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覺寺

本覺寺

本覺寺位於樂清市芙蓉溪南支流龍潭坑,傍山依水,林木葳蕤,極為清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本覺寺
  • 地理位置:樂清市芙蓉溪龍潭坑
  • 歷史:千年古剎
  • 原名:延唐寺
歷史沿革,歷代詩文,王十朋詩,李孝光詩,項守祖詩,王平世詩,地圖信息,

歷史沿革

本覺寺位於樂清市芙蓉溪南支流龍潭坑,傍山依水,林木葳蕤,極為清幽。走進寺內,殿宇蔚為壯觀。除巍峨的大雄寶殿外,還建有雲水堂、伽藍殿、居士林、放生池等。我們在院內走了一圈,看到四處豎立不少石碑,鐫刻著藕益、倓虛、弘一等禪宗大師的法語。 這是一座千年歷史的古剎。
本覺寺原址在芙蓉溪畔的長徼,初名延唐寺,不知所始,唐會昌年間(841-846年)曾廢,乾寧二年(895年)復建,北宋建隆元年(960年)改名賜額為本覺禪寺,大中祥符年間重建,元豐初年又復建。
到了南宋紹興年間,因“歲久垂壞”、“山門不振”,雁山能仁寺僧宣公之徒景暹募材鳩工,選擇龍潭坑中游處重建寺院。經過二十年的努力,一座“棟宇鼎新,金碧昭輝”的新寺院拔地而起。
紹興二十八年(1158年)秋,本覺寺“易地而遷”,景暹帶著能仁寺僧宣公和靈岩寺僧行公的書札,請求王十朋作殿記。這位時任紹興府僉判的新科狀元,既很客氣,但也低調。他“延之坐,贈以詩,辭不能記”。

歷代詩文

王十朋詩

王十朋以《雁山僧景暹求文記本覺殿》為題,揮毫題詩:
歸來欲效老夫潛,喜見遊方舊杜暹。
本覺殿成功德滿,愧無筆力助莊嚴。
題罷,意猶未盡,他又再題六言一首。詩曰:
筆下何曾有口,囊中更愧無錢。
聊把一言讚嘆,助成此段因緣。
但景暹求文未得,仍不滿足,再三懇求,王十朋終於“善其言,遂諾之”。於是,這篇八百年前寫下的《本覺院殿記》 。從王十朋《本覺院殿記》中獲知,“宣公年逾九十,有名行,緇林推重為老禪”。從詩中可見這次擴建,還特地為宣公建了紀念亭。

李孝光詩

及至元代,家住雁盪山東麓五峰山下的隱逸詩人李孝光,來到本覺寺。李孝光是位山水癖,曾作《雁盪十記》流傳於世。他在《題本覺寺空翠亭》的詩中吟道:
琅玕十畝映江渚,天籟沉沉欲下來,
已見鳳毛沾雨露,長疑龍氣挾風雷。
樹團車蓋春陰合,月射金波夜色開,
中野白雲如白石,不辭一日到千回。
詩人描寫了寺院周圍的景色和氣勢,抒發了無比讚美的情感。詩中可見,當時的本覺寺環境優美,風光秀麗,讓人流連忘返。

項守祖詩

到了明代,本覺寺又遭廢圮。一位常來寺院修道收穫良多的居士,面對本覺寺荒廢,無比痛心。這位名叫項守祖的詩人,寫下了《本覺寺廢址》的詩,詩曰:
中年讀佛書,本覺悟真如。
障礙時芟削,根塵自滌除。
塔猶藏舍利,林已廢精廬。
滿面青山在,無言意有餘。

王平世詩

清代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本覺寺終於重修,並得到擴建。我們無法知道重建後的面貌,但有一首題為《宣公亭獨酌》的詩,可窺見一二。作者王平世吟道:
青嶂丹崖一水懸,幽亭獨酌思悠然。
誰將開鑿乾坤手,付與空山掃暝煙。
詩人曾是明末歲貢,此時正在亭中一邊獨自放情飲酒,一邊對本覺寺的興廢發出了浩嘆。
此後,又經歷三百年風雨滄桑,到了上世紀五十年代末,本覺寺正殿全廢,僅留幾處斷垣殘壁。有幸在改革開放之後,當地廣大善信和民眾出錢出力,一座恢宏莊嚴的本覺寺很快巍然屹立,千年古剎獲得了新生。

地圖信息

地址:芙蓉鎮良園村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