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屈街村

朱屈街村,隸屬萊城區楊莊鎮,位於萊城西北19公里,西南距楊莊3公里。棗(園)徐(州)公路經其西,北靠贏汶河,西與西宅科相鄰,東為後郭莊,地處平原。耕地2000畝,500戶,人口1980人。盛產大蒜、生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朱屈街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萊城區楊莊鎮
  • 地理位置:萊城西北部
  • 人口:1980人
史料記載,歷史沿革,經濟建設,文化教育,地圖信息,

史料記載

民國二十四年《續修萊蕪縣誌》記載:“張里街南張里·前科鄉朱家街”。
據《朱氏譜》記載:明洪武年間,朱、屈姓由山西洪洞縣遷此建村。因址在張里街南,曾名南張里。後人丁繁衍,村落擴大,分稱朱家街、屈家街。1939年兩姓商定合為一村,定名朱屈街。以後,由於結親連理,又有張、王、徐、陳、李、韓、劉等姓,在此先後居住。多年來,村民不分宗族、貧富、多寡,世代和睦相處,耕讀繼世,民風淳樸,勤勞善良。
朱屈街人解放前受盡苦難和折磨,深知只有共產黨才能救中國,因此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時期,許多有志之士,紛紛報名參軍。朱振邦、朱清義、朱振保,在解放戰爭時期,以身殉職;張務亮在抗美援朝的戰鬥中光榮犧牲。

歷史沿革

解放後朱屈街村揭開了新的篇章。1950年底村政府成立,李德才任指導員,韓鳳祥為村長,兼貧農主任。村政府領導村民進行了轟轟烈烈的土改運動。他們三人帶頭,首先成立了互助組。1954年在互助組的基礎上,又吸收了廣大村民成立了五星、紅旗、裕興三個初級社。1957年,三個初級社合作組成了一個高級社。1958年,村民又回響毛主席“還是辦人民社好”的號召,加入了人民公社。隨著形勢的發展,人民的需要,1982年又全面推行了聯產承包責任制。
自從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朱屈街村的形勢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首先,黨支部、村委會進行了村莊規劃。“要想富,先修路”,以朱傳文書記為核心的村莊規劃領導班子成員,放下包袱,解放思想,知難而進,做好搬遷戶的思想工作,講清優惠政策,安排好搬遷戶的修房地址,大刀闊斧地開始了修築村中心街的工作。經過一年的努力,一條30米寬、800米長的瀝青路修好了,改變了“下雨寧願拐個彎,不願走朱屈街”的現狀。經過四年的村莊規劃,沿雙龍路幾十座兩層大樓矗立路南。路北一排排四合院整整齊齊,徹底實現了“樓上樓下、電燈電話”的理想。

經濟建設

朱屈街村實現了農電水利化。書記朱傳文思想意識超前,第一個大膽引進黃淮海開發資金,坡坡安裝了地下管道,有的地塊還安了噴灌裝置,做到了“十畝地一眼井”旱澇保豐收,人們牽著“龍王”走。
黨支部、村委會一班人,靠自身優勢,積極發展高產高效優質產業,走出了一條“種、養、加”結合、靠購銷搞活的路子。1992年以來,村里對全村的種植業結構不斷進行調整,在提高土地畝產值上下功夫。1993年村里在村南劃出20多畝上等地建大棚蔬菜區,發動民眾建冬暖式大棚,每年每個大棚的產值都在8000元左右。村民嘗到了種大棚蔬菜的甜頭,紛紛建起了蔬菜大棚,現已建蔬菜大棚40多個。蔬菜生產的發展,也帶動了種植、養殖業,尤其是農副產品種植加工、購銷業的發展。,全村常年從事蔬菜、生薑、大蒜購銷業的大戶有6個,收購點30多處,拖拉機、三輪車運銷大戶48個,從業人員占全村總人口的30%。為適應形勢的發展,村民朱恆友投資200多萬元,建恆溫庫一座,可儲大蒜2500噸;屈學寶、屈學鋒建起姜、蒜加工廠?全村經濟總收入4000餘萬元,人均收入3512元。

文化教育

受盡苦難的朱屈街村民,深知沒有文化的痛苦,他們想方設法讓孩子們學文化.1936年,朱清斌、陳連英、王爾忠三人辦起3處私塾,教孩子們學“百家姓”、“三字經”、“上論”、“下論”等。1944年,土改後,村公所幹部發起成立村辦國小,請朱生道任教,學校設在“觀音廟”。建國後,村民搬掉觀音菩薩廟中的泥神、石碑,改建成學校,請屈學煥、馬西玉任教.從此,朱屈村的文化教育步入新時代,出現了許多高水平的文化人。60年代的清華大學畢業生朱振奎,現任四川省重型機械廠黨委書記兼廠長。近幾年,出現的優秀人才更多,100餘名大學畢業生走上不同的工作崗位。現在出國留學的博士生屈傳星即將畢業回國;博士生陳學忠現任山東建材學院教授;大連理工大學博士屈彪現已畢業,走上工作崗位。

地圖信息

地址:濟南市萊蕪區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