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國中學

朴國中學

朴初中學位於安徽省安慶市太湖縣新城區晉湖路10號,是在安徽省太湖師範學校基礎上改制組建的一所完全中學。

“十五”以來先後榮獲安慶市“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花園式單位”、“綠色學校”、“平安校園”和安徽省“文明單位”(第五、六、七屆)、“現代教育技術工作先進單位”、“體衛工作先進單位”、“語言文字規範化示範學校”、“機關檔案工作目標管理一級單位”等稱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朴國中學
  • 創辦時間:公元1911年
  • 所屬地區安徽
  • 類別:中學
  • 主要獎項:市示範高中
學校發展,近代時期,新面貌,新世紀,辦學歷史,

學校發展

近代時期

安徽省太湖朴國中學是在安徽省太湖師範學校的基礎上改制組建並保留師訓職能的全日制完全中學。其前身是熙湖單級師範學堂,創立於清宣統三年(公元1911年),迄今辦學百年。
清末,西方列強入侵中國,深重的民族危機喚醒國人求強思變的意識。在“廢科舉,興學堂”的浪潮中,“熙湖單級師範學堂”應運而生。畢業於兩江優級師範學堂(今南京大學前身)的朱克誠出任校長,以“增進知識,匡益中國”為宗旨,倡導新學精神,開創師範基業。
爾後,“太湖縣單級師範學校”(1921年)、“太湖縣立師範講習所”(1923年)、“太湖縣師資養成所”(1930年)相繼開辦,學脈相承,均為民國前期獨立設定的師範教育機構,為實施安徽省義務教育初步計畫積極準備師資,在當時歷史條件下作出了特殊貢獻。
朴國中學
1939年春,安徽省奉令實施政教合一,規劃從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起,實施國民教育五年計畫,5年內共需培養國小新師資2萬人。1941年,設立“安徽省立太湖師範學校”(簡稱省立太師),選址於離縣城3公里處劉家山鋪,以避日機轟炸,首任校長宋樹傳。1947年,因內戰遷往安慶辦學。省立太師管理嚴格,師資雄厚,課程齊全,教學規範。無論烽火連天、艱難困苦的抗戰歲月,還是舉校搬遷、顛沛流離的內戰時期,始終以“革新安徽教育,弘揚民族精神”為己任,堅持保證教學質量,成果顯著,聞名遐邇。

新面貌

1949年春,太湖、安慶相繼解放,省立太師由民主政府接管,是當時全省11所正規中師之一。5月,奉安慶軍管會命令回遷太湖,在姜家嶺辦學,更名為“皖一分區太湖師範學校”。
1951年,教育部召開第一次全國初等教育會議和第一次全國師範教育會議,提出爭取十年內基本普及國小教育,五年內培養百萬人民師資。人民政府在姜家嶺“皖一分區太湖師範學校”舊址上,重建新型師範學校,定名“皖北區太湖縣鄉村師範學校”,縣文教科長向明兼任校長。1952年,更名“皖北區太湖縣初級師範學校”。1953 年,再更名“安徽省太湖初級師範學校”,學校從姜家嶺遷至城內新校區。1956年,學校增辦2箇中師速成班。1958年,正式定名“安徽省太湖師範學校”,學校發展到18個班。
至此,學校在艱難中完成了從舊師範到新師範的改造,實現了初級師範向中等師範的過渡,逐步建立起新的教學秩序和教育管理制度。為回響中國共產黨提出的“用革命辦法,培養人民百萬師資”號召,學校在三年國民經濟恢復時期,積極開展生產勞動,堅持勤工儉學、勤儉辦學,克服困難,戰勝災荒,堅持教學。在黨中央關於“整頓鞏固、重點發展、提高質量、穩步前進”的文教總方針和安徽省文教工作會議精神指引下,學校由省統一管理,教學管理制度逐步建立健全,各項工作走上正軌。黨對知識分子實行團結、教育、改造的政策,使一大批名師充實到學校,教師的政治和業務水平得到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不斷提高。1961年秋,時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科院院長郭沫若為學校題寫校名。
朴國中學
1962年,在貫徹“調整、鞏固、充實、提高”八字方針背景下,全省師範大規模調整,所有初師停辦,部分中師停辦,太湖師範成為安慶專區江北8縣唯一保留的中師,在校中師班3個。到1965年,學校每年招生保持在50—100人規模。學校不斷建立民主集中制的管理體制,貫徹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堅持理論聯繫實際和面向國小的原則,統籌和協調學校教育與管理,著力提高學生文化科學水平和實際工作能力。在課程安排上,保證足夠的專業課程和學習時間;重視教學計畫、大綱、教材、教法的研究,開展教材、教法改革;重視各學科基礎知識教學和基本技能訓練;重視在校學生的職業思想教育;重視教育教學實習;積極創造條件,開展豐富的課外體育、文娛興趣小組活動,培養學生全面發展;拓寬師範教育領域,開展半日制和民辦國小教師的培訓,開展對耕讀國小的輔導。學校彰顯出鮮明的師範教育特色。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學校停止招生。1970年,中師恢復招生。按照省革命委員會的規定,實行推薦與選拔相結合的方式,第一年招收1箇中師班55名工農兵學員。工農兵學員“上師範,管師範,用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改造師範”,管理秩序被衝擊,知識學習被削弱,學制縮短,質量下降。
“文化大革命”結束後,撥亂反正,治理創傷,學校正常教育教學秩序得以恢復。1979年,貫徹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精神和黨中央“調整、改革、整頓、提高”的方針,領導班子和教師隊伍不斷充實加強,各項規章制度逐步建立健全,工作重點向教育教學轉移,學校步入健康、快速發展的新階段。
實力不斷增強。隨著辦學規模的擴大和縣教師進修學校的併入,1993年縣政府批准學校在太湖擇址新建。1995年8月,新校區首期工程竣工,舉校東遷。20世紀末,新校園建設項目基本完成。占地面積127畝,建築面積2.4萬平方米,基本配齊各種功能用房,教育教學設備設施增加,基本實現辦學條件標準化。師資力量雄厚,學科配備齊全。在職專任教師48人,高級講師職稱9人,講師職稱24人;11人參加高等院校研究生課程學習。
特色更加鮮明。學校以“獻身農村小教事業”為目標,培養又紅又專的中師畢業生,遵循“四項原則”,依託“六大載體”,實施“336德育工程”。從農村國小教育實際出發,採取“合格+特長”的培養模式,培養一專多能的國小教師。實施“園丁科技教育行動”,以培養和提升畢業生指導小學生開展科技活動的能力為目標,提高學習興趣,增強科技意識,增長科技知識和技能,形成學校科技教育特色。構建美育課堂教學體系,不斷培養和提高學生鑑別美、欣賞美、創造美的能力;以學生文學社、文藝興趣小組和社團為依託,各類文藝活動為載體,激發學生對審美理想的追求,形成學校審美教育特色。建立“三字一話”訓練體系,積極開展“雙推”活動,形成學校語言文字規範化特色。構建必修課、選修課、活動課、教育實踐“四塊一體”教學體系,創新素質教育運行機制;把教育實踐貫穿學習的全過程,既“眼光向上”,又“眼光向下”, 建立與實踐基地學校資源共享、合作辦學、共同發展機制,形成學校教育實踐特色。
辦學成果豐碩。1984年學校評為全省推廣國語先進單位;1991年被省教委列為實施中師新教學方案試點校;1992年被授予“教學用語普及國語達標學校”,獲“安慶市電化教育工作先進單位”;1999年評為“安徽省電教設備一類達標學校”;2000年確定為“安慶市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1992年評為“市級衛生先進單位”;1996年評為縣“體育先進單位”;1998年榮獲“全省體育衛生工作先進單位”稱號。1997年榮獲全國中師學生現代科技知識競賽組織獎;1999年被列為“安慶市青少年科技活動基地”。1999年11月,以優良成績通過全省中師教學工作評估。1994年,被縣委、縣政府命名為“文明單位”;1996年,被市委、市政府命名為“安慶市文明單位”。2000年,被縣文明委命名為“‘1142’創建重點工程示範單位”。
改革開放二十多年裡,在國家經濟、社會與教育快速發展的背景下,太湖師範主動適應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和基礎教育改革的要求,適應社會對國小教師素質的期求,規範管理,深化改革,努力提高辦學水平,不斷提升了“皖西南國小教師搖籃”的美譽度。全國政協副主席趙朴初1983年為學校題寫校名,1991年書贈題詞:“必須學而不厭,才能誨人不倦”。
2001年,學校隆重舉辦90周年校慶。省人大常委會原副主任陸子修參加校慶並講話。全國人大常委會原副委員會長孫起孟題詞:“教育是育人和教書的統一,前者是目標,後者是手段。二者缺一不可,但是它們的主從位置必須擺正。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地實現不斷提高教育素質的正確方向。”安徽省原副省長侯永題詞:“興教育范九十年,贏得桃李笑滿園,偉大復興肩重任,盡情揮灑江淮間。”宋文學研究專家、校友孔凡禮題詞:“春風煦皖水,化雨潤熙湖。”

新世紀

進入21世紀,我國經濟與社會加快發展,特別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完善和對外開放的不斷擴大,人民民眾接受高層次教育的願望更為迫切,對我國的師範教育提出了新的課題。1999年,國家頒布《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畫》,提出到2010年具備條件的地區力爭使國小、國中教師學歷分別提升到專科、本科層次。教育部印發《關於師範院校布局結構調整的意見》,積極推進三級師範向二級師範過渡和師範布局調整工作,師範教育面臨重大變革。
1998年,安徽省本著“調大、調高、調優”和合理布局的原則,通過掛靠、合併、改制、撤銷等措施,一年內全省中等師範學校從41所調整到32所。1999年省教委制定《安徽省中等師範學校布局結構調整的意見》,提出為實現三級師範向二級師範平穩過渡,從2002年起停止三年制中師招生。2004年,全省中等師範學校調整到15所。學校面臨新的挑戰,在改革大潮推涌下進入多元辦學、改制轉型、科學發展新時期。
新世紀的十四年,是學校轉型發展的十四年。
2001年,學校開辦五年制小教大專教育。同年,設立太師附中,舉辦普通初、高中教育。2003—2004年,學校與安徽機電職業技術學院、安徽工商職業技術學院聯合開辦三年制普通中專班。2004年起,小教大專學生逐年進入高等教育階段學習,學校先後掛靠安慶職業技術學院、安慶師範學院、合肥師範學院辦學,建立合作培養機制。由此,形成集高等師範教育、中等職業教育和普通中學教育於一體,同時承擔全縣中國小教師培訓任務的多元辦學格局。2006年,根據省教育廳的要求和批覆,安徽省太湖師範學校改制為全日制普通中學,更名為“安徽省太湖朴國中學”,同時保留教師進修培訓職能和建制。
2007年2月,原全國政協主席李瑞環題寫“朴國中學”新校名。同年11月10日,舉行安徽省太湖朴國中學、太湖縣教師進修學校揭牌慶典。
2008年,學校在安慶市普通高中辦學水平督導評估中獲得優秀等次。2010年12月,教師進修學校通過省教育廳的合格評估。2011年1月,朴國中學晉升為安慶市示範性普通高中。
新世紀的十四年,是學校創新發展的十四年。
實施管理體制改革,構建職責清晰、快捷高效的運行機制。按照“以人為本,依法治校,科學決策,民主管理”原則,學校實行校長負責、黨組織保證、教代會民主監督“三位一體”管理體制。2000年,第二屆教代會舉行第二次會議,審議通過學校《關於深化內部管理體制改革實施方案》,推進“四制”改革。2004年,確立“統一領導,分類指導,分部管理,重心下移”管理思路,增設師範(職教)管理部、高中管理部、國中管理部和招生就業辦公室,實行扁平化管理。同年,學校建立黨總支委員會。2008年,學校成立校務委員會。同年,學校實行政務管理信息化。2009年,按照“民主、科學、和諧、高效”的原則,學校整理彙編崗位職責、行政管理、教師管理、學生管理、教學管理、後勤管理等6類規章制度180項,學校管理實現規範化、程式化、制度化。
實施新一輪課程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積極探索有特色的育人新路子。倡導“誠樸致公,博大致遠”校訓精神,踐行“一切為了學生全面發展,一切為了學生健康成長”辦學理念。2004年,啟動國中課程改革試驗;2007年,開始推進新一輪高中課程改革。構建新型課程體系,開展培訓和研修,改革評價制度,落實教書育人要求。學校以“四項教育”(即愛國主義教育、思想道德教育、文明養成教育和法紀教育)為重心,以“三個創建”(即創建文明單位、和諧校園、示範學校)為抓手,分層次、有重點地開展學校德育,提出“研究性、人文性、實效性”德育理念,遵循德育規律,堅持教育與管理相結合,堅持學校教育與自我教育相結合,堅持學校、社會、親職教育相結合,增強德育實效性。發揮優勢,大力開展各項文藝、體育活動,促進學生個性發展。以實現學生全面發展為根本,實現教師和管理者的發展,實現學校在新形勢下的持續健康發展。
堅持“文化立校”,發掘百年師範教育文化內涵,傳承、發展師風文化。“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為師為范,求實求新”,為“學高為師,身正為范”的師範精神增添新的內涵。抓好“一項建設”(師德建設),實施“兩大工程”(青藍工程、名師工程),全面提高教師隊伍整體水平和競爭實力。以校本課程、《朴報》、研究學會、救助救災、紀念活動等為載體,弘揚趙朴初“追求進步,探索真理,造福社會,振興中華”的精神,逐步凝練成學校獨具特色的“朴風文化”。
新世紀的十四年,是學校和諧發展的十四年。
學校從單一中師到多元辦學,從改制定位到完全中學,從規模發展、結構調整到規範發展、內涵提升,始終貫穿“和諧發展,興校強校”、“打造特色品牌,辦好滿意教育”的鮮明主題。2000年秋,在校學生624人,專任教師48人;2011年秋季,學生3196人,專任教師160人。學校占地增至146畝,建築面積達到4.1萬平方米。在辦學條件標準化基礎上,初步達到教育信息化。2003年,被省教育廳授予“現代教育技術工作先進單位”;2006年,被省教育廳、省語委授予“安徽省語言文字規範化示範學校”。2001、2003年,被市委、市政府命名為“安慶市花園式單位”;2011年,被安徽省綠化委員會命名為“全省綠化模範單位”。2002、2004、2006、2008、2011年,被省委、省政府命名為第五、六、七、八、九屆“文明單位”。2006、2007、2009、2010年獲縣高三教學成果獎,2009年,獲安慶市高中學業水平測試成果獎、普通高中高考成果獎和進步獎;2010年,獲安慶市教學質量優秀獎,在安慶市普通高中教學工作會議上作大會交流發言。國中升入高中的考試成績一直名列全縣榜首。2001年以來,學生參加各類體藝競賽獲省級獎30多人次,市級獎300多人次。據統計,2004年以來,高中畢業生有69人錄取到高等院校體藝類本科專業深造,體藝教育優勢和引領輻射作用得到有效發揮。2011年11月,獲安慶市市級示範高中教學特色貢獻獎。
百年風雨兼程,百年春華秋實。從晚清王朝、中華民國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學校歷經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和社會主義社會兩個歷史階段。數度更名,多次遷建,學校在曲折前進的道路上始終與時代同行、與祖國同行。培育學生(學員)3萬餘人,校友遍布大江南北、海峽兩岸及海外多地,為世界作貢獻,為祖國建功業,為母校添光彩。
2011年10月,全國政協原副主席張思卿在武漢為朴國中學(太湖師範)百年校慶書贈“篤學”題詞;10月18日,教育部師範教育司發出賀信,充分肯定學校百年辦學業績,要求認真貫徹落實教育規劃綱要,弘揚傳統,深化改革,提高質量,推進素質教育,為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站在新百年起點,朴國中學繼往開來,任重道遠。

辦學歷史

學校前身是創立於1911年的“熙湖單級師範學堂”,1921年更名“太湖縣單級師範學校”,1930年改為“太湖縣師資養成所”,1941年定名為“安徽省立太湖師範學校”,是20世紀40年代安徽省11所正規師範學校之一。新中國成立後,校名先後改為“皖北區太湖縣鄉村師範學校”、“皖北區太湖縣初級師範學校”、“安徽省太湖縣初級師範學校”,1958年由省人民政府正式定名“安徽省太湖師範學校”。1963年全省師範布局調整,太湖師範是當時安慶專區江北8縣唯一保留的一所中師。經省教育廳、發改委批准,2001年秋季正式開辦五年制小教大專,分為中文與社會、數學與科學、英語、計算機、音樂、美術6個專業方向。同年,縣委、縣政府決定在太湖師範組建附屬中學,當年招收初、高中學生600餘人。 2006年8月省教育廳正式批准太湖師範改制更名“安徽省太湖朴國中學”,同時保留師資培訓職能,設立教師進修學校。
在近一個世紀的辦學歷程中,學校九易其名,八次遷建,歷經滄桑,薪火長傳,為基礎教育輸送了2萬多名合格師資,被譽為“皖西南國小教師搖籃”;組建附屬中學以來,已畢業3屆高中學生431人,3屆國中學生1474人。在歷屆畢業生中,有的成為特級教師、全國優秀教師、省市級勞模和“教壇新星”,有的成為教授、研究員、作家、藝術家和企業家,有的走上了地方黨政機關、教育主管部門和國小、中學、大學領導崗位,有的進入了人民解放軍官兵行列,有的在海外求學和工作。他們在不同時期不同區域為教育發展、國家建設、社會進步、世界和平大業作出了積極貢獻。
長期以來,學校得到了各級領導的重視和關懷。原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先生於1963年為太師題寫校名。原全國政協副主席趙朴初先生於1980年為家鄉師範題寫校名,1991年書贈“必須學而不厭,才能誨人不倦”重要題詞,1997年將其先母遺著《冰玉影傳奇》題贈太師圖書館;1997年安徽省中師學校布局調整,朴老親自給原國家教委和省、市政府有關領導寫信、打電話,懇請保留太師;2004年,朴老夫人陳邦織先生視察太師,贈送朴老手跡選集。原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孫起孟先生於2001年為太師90年校慶題詞祝賀。
2007年初春時節,原全國政協主席李瑞環同志在萬忙之中,欣然題寫“朴國中學”校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