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和白鹿洞書院

朱熹和白鹿洞書院

《朱熹和白鹿洞書院》是現代李邦國編著的一部哲學著作。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朱熹和白鹿洞書院
  • 創作年代:現代
  • 作者:李邦國
  • 類別:哲學
內容簡介,出版信息,

內容簡介

該書介紹了朱熹的生平,簡明扼要地評述了朱熹的哲學思想和教育思想,並比較詳細地論述了白鹿洞書院的教育管理制度及其歷史變革,書後還附有中國古代書院的概況介紹。
關午朱熹的宇宙觀,作者指出,朱熹把宇宙的本原稱為。理”,。理”是朱熹哲學的最高範疇,它是脫離具體事物、存在於具體事物之先的神化了的絕對,萬物由它派生出來,它不僅是自然界的本原,又是社會和人的道德觀念的本原。朱熹仿照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模式,提出了一個“理生氣(陰陽),氣生天地,天地生萬物和人。的圖式,來論證萬物和人莫不生於。理”。
關於朱熹的認識論,作者認為,朱熹把人“心”作為認識主體,認識的客體則是“物理”,認識的任務是“窮理”,認識的途徑和方法主要有兩點:一是“即物而窮其理”二是。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窮之,以求致於極”。前者是說,通過研究具體事物去“窮理”,後者是說通過思辨推理去“窮理”,合起來講,就是“格物致知”。所謂。格”就是窮盡,不能淺嘗輒止、半途放棄,所謂“物”則包羅自然、社會\JL、理以及道德行為等一切現象。作者認為,朱熹的“格物”,從字面上看,從他對自然物的某些研究看,有唯物主義的合理因素;但從朱熹的整個哲學體系來看,“格物”而“窮理”又是唯心主義的。朱熹的“格物致知”在實際認識活動中,有一個“積累有漸”到“豁然貫通”的過程,即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在朱熹的認識論中,知與行的關係是一個重要問題,對此作者從三個方面進行了闡述:第一,朱熹認為知行相互依賴,互相促進,不可分離;第二,就知行的產生來講,朱熹認為是。知先行後”;第三,朱熹繼承了孔子。學以致用”的優良傳統,提出了“行重知輕”的命題。

出版信息

湖北教育出版社1989年5月第1版,12.9萬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