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䴉自然保護區

朱䴉自然保護區

朱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中國陝西省漢水之濱的漢中地區,跨越洋縣城固縣,其主體在洋縣境內。於1983年建立,屬野生動物類型自然保護區,保護區總面積37549公頃。主要保護對象為瀕危珍禽及其生境。1988年中國政府林業部與日本政府環境廳訂立了《中日共同保護研究及其棲息地》合作項目,2001年陝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保護區,2005年7月經國務院辦批准成立陝西漢中朱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朱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 外文名稱:Ibis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 地理位置:陝西省漢水之濱的漢中地區
  • 氣候類型:亞熱帶季風
  • 占地面積:37549公頃
  • 氣候年均溫:14.5℃
  • 年降水量:800毫米
介紹,自然環境,植物資源,動物資源,規模物種,

介紹

保護區1983年建立,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總面積為2000公頃。主要保護對象為瀕危 珍禽及其生境。198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林業部與日本政府環境廳訂立了《中日共同保護研究及其棲息地》合作項目。
朱䴉自然保護區朱䴉自然保護區

自然環境

保護區為山地向低山丘陵的過渡地帶,坡緩谷寬,溝底溪水縱橫,河谷兩岸有成片的水田。氣候年均溫14.5℃,最冷月均溫為2.1℃,極端低溫零下9.7℃;年降水量為800毫米,7~9月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50%;無霜期240天。

植物資源

保護區大部分為森林覆蓋。頂級植被為北亞熱帶落葉常綠闊葉混交林。由於人類活動頻繁,目前多為次生灌叢。只有小山溝或山樑,有塊狀櫟林或喬木林。主要樹種有麻櫟、栓皮櫟、毛栗、水青岡、楊、柳、山核桃、青皮槭、水曲柳等。灌木有松花竹、野刺梅、野花椒等;藤本有獼猴桃、南蛇藤等。

動物資源

在全世界的鳥類中,是最為珍稀瀕危的種類之一。在1960年召開的第12屆國際鳥類保護會議上被定為“國際保護鳥”。1981年5月在我國陝西秦嶺南坡洋縣發現,當時僅有7隻。被命名為“秦嶺一號群體” 。這是我國自1964年以來複查到的第一個野生群 體。隨即開展了保護和拯救的工作。根據2018年的數量統計,目前野生的總數以達2000隻左右。已經在地球上生存了6000萬年,作為一個物種,從興盛到衰亡,只經歷了不到一個世紀的時間。
朱䴉朱䴉
衰亡原因是多種多樣的,如:森林採伐,濕地環境的破壞,使其棲息地縮小;農藥和化肥的使用,使的食物減少;人為獵捕;蛇、青鼬、猛禽等天敵的威脅。
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為鸛形目科屬。別名“朱鷺”。
全身羽毛大部分為白色,翅為粉紅色,頭部為橙紅色,喙黑色細長且彎曲,其尖端和基部為朱紅色。後頸枕部有若干羽毛延伸成矛狀,形成羽冠。它體態優美,羽色艷麗,是一種美麗動人的鳥。

規模物種

朱䴉自然保護區位於漢中洋縣的姚家溝、金家河、三岔河等地。據1984年統計,世界上只有20隻,除日本籠養3隻和北京動物園籠養的幾隻外,其餘都生活在秦嶺南麓的洋縣,命名為“秦嶺一號朱鶴群體”。
朱䴉,學名Nipponia nippon,英文名Japanese Crested Ibis又稱朱鷺(通名)、紅鶴、朱臉䴉鷺(北名)、日本鳳頭。歷史上曾廣泛分布於亞洲東部,最北為西伯利亞北部 (北緯50°30′),最南為台灣東部(北緯20°30′)。20世紀70年代,西伯利亞和朝鮮半島已無野生報導。朱䴉被視為吉祥之鳥。它的體長80公分,體重約1800克。通體白色,兩翅與腹部及尾渲染著美麗的朱紅色澤。嘴長約17厘米,尖端微向下彎曲,臉裸呈紅色,枕部有數十根柳葉狀的羽毛延伸,形成羽冠,腿與爪亦為朱紅色,喜歡棲於淺澗和稻田中覓食水生昆蟲,多結伴成群翱翔。
朱䴉以其特有的羽色和秀雅的體態以及起落時翩翩起舞的輕盈舞姿,為歷代詩人所歌詠。早有“因風弄玉水,映日上金堤”,“朱䴉戲新藻,徘徊流澗曲”的優美詩句流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