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璐(清朝郵傳部主政)

朱璐(清朝郵傳部主政)

朱璐(1856-1929),字任庵,東海縣平明鎮平明村人。朱璐的父親朱儒系清朝秀才,育有朱璐、朱英兩子,朱璐10歲隨父到同宗撂車溝朱德先家蒙館讀書。讀書刻苦,聰明過人。光緒十五年(1889年)乙丑科三甲105名進士,比海州沈雲沛及第進士早三年,次年授內閣中書,歷任郵傳部主政,後任太子少傅,是末代皇帝溥儀的啟蒙老師,曾是清政府出任高麗的大使,中日甲午戰爭前後,曾兩次出使日本。

基本介紹

  • 本名:朱璐
  • 字號:任庵
  • 所處時代:光緒十五年
  • 民族族群:漢人
  • 出生地:東海縣平明鎮平明村人
  • 出生時間:1856年
  • 去世時間:1929年
清朝郵傳部主政,歷史學者,

清朝郵傳部主政

朱璐為人剛直,目睹朝廷腐敗,於清末毅然辭官回鄉,寧當清白老百姓,歸隱民間。民國初,撤海州建東海縣,繼將東海縣東境權置灌雲縣。朱璐目睹東海丟掉海岸與大片沃土,漁鹽之利一無所有,於是挺身而出,上書省督,力陳分縣之不公。50個鎮中劃出板浦、大伊、湖坊、東路、西路、莞北、莞瀆、莞南、新安、張店,鐵牛11個鎮建立新縣。因南有灌河,北有雲台山,各取首字,因名灌雲。縣治初設板浦鎮。
東海析置灌雲不久,全縣人民認為劃鄉不公,使東海獨受弊害,公推朱璐、李培賢等為代表至省交涉,表達民意。並刊印《東海人民呼籲書》一份,包括海州地圖,呼籲緣起,東海人民對於灌雲縣之分設通知書,東西路鎮代表上江蘇都督稟、蔣委員長暨東海,民政長會呈稿、都督指分灌雲縣訓令、七月十三日都督電文等8份檔案。
在緣起中,赴省代表以十大理由籲請省都督重新派員勘查。雖經數月奔波,也未能挽回成命。最後省政府以將臨洪口劃屬東海縣而結束這一段析置公案。這也反映了朱璐為官不忘家鄉。
朱璐一生著書立說,成就非凡,尤其在散文和詩歌方面成就突出,由於各種原因流傳下來的作品少之又少。其中《東遊內錄》影響較大,據說《東遊內錄》的孤本保存在日本長崎的圖書館內,由於二戰時美國用核子彈轟炸長崎,一部有影響的著作盡毀於戰火,令人痛心。朱璐著有《東遊內錄》一書,其中有游徐福墓詩一首:
徐福墓前春草生,飛鳥舍外曉雨晴。
秦村歲歲作寒食,插遍花枝尋野程。
晚年朱璐在家賦閒,改寫了許多民間流傳的韻文、通俗小戲。如《秦香蓮》,《秦雪梅弔孝》、《梁祝姻緣》、《皮秀英三告》等,深受當地老百姓所喜愛。
朱璐曾拒絕袁世凱的邀請參加其稱帝政治組閣,在這一點上政見和同鄉沈雲沛產生了較大的分歧。民國建立後,沈雲沛曾代表江蘇省當選國會議員,曾為袁世凱復辟帝制搖旗吶喊,充任野全國請願會冶會長,在天津通電全國擁戴袁世凱稱帝。而朱璐寧願做一介平民,堅決反對帝制,決不被袁所利用,多次拒絕袁世凱的邀請。這反應了晚年的朱璐有著較為成熟的政治遠見,同時這也是朱璐和沈雲沛晚年感情疏遠的主要因素之一。
朱家和連雲港一代名醫劉一麟也有親戚關係。朱璐的孫子朱方奎(朱興波之父,現年73歲,朱興波現任本市贛榆縣常務副縣長)的母親劉氏系劉一麟的堂妹,劉家也是大戶人家,這也反映了當時門當戶對的婚姻觀。
朱璐曾是清末武狀元卞賡的老師,卞賡(1850~1906),字虞卿,乳名卞三。灌雲縣東辛鄉中正街人,有祖產,家道小康。他於清末中武狀元後,被留在紫金城看守神武門,幾年後方得以外放,任兩廣參將,鎮守虎門。有關資料記載卞賡在及第武狀元前曾拜朱璐為師學習國學,還特地千里迢迢赴江西波陽縣,拜光緒二十年甲午科武狀元張鴻翥為師修練武學。
朱璐在朝廷做官為人十分低調,從不張揚。從京城回鄉省親離村莊5里必下官轎,步行回村,一身為官清正廉明,為家鄉的平民百姓經常仗義執言。
傳說東海房山有個姓陸的山霸,長期霸占著房山,當地石匠不能上山採石,生活沒有著落。石匠們一起找到朱璐,要朱璐為他們做主。朱璐幫他們寫好狀子和他們一起到了東海縣衙。朱璐問縣太爺:農民可不可以種地?漁民可不可以捕魚?商人可不可以買賣?縣太爺回答:當然可以。朱璐又問:那么石匠可不可以進山採石?縣太爺答道:也當然可以。這時朱璐才把房山陸姓山霸長期魚肉百姓的事情說了一遍,縣太爺當時就差人把陸姓山霸抓來重打五十大板,令其解除山規,再也不許欺壓百姓。從此,當地的石匠安居樂業。這個故事在當地一直被傳為美談。
朱璐在東海平明鎮(當時稱東海縣平嶺)去世,房山的石匠聞知,就用房山的石頭做了貢台和香案等物放在朱璐的墓前以便憑弔。朱璐墓前的香案在文革中被紅衛兵毀壞,貢台至今還完好的保存。
朱璐,是東海的名仕,也是清末的清官。至今,在當地還傳頌著有關朱大老爺的故事。

歷史學者

人物、歷史、學者
朱璐為晚清進士。曾任駐日特使。著作有東渡內錄。日本首相田中角榮曾要求查找朱璐的著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