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延明

朱延明 男,博士,1955年4月生,教授,博士生導師東北農業大學A類責任教授,“龍江學者”特聘教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朱延明
  • 國籍:中國
  • 出生日期:1955年4月
  • 職業:教授,博士生導師
人物經歷,研究方向,主要貢獻,教學成果,研究領域,基礎理論,套用基礎,套用方面,獲獎記錄,

人物經歷

1985年作為國家教育部第四期出國留學人員,赴日本千葉大學植物生物技術專業學習,先後獲碩士和博士學位。1997年被評聘為教授,1998年遴選為博士生導師。2006年被中科院研究生院遴選為兼職博導。
學術兼職:
國務院特貼專家、中科院兼職博士生導師、黑龍江省優秀中青年專家、黑龍江省研究生優秀導師;省級重點學科學科帶頭人、黑龍江省“十五”和“十一五”生物技術首席專家、中國遺傳學會第七屆和第八屆理事、省遺傳學會副理事長、省園藝學會副理事長;黑龍江省“農業生物功能基因重點實驗室”主任、東北林業大學“樹木遺傳育種與生物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委員、甘肅省“作物遺傳改良與種質創新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委員、東北農大學術委員會委員、塔里木大學兼職教授和研究生指導教師、香港中文大學研究生院“碩士論文校外評審員”、《國外醫學遺傳學分冊》編委等。1998年擔任植物學學科帶頭人,該學科2001年被評為省級重點學科,2003年被評為博士學位授權點(理學),實現了東北農大理學博士點“零”的突破。

研究方向

植物基因工程與分子生物學。

主要貢獻

教學成果

2000年以來,招收培養碩士生58名、博士生31名,指導博士後4名。其中,有2名碩士生被評為省第三屆和第四屆優秀碩士學位論文、2名被分別評為東北農大博士和碩士“優秀研究生學位論文”、1名博士生獲得“全國第七屆植物基因組學大會”最佳青年學術報告人獎。畢業生中,迄今有13人赴美國、加拿大、日本、瑞典歌德堡大學、香港等國內外知名大學做博士後或工作,許多畢業生已成為國內外知名大學和科研院所的教授、副教授以及學術骨幹。為生命科學學院、園藝學院和農學院等主講本、碩、博課程6門。
近年來在國內外核心期刊發表學術論文80余篇(其中SCI收錄論文中IF3.0的有7篇);主編全國“十一五”規劃教材《植物生物技術》(中國農業出版社),編寫“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植物基因工程》(第一副主編,科學出版社),編寫全國“十五”規劃教材《植物組織培養》(副主編,中國農業出版社)。

研究領域

1.植物重要功能基因和啟動子的克隆與功能鑑定; 2.生物信息學在植物基因工程中的套用研究;3.植物抗病基因工程;4.植物抗滲透脅迫基因工程;5.作物品質改良基因工程。朱延明教授“十五”以來,主持完成和正在主持實施國家級和省部級科研項目20餘項,獲得可獨立支配的科研經費1100余萬元。針對黑龍江省農業生產上存在的鹽鹼、低溫和乾旱等亟待解決的重大問題,採用基因工程與分子生物學技術以及生物信息學手段,開展了具有戰略性、前瞻性的系統研究,取得了大量階段性成果,為改良我省1769萬畝乃至東北地區5000余萬畝鹽鹼地中的中輕度鹽鹼地,開拓耕地面積奠定了堅實基礎。

基礎理論

構建了基因序列分析平台;開發編制了基於統計學和人工神經網路的、用於基因表達譜和基因表達調控網路構建的算法和軟體各1套;構建了野生大豆鹽鹼脅迫cDNA文庫、基因表達譜和基因表達調控網路。能夠較科學、準確地分析預測出耐鹽鹼等性狀的基因複雜調控關係、基因調控網路和關鍵節點基因。本研究在國內本領域中處於領先水平;開發了非生物脅迫相關基因挖掘系統和植物啟動子資料庫。能避開複雜的轉錄調控機理,對啟動子進行自動識別,具有顯著的創新性,本研究處於國內領先、國際先進水平;構建了基於EST和GSS資料庫的miRNA預測分析平台,識別出大豆和苜蓿中的新miRNA各7個。

套用基礎

通過上述分析平台以及所構建的基因表達譜和基因表達調控網路,完成了擬南芥和水稻基因組的分析,獲得了大量抗逆(鹽鹼、低溫和乾旱)相關的基因;在耐鹽鹼的野生大豆中獲得了在根和葉中表達量顯著的抗逆相關基因248個,已對其中12個關鍵調控基因進行了功能驗證。將獲得大量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新基因;獲得水稻脅迫相關miRNA家族10個、鹽鹼脅迫相關靶基因6個;構建了水稻冷脅迫miRNA表達譜和編碼基因表達譜,獲得冷脅迫應答miRNA16個和mRNA 1585個;開發編制了SSR、SNP和SCAR標記挖掘軟體,挖掘大豆GSS-SSR、EST-SSR、EST-SNP、EST-CAPS和SCAR等標記5000多個,獲得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CAPS、EST-CAPS和SCAR標記243個,並將這些分子標記標記定位大豆的染色體組上,構建了國內首張大豆電子物理圖譜,為大豆遺傳育種研究提夠強有力的工具;已克隆抗逆(轉錄因子類、膜蛋白類、蛋白激酶類、離子通道類等)基因和啟動子30余個,有些已導入苜蓿和水稻等作物。

套用方面

“十五”以來,在我省主要作物大豆、水稻和苜蓿等作物上,獲得重要轉基因株系40余個。其中,獲得的抗疫霉根腐病轉基因大豆已完成國家“中間試驗”,並獲得2個國家“環境釋放”證書,這是國內外此類轉基因作物的首例環境釋放;獲得的轉胺基酸組分改良基因(高甲硫氨酸基因)的轉基因大豆,近期取得突破性進展,已繁殖至第4代,篩選出10余個純合體,其中一個株系的高甲硫氨酸含量比非轉基因大豆相比提高了19.36%。本研究結果解決了豆科植物含硫胺基酸匱乏這一傳統雜交育種無法解決的重要科學問題,並為產業化提供了重要材料。目前即將申報國家“中間試驗”;獲得大量耐鹽鹼的轉基因苜蓿和水稻株系,正在申報國家“中間試驗”和“環境釋放”。技術平台建設:建立起了較完善的3個技術平台,即高效的基因挖掘與改造技術平台、植物基因克隆與功能驗證技術平台、植物轉基因育種技術平台。為培養高質量學生搭建了一個高水平的科學研究平台。

獲獎記錄

獲黑龍江省農業自然科學一等獎、黑龍江省優秀學位論文指導教師獎、“第八屆全國基因結構、表達與調控學術研討會”優秀論文獎;申報國家發明專利5項。2000年以來,連續被評為東北農業大學優秀博士生指導教師。並被評為省第三屆和第四屆優秀學位論文指導教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