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越利

朱越利男,1944年生,河北省人,漢族。現任四川大學道教與宗教文化研究所兼職教授、博士生導師;華僑大學兼職教授;中國道教學院特聘教授;香港道教學院特聘教授;中國道教文化研究所研究員;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研究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朱越利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河北省
  • 出生日期:1944年
人物經歷,主要貢獻,書籍著作,期刊論文,獲獎記錄,

人物經歷

1961年畢業於北京市三十九中。
1966年畢業於中央民族學院藏語言文學專業。
1981年畢業於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道教學專業,獲哲學碩士學位。
曾任《中國西藏》雜誌社副總編。

主要貢獻

書籍著作

1《道教答問》,華文出版社,1989年10月第1版。貫雅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0年10月繁體字初版。華夏出版社, 1993年12月北京增訂版第1版。
2《道教(第一卷)》(譯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1版。
3《道藏提要》(合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年第1版。1995年修訂本。
4《道經總論》,遼寧教育出版社,1991年12月第1版。洪葉出版有限公司, 1995年1月繁體字初版。
5《道教(第二卷)》(合譯),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1版。
6《道教(第三卷》(合譯),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1版。
7《道教要籍概論》, 北京燕山出版社,1992年12月第1版。
8《道教手冊》(副主編),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1版。
9《今日中國宗教》(主編),今日中國出版社,1994年第1版。
10《道藏分類解題》,華夏出版社,1996年1月北京第1版。
11《中國道教宮觀文化》(主編),宗教文化出版社,1996年第1版。
12《墨子(校點)》,遼寧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1版。
13《道教學》(合著),當代世界出版社,2000年6月北京第1版。
14《當代中國宗教禁忌》(主編),民族出版社,2001年1月第1版。
15《神奇之由——探究雪域佛教》,鷺江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版。
16《真誥校注》(譯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版。
17《少數民族宗教信仰與禁忌》(合主編),民族出版社,2007年6月第1版。
18《道藏說略》(主編),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年6月北京第1版。
19《理論·視角·方法——海外道教學研究》(主編),齊魯書社,2012年待出。

期刊論文

1、《炁氣二字異同辨》,《世界宗教研究》1982年第1期。
2、《試論〈無能子〉》,《世界宗教研究》1983年第1期。
3、《〈太上感應篇〉與北宋末南宋初的道教改革》,《世界宗教研究》1983年第4期。
4、《道教傳入日本及其對神道的影響》,《世界宗教研究》1985年第2期。
5、《〈養性延命錄〉考》,《世界宗教研究》1986年第1期。
6、《天老考》,《宗教學研究》1986年第2期。
7、《魯迅與桔朴的談話》,《日本的中國移民》,第322—333頁。三聯書店,1987年第1版。
8、《〈道藏〉中的中國哲學史史料舉例》,《中國道教》1987 年第2期。
9、《論〈金瓶梅詞話〉中的佛道教描寫》,《金瓶梅研究集》,第172—196頁。齊魯書社,1988年第1版。
10、《三十七年來的道教學研究》,《中國文化與中國哲學》,第513—534頁。三聯書店,1988年第1版。
11、《從與徐福有關的神話故事看中日古代文化交流》,《全國首屆徐福學術討論會論文集》,第107— 114頁。中國礦業大學出版社,1988年第1版。
12、《吉岡義豐與道教研究及中日關係》,《中日關係史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選編)》,第117—128頁。中國中日關係史研究會,1988年第1版。
13、《〈道藏〉中題屬佛教的著作》,《法音(學術版)》第 2 輯, 1988年。
14、《松潘黃龍寺的宗教融合現象》,《宗教學研究》1988年第4期。
15、《論王通對三教的主張》,《中國哲學史研究》1989年第1期。
16、《從〈山海經〉看道教神學的遠源》,《世界宗教研究》1989年第1期。
17、《釋杭州〈重建葛仙庵碑記〉》,《浙江學刊》1990年第1期。
18、《〈道藏〉的編纂、研究與整理》,《中國道教》1990年第2期。
19、《原始道教寺院補考》,《中國道教》1992年增刊。
20、《唐氣功師百歲道人赴日考》,《世界宗教研究》1993年第3 期。
21、《讀徐州博物館藏〈陰符經〉碑刻》,《上海道教》1993年第3 、4期連載。
22、《論孫思邈的房中術》,《中國傳統醫學與文化》,第167—180頁。陝西科學技術出版社,1993年第1版。
23、《原始道教崇奉形象與出家現象小考》,《中國史研究》1993年第4期。
24、《張伯端生平與丹法流傳》,《道教研究》第1輯,第31—39頁。 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年2月。
25、《〈磻溪集〉創作時間考》,《文獻》1994年第4期。
26、《有關早期全真教的幾個問題》,《中國文化研究》1994年冬之卷。
27、《從〈磻溪集〉看丘處機的苦修與隱居》,《中國道教》1994年增刊。
28、《原始道教寺院種類考》,《江西社會科學》1995年第12期。
29、《何謂廟會──〈辭海〉“廟會”條釋文辨證》,《妙峰山·世紀之交的中國民俗流變》,第106—130頁。中國城市出版社,1996年2月第1版。
30、《從〈磻溪集〉看丘處機的苦修》,《道家文化研究》第9 輯, 1996年6月。
31、《禪宗思想對〈悟真篇〉的影響》,釋永信、吳立民主編《中國嵩山少林寺建寺1500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487—501頁。宗教文化出版社,1996年6月第1版。
32、《試析“棄儒從道”》,《道家文化研究》第10輯, 1996年8月。
33、《張宇初論道派》,張金濤、郭樹森主編《道教文化管窺──天師道及其它》,第146—163頁。江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8月第1版。
34、《〈歧路燈〉展示的清代盛世士人對三教的態度》,《世界宗教研究》1996年第3期。
35、《〈金瓶梅〉求助鬼神觀芻議》,《江西社會科學》1997年第2 期。
36、《石頭希遷為何借用“參同契”作篇名》,王興國、徐蓀銘主編《石頭希遷與曹洞宗》,第50—58頁。嶽麓書社,1997年11月第1 版。
37、《馬王堆帛簡書房中術產生的背景》,《中華醫史雜誌》第28卷第1期, 1998年1月。
38、《〈道藏〉與玄天上帝》,《道韻》第 3 輯, 1998年8月。
39、《〈黃書〉考》,《中國哲學》第19輯, 1998年9月。
40、《讀〈茅山志〉札記》,《世界宗教研究》1998年第4期。
41、《禁毀道經說略》,《三秦道教》1998年第2期。
42、《玄天上帝神格論》,《道韻》第4輯, 1999年2月。
43、《樂而有節的西漢陰道》,《宗教學研究》1999年第4期。
44、《金丹派南宗形成考論》,《道韻》第 6 輯, 2000年2月。
45、《道教學的定義、對象和範圍》,《世界宗教研究》2000年第1期。
46、《藏傳佛教與道教》,《中央民族大學學報》2000年第4期。
47、《〈老子想爾注〉的結精術》,鄭志明主編《道教文化的精華──第二屆海峽兩岸道教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一)》,第1—25頁。 宗教文化研究中心,2000年7月初版。
48、《丘處機宗教思想的成熟期──〈寄西州道友書〉考論》,《三秦道教》2000年第3期。
49、《〈坐忘論〉作者考》,《炎黃文化研究》第7期, 2000年9月。
50、《論六朝方士的房中術》,《江西社會科學》2000年第11期。
51、《道教如何答好新世紀考卷》,《中國道教》2000年第6期。
52、《葛洪的性科學思想(連載上),《三清文化》第8期, 2001年3月。
53、《當代道教對道法自然和清靜為正的解釋》,《宗教哲學季刊》第7 卷第1期, 2001年3月。
54、《民間道教新房中術的產生》,《雲南民族學院學報》2001年第3期。
55、《順乎時代,振興道教學術》,羅傳芳主編《道教文化與現代社會》,瀋陽出版社,2001年7月 第1版。
56、《六朝上清經的隱書之道》,《宗教學研究》2001年第2期。
57、《玄武的封號和稱號》,《道韻》第9期, 2001年8月。
58、《〈靈劍子〉的年代、內容和影響》,《道韻》第9期, 2001年8月。
59、《貴族道教新房中術的產生》,《世界宗教研究》2001年第3期。
60、《馬王堆帛書房中術的內容》,《簡帛研究二○○一》上冊,第251—268頁。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9月第1版。
61、《六朝黃赤道經的內容——早期房中養生術典籍考析》,《道韻》第10期, 2002年2月。
62、《方仙道和黃老道的房中術》,《宗教學研究》2002年第1期。
63、《道教養生始終以老子思想為依託》,《三秦道教》2002年第2期。
64、《隋唐五代的性風氣與陰丹術源流(上)》,《道韻》第11期, 2002年8月。
65、《王屋真人的陰丹術》(《江西社會科學》2002年第11期。
66、《馬王堆帛書房中術的理論依據》,李焯然、陳萬成主編《道苑繽紛錄——柳存仁教授八十五歲祝壽論文集》,第8—51頁。商務印書館〈香港〉,2002年初版。
67、《房中女神的沉寂》,《中國文化》第19、20期合刊, 2002年12月。
68、《隋唐五代的性風氣與陰丹術源流(下)》,《道韻》第12期, 2003年2月。
69、《隱書以外的上清房中經》,《中華文化論壇》2003年第1期。
70、《滿懷慈悲心待人 加些出世心做事——吸收佛教構建現代人文精神》,《宗教與民族》第貳輯, 2003年7月。
71、《淨明道與摩尼教》,《中國學術》2003年第2輯。
72、《自然無為,真靜應物 ——論道教教義如何適應現代社會和文化》, 郭武主編《道教教義與現代社會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26—42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8月第1版。
73、《基督教神學中國化芻議——從三位一體談起》,《神學與生活》第26期特刊,2003年。
74、《丘處機對民族團結和元朝統一中國的貢獻》,《中國民族報》2004年2月13日第3版。
75、《全真善美——全真道的明天》,盧國龍編《全真弘道集——全真道—傳承與開創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335—353頁。青松出版社,2004年7月。
76、《漢代玄素之道的源流和內容》 ,《世界宗教研究》2004年第3期。
77、《〈周易參同契〉的黃老養性術》,《宗教學研究》2004年第4期。
78、《〈封神演義〉與宗教》,《宗教學研究》2005年第3期。
79、《 惠能與禪丹——以〈上陽子金丹大要〉為據》,《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05年第12期。
80、《談談道教文化資源之現代開發》,《“太湖論道”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255頁—261頁。2006年5月。
81、《敬業樂群 博詳精實 ——看王利器先生如何做編輯》,《三秦道教》2006年第2期。
82、《唐代非參同陰丹術》,《道學研究》2007年第2期。
83、《太平經的興國廣嗣術與合陰陽法》,《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06年第9期。
84、《北宋何仙姑與曹仙姑》,《宗教哲學季刊》 第37期,2006年9月。
85、《王志坦的道禪》,明生主編《禪和之聲——“禪宗優秀文化與構建和諧社會”學術研究會論文集》下冊,第320—324頁。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年3月第1版。
86、《鐘呂金丹派的形成年代考》,《天問》丙戌卷,第347—370頁。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版。
87、《比於赤子無死地——〈道德經〉對現代人類生存安全的建議》,《和諧世界以道相通》下卷,第574-577頁。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年4月第1版。
88、《論葛洪的陰丹術》,《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07年第7期。
89、《由白玉蟾〈快活歌〉談到現代“易隱”》,《上海道教》2007年第4期。
90、《爭做高僧提升中國佛教公眾形象》,閩南佛學院編《和諧社會與道風建設——2007中國佛教公眾形象主題論壇文集》,210—212頁,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年2月第1版。
91、《隋唐五代參同和非參同清修內丹術》,《宗教哲學》第42期, 2007年12月。
92、《“天符”詞義之詮釋》,《仙道文化》第4輯, 2008年2月。
93、《宋元社會與陰丹術的流行》,《宗教學研究》2008年第1期。
94、《〈悟真篇〉的文本及丹法》,袁行霈主編《國學研究》第21卷,第157—194頁。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6月第1版。
95、《唐五代時期的參同陰丹術》,《天問》丁亥卷,第196—212頁。江蘇人民出版社,2008年6月第1版。
96、《白玉蟾享年36歲考》,劉鳳鳴主編《邱處機與全真道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340頁~355頁。中國文史出版社,2008年6月第1版。
97、《全真教南宗的形成》,熊鐵基、麥子飛主編《全真道與老莊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第127~162頁。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5月第1 版。
98、《玄天上帝神格論》,《道韻》第4輯, 1999年2月。
99、《陶宏景與傳統夢文化之關係——— 以真誥為例》,《夢與道——中華傳統夢文化研究》(上),第90~104頁。2009年5月第1版。
100、《讀丘處機棲霞時期的記游詩和山水詩》,趙衛東主編《問道崑嵛山——齊魯文化與崑嵛山道教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21頁~33頁。齊魯書社,2009年6月第1版。
101、《託名呂洞賓作詩造經小史》,鄭開編《水窮雲起——道教文獻研究的舊學新知》,第101頁~第148頁。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9月第1版。
102、《宋元士人與呂洞賓形象》,《第一次仙&道國際學術大會論文集》中冊, 2009年10月。
103、《呂洞賓、劉海蟾等北宋參同清修內丹家》,《道教研究學報:宗教、歷史與社會》第1期, 2009年11月。
104、《宋元南宗陰陽雙修的代表人物和經訣》 ,《宗教學研究》2010年第2期。
105、《張三豐其人的有無乃千古之謎》,《天問:傳統文化與現代社會》,第188—208頁。江蘇人民出版社,2010年6月第1版。
106、《讀明代筆記小說及詩文中的呂洞賓資料》,《第三屆中國(成都)道教文化節道教文化與當代世界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28~39頁。中國成都,2010年9月。
107、《宋元士人、士大夫與呂洞賓形象(上)》,《弘道》第44期, 2010年9月。
108、《宋元士人、士大夫與呂洞賓形象(下)》,《弘道》第45期, 2010年12月。
109、《〈周易參同契〉注者儲華谷考》(《中國道教》2011年第3期,第37~41頁。2000年6月)

獲獎記錄

專著《道經總論》,1992年獲第一屆中國圖書獎(與《國學叢書》其它九種共獲)。
中國圖書獎為全國性綜合性圖書獎,批准機關是中國圖書獎評審會,級別為國家級。
主編《道藏說略》,2011年3月獲第二屆中國出版政府獎提名獎。中國出版政府獎是我國新聞出版領域的最高獎,批准機關是中國出版政府獎評獎工作領導小組,級別為國家級。
合著《道藏提要》,獲中國社會科學院圖書資料二等獎。
參加中國藏學研究中心2001年重點科研項目《藏傳佛教僧人學經和晉升學位問題專題研究》,獲中國藏學研究中心科研成果特等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