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松墓

朱松墓

朱松墓,指的是朱熹父親朱松的墓,原在五夫里(今五夫鎮西塔山)。後朱熹遷葬於武夷山市武夷鄉下梅村寂歷山上,墓南為古廟中峰寺。朱松墓如今保存完好,中峰寺也古貌猶存,是武夷山風景區的一個重要外圍景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朱松墓
  • 來源:朱熹父親朱松的墓
  • 地理位置:武夷山市武夷鄉下梅村寂歷山上
  • 修建時間:朱熹定居武夷山初期
  • 相關文獻:《題中峰寺
墓碑介紹,墓址詳情,人物生平,地圖信息,

墓碑介紹

朱松墓,指的是朱熹父親朱松的墓,現坐落於武夷山市武夷鄉下梅村寂歷山上。朱熹定居武夷山初期,第一件大事就是安葬亡父朱松。墓地周圍,古杉環繞,飛泉飄灑,一片靈氣。朱熹最後遷移父墓至此安葬時的墓碑已經圯毀,現存有朱松第十□世孫朱凌重立的墓碑,中楷書“顯祖朱獻靖公墓”,落款為“十□世孫朱凌拜立。”
墓南為古廟中峰寺。“唐景福元年(892年)建,明朝正統五年(1440年)重建”。[《建寧府志》卷十九]。可見在朱松遷葬之前,此地即頗負盛名。武夷山籍的北宋著名詞人柳永在幼年時曾經多次到此遊覽訪古。詩人稚拙天真而才氣橫溢的少年詩作《題中峰寺》,至今尚為武夷山遊客所津津樂道,為朱松墓增添了無窮的旨趣。詩曰:
扳蘿躡石路崔嵬,千萬峰中梵室開。
僧向半天為世界,眼看平地起風雷。
猿偷曉果升松去,竹逗清流入檻來。
旬月經游殊不厭,欲歸回首更遲回。
朱松墓如今保存完好,中峰寺也古貌猶存,是武夷山風景區的一個重要外圍景點。
1992年12月22日,經武夷山市人民政府批准,朱松墓被列為第四批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墓址詳情

朱松逝世前,把後事託付給崇安好友劉子羽。一年後(1144年),15歲的朱熹懷著失怙之痛,隨母來到崇安縣五夫里投靠父執劉子羽,同時,扶送父親朱松之靈柩安葬於定居之地——五夫里西塔山。《建寧府志》載:“按熹年譜雲,紹興十四年(1144年)葬韋齋於西塔山。”又載:“又考慶元五年撰松行狀雲,公卒之明年,熹奉其柩葬於崇安縣之五夫。”(《嘉靖建寧府志》卷二十)由此可證,朱松之墓原在五夫里(今五夫鎮西塔山)。
乾道六年(1170年)七月,朱母亡故,孝心昭昭的朱熹懷著雙失怙恃之痛楚,夜不能寐。一日,忽然夢見亡父告訴他說,墓地潮濕,不宜安身,遂遷葬於內五夫之白水鵝子峰(又名金鵝峰)下。建寧府志載,第一次葬父於五夫里時,“時熹幼未更事,人地不詳,懼體魄之不安,乾道六年,遷於白水之鵝峰山下。(《建寧府志》卷二十)
此地名人輩出,五代閩國的名相翁承贊曾在此定居,也誕生了北宋詞人柳永、南宋抗金名將吳玠、吳璘以及劉勉之等名人,因而使位於五夫白水的這座名山聲噪一時。白水附近有朱熹岳父劉勉之構築的草堂,故劉勉之又稱白水先生或草堂先生。鵝子峰上還有抗金名將吳玠、吳璘之墓。朱熹遷移父墓於此,用意應是借重名山名人,欲使終身不得志的亡父得到些微的慰藉,聊盡一片孝心。
朱松墓最後遷葬至現今的寂歷山上。

人物生平

朱松(1097-1143),字喬年,號韋齋,原籍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北宋政和八年(1118年)同上捨出身,寶和五年(1123年),詮試迪功郎,授政和縣尉。1123年中秋,全家遷到政和縣。朱松的父親朱森、弟弟朱槔也一起同往。朱松在政和縣尉任內,於縣署後面整理出一間房子作書室。他“自知卞急害道”,固取古人因性急佩韋可以自緩的典故,取室名為“韋齋”。到政和縣任職後,他重視興辦教育,創辦星溪書院與雲根書院,親自講學督課。他又是一位篤於道義、刻苦鑽研學問的人。到達政和不久,得知浦城蕭凱從學楊時歸來,便特到浦城拜蕭凱為師。後又從延平(今南平)羅從彥學,並與延平的李侗,崇安的胡憲、劉子翬、劉勉之等結為好友。
朱熹在《朱公行狀》中說,朱松“得浦城蕭公凱子莊、劍浦羅公彥沖素而與之游,則聞龜山楊氏傳河洛之學,獨得古先聖賢不傳之遺意。”建炎二年(1128年),朱松調任尤溪縣尉,僅任職七個月,便調離尤溪。建炎三年(1129年)八月,攝泉州石井鎮。建炎四年(1130年)為避戰亂,買舟攜眷遷入尤溪,寓鄭氏草堂。九月十五日,朱熹在此降生。紹興四年(1134年)召試除秘書省正字。不久,因母喪,回家守制。紹興元年(1136年),朱松攜七歲的朱熹移居建州,服除,歷官秘書省校書郎,著作佐郎,史館校勘等職。秦檜當權,決策議和,他以吏部郎上書力諫和議。紹興十年(1140年)受貶出任饒州,他不願赴任,自請任祠職在建州閒居,日以讀書和課子為樂。
紹興十三年(1143年)三月二十四日卒於建甌環溪精舍,年47歲。著作有《韋齋集》十二卷、《外集》十卷,卒後贈通議大夫。

地圖信息

地址:下屯街16號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