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纂要

《本草纂要》,又名《本草纂要至寶》,9卷,明代方谷撰於16世紀下半葉。書前有《明經法制論》《用藥權宜論》兩文,書末附《藥性賦》一文。正文9卷,載藥178種。各藥簡述藥性功效,間附藥論及單方。

基本介紹

  • 書名(異名):《本草纂要》《本草纂要至寶》
  • 作者:方谷(龍潭)
  • 成書年代:明
  • 歸屬類別:中醫典籍
成書背景,流傳版本,作者簡介,內容簡介,

成書背景

《本草纂要》乃方谷整理傳承其父親和祖父從醫經驗,加以個人臨證用藥心得手書而成。

流傳版本

現存明萬曆十五年(1587)楊鶴泉抄本,《中國本草全書》收錄有明隆慶六年(1572)刻本的影印本。

作者簡介

方谷,明代醫家,錢塘(今浙江杭州)人,曾任錢塘醫官。其醫術精湛,常與弟子講解醫理,多以《內經》及金元諸家為學術之本,其學術思想由其子方隅整理成《醫林繩墨》八卷(1584年)。《脈經直指》將醫理與方藥一一配合,使補瀉升降得宜,寒熱溫涼有準,後學“言談有論,治病有法,切脈有驗”。另撰有《本草纂要》,首論明經法制,用藥權宜,次敘174味常用藥品,末附藥性賦,為臨證實用藥物綱目。

內容簡介

1.講究辨證用藥 方氏用藥,十分講究辨證論治。如論述黃連“予嘗有秘用之法,治氣之症,劑用二陳少加黃連;治寒之症,劑用溫中亦加炒連;治火之症,劑用黃連加以芩佐;治郁之症,劑用炒梔尤兼姜、連,乃千古不易之良法也”。又如天花粉“能治渴,蓋苦寒之性,從補藥而治虛渴,從涼藥而治火渴,從氣藥而治郁渴,從血藥而治煩渴,乃治渴之神劑也,但用治有不同耳”。
方氏在論述功效主治類似的藥物時亦進行細緻的比較,明確各藥主要用途。如“南星治痰可治有餘,膽星治痰可治不足,如元本氣盛之人而遇風痰氣盛之症,非南星不能散也;如元虛氣弱之人而遇驚虛痰嗽之症,非膽星莫能療也”。又如“中脘痛者,非生薑不能治;臍腹痛者,非乾薑不能除;小腹、少腹痛者,非吳茱萸不能療”。
2.重視藥物配伍 方氏列舉了大量確有療效的配伍藥對,如人參“吾嘗用法,參、芪並用,以之而固實元氣;參、術並用,以之而和中健脾;參、苓並用,以之而安魂定魄;參、麥並用,以之而止渴生津,皆有明驗”。論述紅花“得酒則能和血而養血,得歸、芍則能和血而生血,得蘇木則能和血而破血,得棱、術則能破血而行血,得地榆則能斂血而生血,得姜、桂則能行血而散血”。又如論酸棗仁“與歸、參用可以斂心;與歸、芍用可以斂肝;與歸、術用可以斂脾;與歸、麥用可以斂肺;與歸、柏用可以斂腎;與歸、苓用可以斂腸胃、膀胱;與歸、芪用可以斂氣而灌溉榮衛;與歸、芎用可以斂血而榮養真陰”。
3.詳查用藥宜忌 方氏亦注重用藥宜忌,易為後學之人掌握。如柴胡“傷寒初起不可用,因苦寒之性,恐引邪入少陽也;咳嗽氣急,痰喘嘔逆不可用,因條達之性,恐升提其氣反助上行也”。又如陳橘皮“吾見亡液之症不可用,因其辛以散之也;自汗之症不可用,因其辛不能斂也;元虛之人不可用,因其辛不能守也;吐血之症不可用,因其錯經妄行也”。
同時,方氏在論述個別藥物時亦告誡後學不可畏首畏尾,貽誤用藥良機。如人參一藥“後之學者,不可以其峻補之劑,遂棄之不用;亦不可以其氣得補而愈盛,遂舍之而不為也”。又如大黃一藥“治者以此劑不可畏之而不用,亦不可視之而輕用,大抵功效之速,殺人亦速”。
4.注意藥物炮製 是書卷首有“用藥權宜論”一篇藥論,闡明藥物的性味、毒性、炮製法則等。方氏舉例曰:“且如半夏有毒,宜姜制之;杏仁有毒,宜去皮尖;厚朴有毒,去粗皮而姜炒;桔梗有毒,去蘆梗與梢頭;芍藥有毒,宜火煨而酒炒;官桂有毒,去粗皮而用心。”
在論述具體的藥物時,方氏亦據臨證經驗,結合藥物炮製方法闡述其功效。如破故紙“吾嘗以鹽酒炒令香熟,研細用,使鹹入腎經,酒行陽道,香則通氣,熟則溫補,治無不驗者也”;延胡索“彼欲其行血,則當以酒制;欲其止血,則當以醋炒;欲其破血,則當以生用;欲其調血,則當以炒用”;何首烏“凡用拌黑小豆酒蒸,曝乾,以竹刀去粗皮,用忌見鐵”。
全書使用大量對文和排比,行文簡練精要,條分縷析,好學易懂,朗朗上口。該書繼承了南宋注重節要與實用,金元注重藥性理論的學風,又每於藥後用“吾嘗用法”提領闡釋方氏家傳用藥經驗及個人心得,“使後之醫者近而易至,簡而易聞,為初學之階梯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