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昌琳

朱昌琳,,晚年自號養頤老人。他在好多老一輩長沙人眼中,首先是一個大慈善家,然後才是長沙的首富。朱昌琳成為長沙的首富,在當時是很跌了達官貴人的眼鏡的。冒險吞進千餘斛稻穀。除了做買賣外,朱昌琳還投資辦實業。長沙第一家近代工業企業湘善記和豐公司便有他的股份。他還與汪詒書、楊鞏等人合作,在靈官渡創建了湘裕煉銻廠,開長沙煉銻業的先河。隨後,他見長沙城市建設日益發展,又在暮雲市獨資創辦了阜湘紅磚公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朱昌琳
  • 別名:字雨田
  • 國籍:中國
  • 出生日期:1822年
人物生平,人物成就,人物榮譽,

人物生平

朱昌琳出生在長沙縣安沙鎮和平村一個日子比較小康的書香門第,承受了家族厚望的他屢試不第後,知道自己不是科舉的料,迫於家裡的經濟壓力,他來到了當時被稱為“善化縣”的長沙城,在富紳唐藝農家裡做賬房先生。幾年賬房先生做下來,朱昌琳積了些錢,也看出了一些做生意的門道,於是向唐藝農請辭。唐藝農也是個好人,知道朱昌琳有做生意的打算後,主動借錢給朱昌琳在太平街開了個雜貨店。
朱昌琳賺的第一桶大金可以說是災難財。1845年,湘中農業豐收,谷價驟跌至千錢三石。別的生意人見谷價驟跌,唯恐拋之不及。只有朱昌琳“冒天下之大不韙”,盡出藏錢,吞進了不少被人視為賤貨的穀子。這年他的前東家唐藝農家因田地較多,租戶給他的穀子堆積如山,有些甚至已發了芽。唐聽說朱昌琳大肆收購穀子後,找到了朱昌琳,當朱昌琳告知家底已掏空時,唐很大方地說:“只要先生承受,明年賣出再付款。”這樣,朱昌琳這年愣是冒著巨大的風險吞進了千餘斛稻穀。
第二年,長沙久旱,洞庭湖一帶呢,卻遭了水災。一時谷價暴漲,最後竟然漲到了每石五千錢,與前一年穀價最低時相比,漲了15倍!朱昌琳的“賭博”成功了。所囤的穀米拋售完,朱昌琳就成了一個大款了。
有人問過朱昌琳的聚財妙訣,朱昌琳回答說:“務審時,如治國。”
1864年,清政府實行票鹽制,招商交款領票運賣淮鹽。朱昌琳第一個在湖南“應招”,一下子買了一百票,成立“乾泰順”鹽號。沒多久,淮運大通,鹽票由最初的十金每票猛漲至萬金每票,朱昌琳想不發大財都不行。
水漲船高,成為晚清長沙首富的朱昌琳自然而然也成為了湘籍將領的“賢內助”。
1874年(同治十三年),左宗棠在鎮壓陝甘回民暴動後,著手整頓西北茶務,他奏定章程變原有的“官引”為“票法”,廣招商販,無論何省商人均可領票運銷,使阻滯的茶葉流通渠道變得暢通。原來的茶商分為“東櫃”(陝西、山西)和“西櫃”(陝甘寧回商),左宗棠則添設“南櫃”,起用朱昌琳為“南櫃”總商,專門經營湘茶的販運。朱昌琳把治國的方略用於經商,他按茶葉產銷流轉方向,在安化、漢口、涇陽、西安、蘭州、塔城等地設定分莊,分段負責茶葉收購、轉運、加工、銷售工作,各司其職,責有攸歸。糧食、淮鹽、茶葉,朱昌琳旗下的三大項目成為當時湖南商業貿易的支柱。
1877年,茶陵人譚鐘麟任巡撫的陝西和湘鄉人曾國荃任巡撫的山西都發生了饑荒。時年55歲的朱昌琳受兩位老鄉之託親自前去賑災。他用平江大布做成米袋,米到陝西和山西賣完後,把米袋拆開,染上顏色,就地購買棉花,做成棉衣賣,一舉兩得。後來左宗棠征西,朱昌琳負責供應部分軍糧。左宗棠考慮到將士要做冬衣,要求朱昌琳也用平江大布做米袋。朱昌琳欣然答應。

人物成就

維新運動時期,朱昌琳在經濟方面給予了積極支持,“湘中興作,巡撫皆依恃以舉”。
因善舉獲授內閣學士
朱昌琳去世94年了,還有人記得,主要是因為他是個大慈善家——大款歷代都有,但像朱昌琳這樣的大慈善家卻無論什麼時代都非常的難得。
朱昌琳是個很勤勉的人,到75歲才把生意交由其弟和子孫經營,但他並沒就此完全歇下,他的工作重點開始轉向慈善事業。
或許因為目睹過窮苦人的艱難生活,或許因為曾經發過“災難財”,原因後人誰也說不清,反正“暴富”之後,朱昌琳對公益事業非常大方。他設“保節堂”、“育嬰堂”、“施藥局”、“麻痘局”;每當過年,在城內向貧困者發放年米;給鄉下孤寡老人發固定糧折300多本,每年秋後可憑摺領稻穀6擔。他還廣置義山,給窮人施棺;在黑石渡修義渡,置渡船3艘,派專人司船。昔日長沙小吳門至青山鋪的30公里古道失修多年,路窄泥濘,行旅苦之。朱先生捐資鋪設麻石路面,以利行人。他的私家園林——人稱“朱家花園”的餘園,免費向遊人開放。

人物榮譽

眾多的善事中,有兩件給朱昌琳帶來了“殊榮”——1877年,山西巡撫曾國荃、陝西巡撫譚鐘麟托朱昌琳賑災,朱昌琳毫不猶豫地捐獻了大批糧食、布匹,因此得到朝廷嘉獎,獲授候補道員。1897年,朱昌琳捐資十三萬之巨,將湘江、碧浪湖和瀏陽河鑿通,歷時十年竣工,這就是清波數里的新河。工竣,湘江和瀏陽河匯合處水面寬闊,利於船隻停泊,成為貨運、商旅集中的碼頭,而瀏陽河北面的沙灘則變為良田。新河開通後,官紳保奏,朱昌琳獲三品卿賢,隨後朝廷又特授內閣學士銜,人稱“閣學公”。
1912年,90歲的朱昌琳在長沙壽終正寢。斯人已逝去近百年,但其善舉仍然澤被後人數十年,其影響,我們希望也應該會更為深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