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背啄花鳥

朱背啄花鳥

朱背啄花鳥(學名:Dicaeum cruentatum):體重6-8克,體長81-97毫米。是一種小型的黑色及紅色啄花鳥。雄鳥頂冠、背及腰猩紅色,兩翼、頭側及尾黑,兩脅灰,下體餘部白色。雌鳥上體橄欖色,腰及尾上覆羽猩紅,尾黑。亞成鳥清灰色,嘴橘黃,腰略沾暗橘黃色。虹膜褐色,嘴黑綠,腳黑綠。

棲息地包括種植園、亞熱帶或熱帶的濕潤低地林、亞熱帶或熱帶的旱林和鄉村花園。一般生活於低山高大喬木林間,在開闊的山丘平壩地區的稀疏喬木上亦可見。該物種性活躍,頻頻光顧次生林、林園及人工林中的寄生植物,高可至海拔1000米。分布於汶萊、寮國、孟加拉國、不丹、中國、越南、印度、泰國、印度尼西亞、緬甸、馬來西亞、尼泊爾、新加坡和高棉。

(概述圖片參考資料來源:)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亞種分化,種群現狀,保護級別,

形態特徵

朱背啄花鳥雄鳥額、頭頂、枕、後頸、背、腰、一直到尾上覆羽概為朱紅色,其兩側包括眼先、眉紋、耳羽等頭側、頸側、胸側和兩肩概為褐黑色;翅上小覆羽和中覆羽亮藍綠色,大覆羽黑褐色,羽緣亮藍綠色,飛羽暗褐色,外翈羽緣亮藍綠色;尾羽黑褐色,羽緣藍輝色。頦、喉、胸、腹一直到尾下覆羽皮黃色,兩脅沾藍灰色,腋羽和翅下覆羽白色。
雌鳥額、頭頂、枕、後頸一直到背橄欖綠褐色,腰和尾上覆羽朱紅色,尾羽黑褐色,暴露部分具藍色金屬光澤,飛羽暗褐色,外翈羽緣棕褐色,眼先,頭側、頸側和胸側淺灰褐色。頦、喉、胸至尾下覆羽皮黃色,兩脅沾灰褐色,腋羽和翅下覆羽白色。
虹膜暗褐色,嘴黑色或鉛褐色,腳黑色。
大小量度:體重♂6-8克,♀6-8克;體長♂81-94毫米,♀81-97毫米;嘴峰♂10.5-11.6毫米,♀9.4-11.5毫米;翅♂45-51毫米,♀44-48毫米;尾♂26-32毫米,♀26-30毫米;跗蹠♂12.3-13.6毫米,♀11.4-14毫米。(註:♂雄性;♀雌性)(華南亞種)

棲息環境

主要棲息于海拔12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地帶的闊葉林和次生林中、山腳和平原地帶的稀疏喬木上,有時也見於林緣、地邊、果園和村寨附近的小樹林與灌叢中。

生活習性

留鳥。常單獨或成對活動,除繁殖期後成家族群外,其他時候很少成群。樹棲性,尤其喜歡在開花的樹上或寄生植物的樹上活動和覓食,在樹冠層上部,有時也到下部,甚至到林下灌木上活動和覓食。叫聲為典型偏高的金屬聲tip…tip…tip;鳴聲為重複尖細的tissit…tissit…聲。
主要以昆蟲及漿果、果實和種子為食,也吃花、花粉、花蜜和少量昆蟲、蜘蛛等動物性食物。動植物比例幾乎各占一半。

分布範圍

分布於孟加拉國、不丹、汶萊達魯薩蘭國、高棉、中國、印度、印度尼西亞、寮國人民民主共和國、馬來西亞、緬甸、尼泊爾、新加坡、泰國和越南。
朱背啄花鳥分布圖朱背啄花鳥分布圖

繁殖方式

繁殖期4-8月。營巢於常綠闊葉林中較為開闊的林間空地和林緣地帶,有時也在農田地邊和果園中營巢。巢呈橢圓形,主要由木棉花絮、種子毛、植物纖維、棉花、蛛絲等構成,巢口位於巢中部側面,巢多懸掛在樹的細側枝上,而且常常位於細枝末端,距地高1.5-10米。巢外徑8.7厘米×5.5厘米,出入口為5.1厘米×2.8厘米。每窩產卵2-3枚,偶爾也有沒有枚的,卵白色,卵的大小為13.1-15.3毫米×11.1毫米。

亞種分化

朱背啄花鳥(6亞種)
中文名稱學 名命名者及年代
1
朱背啄花鳥亞種
Dicaeumcruentatumbatuense
Richmond, 1912
2
Dicaeumcruentatumcruentatum
Linnaeus, 1758
3
朱背啄花鳥亞種
Dicaeumcruentatumniasense
Meyer de Schauensee & Ripley, 1940
4
朱背啄花鳥亞種
Dicaeumcruentatumnigrimentum
Salvadori, 1874
5
朱背啄花鳥亞種
Dicaeumcruentatumsimalurense
Salomonsen, 1961
6
朱背啄花鳥亞種
Dicaeumcruentatumsumatranum
Cabanis, 1877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6年 ver 3.1——無危(LC)。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