、耐用”為世人所稱道,享有“滴水不漏,站立不倒,二十年不壞”的美譽。在長期的織席實踐中,朴席人充分發揮聰明才智,靠口傳心授將獨特的手工技藝代代相傳,如烘排技藝是全國獨有的一道工序,是朴席的最大特色。烘排技藝的熟練程度決定蓆子質量的高低。朴席的每道工序都很講究“均勻”二字,如選草要粗細均勻,搖筋要條幹均勻,扣筋要鬆緊均勻,掌扣要疏密均勻,烘排要推排均勻等。所有這些獨特而嚴謹的工序才成就了朴席所特有的品質和知名度,這些獨特技藝是我國傳統手工織席的寶貴財富,對今後研究編撰中國草蓆史及全國各地草蓆製作技藝史均有不可多得的工藝價值。朴樹灣地名正是因該地草蓆業興盛而更名為朴席,體現出朴席這個地區的時代脈絡和發展軌跡。“三灣九井十八巷,家家戶戶織席忙”的盛景使朴席揚名天下,也使朴席具有了厚重的地域人文價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