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姓

本姓

古代姓、氏有別,同一始祖母生下的子女及其後代是一姓,稱“本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本姓
  • 類型:姓氏
  • 記載:《漢書·高帝紀》
  • 解釋:原姓
詞典釋義,基本介紹,姓氏淵源,淵源一,淵源二,淵源三,淵源四,淵源五,淵源六,得姓始祖,遷徙分布,郡望堂號,郡望,堂號,家譜文獻,字輩排行,

詞典釋義

(1).古代姓、氏有別,同一始祖母生下的子女及其後代是一姓,稱“本姓”。又名正姓。 漢 王充 《論衡·詰術》:“古者有本姓,有氏姓……以本姓則用所生,以氏姓則用事、吏、王父字。” 黃暉 校釋:“《禮記大傳》 鄭 注曰:‘始祖為正姓,高祖為庶姓。’正姓即此本姓,庶姓即此氏姓。”
本姓
(2).原姓。《漢書·高帝紀》“母媼嘗息大澤之陂” 唐 顏師古 註:“史家不詳著 高祖 母之姓氏,無得記之……寧有 劉媼 本姓實存, 史遷 肯不詳載?”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四》:“ 王禿子 幼失父母,迷其本姓,育於姑家,冒姓 王 。”

基本介紹

本[本、楍,讀音作běn(ㄅㄣˇ)]
本姓

姓氏淵源

淵源一

源於韃靼族,出自元朝時期韃靼族木氏氏族,屬於避難改姓為氏。今蒙古族本氏,原為韃靼民族中的木氏家族,在元朝中期曾為朝廷上都大臣,至元朝末期犯滿門抄斬之罪,為免殺身之禍,其家被迫遷逃入中原,並取不忘本之意,在“木”字中添“一”為“本”。上都,亦稱北堂。在中國歷史上,元朝覆滅後的殘餘蒙古勢力,起先就是先退至上都重新建立起政權核心,因其地理位置在“北堂”,因稱“北元”。宋、遼、金時期,該地區原稱開平,即今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正藍旗北部一帶,是蒙古汗國時期的都城,元朝時期的夏都。大元王朝建立後,元世祖孛兒只斤·忽必烈將國都以及政治中心遷至大都,即今北京,但到了每年的農曆4月,歷代元朝皇帝一般都要去上都避暑,並在上都處理政務,直至農曆8~9月秋涼時再返回大都。因此,上都一直保持了元朝政府政治分中心的地位。
該支本氏起先僻居洧南地區(今河南洧川),後遷往今河南省許昌市長葛縣一帶繁衍生息,還形成了著名的“本庄”。如今,在長葛縣境內約有兩千餘本氏族人。

淵源二

源於姬姓,出自明太祖朱元璋的後裔,屬於避難改姓為氏。今四川省綿陽市的本氏,原本是明太祖朱元璋之後。傳說,明末清初,在朱明王朝覆滅之後,各等級的皇族貴胄皆受滿清政府抄斬之禍,皇室中有兄妹兩人被侍衛們死命救出,其中的妹妹後來嫁予一周姓人家。此後,兄妹倆皆更姓換名,將“朱”字上的一小撇去掉,表示堅決反清,不留辮子;又因為原來是高高在上在皇親,今成了隱姓埋名、朝不保夕的沒落之人,因此遂將“未”字上橫移於木下,改為“本”字,意為雖天降於地,但決不忘本,由此,誕生了該支本氏一族。
時至今日,每年清明時節,該支本氏家族人等都會團聚一堂,緬懷先祖,最獨特的,就是要展示由絲綢精美織繡的先祖從軍作戰時的畫卷。

淵源三

源於祁姓,出自東漢靈帝後裔,屬於漢姓夷化為氏。東漢末期,中國大陸的戰亂,導致大量民眾遷移向倭奴國,在彼地生息繁衍,成為現今的日本民族之一。現今日本國中的本氏一族已經基本上夷化為本砥氏、山本氏、瀬本氏、本間氏等,復入華則簡稱本氏、原田氏。
其源流衍化為:東漢靈帝劉宏→東漢獻帝劉協→石秋王→阿智王(阿知使主)→阿多倍(高尊王)→山本直→高市大領→檜前領主→家主→泉→橫佩→岩三→村主→本砥氏、山本氏、瀬本氏、本間氏、橋本氏、山本氏、本多氏、根本氏、野本氏、本田氏、吉本氏、池本氏、岡本氏、森本氏、藤本氏、本寧氏、本儀氏、西本氏、杉本氏、岸本氏、岩本氏、梨本氏、堀本氏、楠本氏……等等數十個本氏,皆具有明顯的祁姓劉氏一脈的姓氏表征。
祁姓本氏族人皆尊奉漢獻帝劉協為得姓始祖。

淵源四

源於蒙古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皇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記載:
⑴.蒙古族布楞都爾本氏,世居烏魯特(今內蒙古東南部興安盟地區),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BuldurbenHala。清朝中葉以後,蒙古族、滿族布楞都爾本氏中即有冠漢姓為本氏者,世代相傳至今。
⑵.蒙古族科本氏,亦稱庫奔氏,世居厄魯特(今內蒙古西部地區),滿語為KebenHala,清朝中葉以後所冠漢姓為庫氏、本氏等。

淵源五

源於鄂溫克族,出自清朝時期鄂溫克阿爾本昌氏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著名達斡爾族學者莫爾登·索米子宏(孟定恭,字鏡雙,西布特哈大莫爾登屯人,即今內蒙古莫力瓦達斡爾族自治旗)撰著於民國二十三年(偽滿洲國康德元年,公元1934年)的《布特哈志略》中記載:
鄂溫克族阿爾本昌氏,世居嫩江流域西北的雅魯河流域(今內蒙古呼倫貝爾牙克石、扎蘭屯),歷史上曾被稱作“雅庫特人”。在明朝末期,阿爾本昌氏族有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被察哈爾部蒙古的林丹汗所控制,後有一部分族人為擺脫察哈爾部的掌控,由雅魯河流域移居至索洛克奇與倫土庫地區(今俄羅斯聯邦布良斯克州與烏克蘭共和國之間),成為今俄羅斯與烏克蘭地區的韃靼民族聯合體成員。明崇禎八年(後金天聰九年,公元1635年),林丹汗所部被清太宗愛新覺羅·皇太極所滅後,阿爾本昌氏族主體歸附於後金政權,多居於額爾古納左旗(今內蒙古呼倫貝爾根河)、那吉(今內蒙古阿榮旗)一帶。由於地處偏僻,社會發展十分緩慢,部分族人的社會形態甚至退化至原始社會末期父系家族公社階段。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ArbentcangHala。
鄂溫克族、滿族阿爾本昌氏,在清朝中葉以後多與蒙古族、達斡爾族、漢族、鄂倫春族雜居,但社會往來較少。由於阿爾本昌氏族人擅長山林狩獵、飼養和使用訓鹿,因此在新中國成立後,多冠漢姓為本氏、山氏、鹿氏等,世代相傳至今。

淵源六

源於滿族,出自清朝時期劉佳氏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皇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滿族劉佳氏,亦稱留佳氏,滿語為LingiyaHala,祖先原為漢族,東漢末期被遼東鮮卑烏桓部虜攜後融入鮮卑族,後逐漸演化為遼東女真,世居李佳和羅、瓦爾喀(皆在今南自長白山區、圖門江以北,北自黑龍江下游烏扎拉地方以南,東至俄羅斯濱海地區南部)、烏喇(今吉林永吉烏拉街至輝發河口、拉發河流域、雙陽縣境)、輝發(今吉林柳河、輝發河以及沙河下游,樺甸、輝南一帶)、松花江等地,後有蒙古族引為姓氏者,世居察哈爾(今河北張家口一帶,包括河北、內蒙烏蘭察布盟、錫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區)。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劉氏、雷氏、本氏等。該支本氏鼻祖為清仁宗愛新覺羅·顒琰之妃信妃的父親、大將軍劉佳·本志。信妃初賜信貴人,清嘉慶十三年(公元1808年)冊封為信嬪,後由清宣宗愛新覺羅·旻寧再次給予尊封。
在劉佳·本志的後裔子孫以及族人中,有取先祖名字之諧音漢字為姓氏者,稱本氏,世代相傳至今。

得姓始祖

劉協、劉宏、朱元璋、劉佳·本志。

遷徙分布

本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體,在當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一千位,在台灣省也名列在第一千三百七十一位,以天水、巴西為郡望。
今甘肅省天水市武山縣馬力鎮,河南省長葛市古橋鄉,四川綿陽安縣秀水鎮,河北省滄州市,台灣省、日本國、新加坡、印度尼西亞等地,均有本氏族人分布。

郡望堂號

郡望

山陽郡:古代山陽郡有二:①漢景帝中元六年(丁酉,公元前144年)將梁國分置為山陰國,不久以後的漢武帝建元年間(公元前140~135年),又將其改為山陽郡,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獨山湖周圍金鄉縣一帶地區。②東晉朝義熙年間(公元405~418年),晉安帝將廣陵郡分置山陽郡,治理山陽附近的地區,其時轄地在包括今河南省修武(青陽城)、江蘇省清江、淮安一帶。至隋朝初年(辛丑,公元581年),隋文帝又移其治所到今江蘇省淮安市一帶地區。
天水郡:亦稱上邽郡。西漢朝元鼎三年(丁卯,公元前441年)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肅通渭),其時轄地在今甘肅省通渭縣、秦安縣、定西縣、清水縣、莊浪縣、甘谷縣、張家川縣及天水市西北部、隴西東部、榆中東北部地一帶地區。東漢朝永平十七年(甲戌,公元74年)改為漢陽郡。三國時期曹魏仍改為天水郡。西晉時期移治到上邽(今甘肅天水),北魏時期仍改回為天水郡,其時轄地在今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甘谷縣等市縣一帶地區。
巴西郡:即今四川南充。南充是已有建城兩千二百年悠久歷史的文化名城,四川省八大中心城市之一,川東北中心城市,位於四川盆地東北部嘉陵江中游,是古老嘉陵江畔一顆璀璨的明珠,聞名遐邇的絲綢之鄉,久負盛名的水果之州。南充地區開發較早,新石器時代就有先民居住。夏王朝時期為“有果氏”之國,殷商時期屬巴國,周王朝事情為巴子國屬地。戰國時期的周顯王三十七年(辛卯,公元前330年),巴子國國都遷閬中。秦惠文王更元九年(丙午,公元前315年)秦滅巴,秦惠文王更元十一年(戊申,公元前313年)置閬中縣,隸巴郡(今重慶)。秦朝時期郡縣建置依舊。西漢初期,析閬中縣置安漢(今四川南充)、充國縣。新莽時更安漢縣為安新縣。東漢興平元年(甲戌,公元194年)境內置巴郡,轄安漢(郡治)、閬中、西充國(充國更名)、南充國縣(析充國縣置)。東漢建安六年(庚午,公元370年)改巴郡為巴西郡,郡治遷閬中,隸屬未變。三國蜀漢、西晉、成漢時期,郡縣依舊。東晉時期,閬中為北巴西郡郡治,轄西充國(郡治)、南充國、安漢、羔羊縣(今儀隴境)。南朝劉宋時期,巴西郡為僚人所聚,郡縣遷今綿陽市境內僑置,轄閬中(郡治)、安漢、西國(西充國改)、南國(南充國改)、羔羊縣。南朝齊時期,郡縣建置依舊。南充安漢閣朱德故居唐代,隸山南西道,境內置三州,轄閬州(閬中郡)閬中(閬內改,州郡治)、思恭(今四川閬中)等十九縣。五代時期,州縣設定未變。後唐時期於閬州置保寧軍,於果州置永寧軍。北宋時期境內置三州,轄隸成都府路的果州南充(州治)、西充、相如等十三縣。南宋時期,境內置一府,轄隸潼川府路的順慶府南充(府治)、西充、流溪縣及隸利州路的閬州閬中(州治)南部、新井、奉國、新政、西水縣和蓬州蓬池(州治)、儀隴、營山、伏虞、良山、相如縣等二州十五縣。明朝時期隸四川布政使司,境內置兩府,轄順慶府南充、西充縣和蓬州、營山、儀隴縣,保寧府閬中(府治)、南部等一州六縣。清朝時期隸四川省,境內置川北道,轄保寧府閬中(道府治)、南部縣,順慶府南充(府治)、西充、營山、儀隴和蓬州(縣級州)等兩府一州六縣。民國初期隸四川省,境內置嘉陵道,轄南充(道治)、閬中、南部、西充、營山、儀隴、蓬安(蓬州改)等七縣。民國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境內置第十一行政督察區,轄南充(區治)、蓬安、營山、儀隴、西充、南部等六縣。閬中隸第十四行政督察區。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隸川北行署區,境內轄南充市(區治,區直轄)、南充、西充、南部、儀隴、營山、蓬安等一市六縣;屬南充專區(治今岳池縣九龍鎮)。1952年撤川北行署區,隸四川省,南充專區治遷南充,轄縣未變,南充市改屬南充專區。1953年撤劍閣專區,劃閬中縣隸屬。1968年南充專區更名南充地區。1991年1月閬中撤縣建市。1993年7月撤南充地區、南充市及南充縣,設立南充市(地級),轄順慶(市治)、高坪、嘉陵三區及西充、南部、儀隴、營山、蓬安五縣,閬中市由省直轄,南充市代管。

堂號

山陽堂:以望立堂,亦稱青陽堂。
天水堂:以望立堂,亦稱上邽堂。
巴西堂:以望立堂。
原田堂:以望立堂。
大藏堂:以望立堂。

家譜文獻

日本大藏朝臣原田家歷傳,(日本)原田芳則纂修,日本昭和十四年(民國二十八年,公元1939年)影印本。備註:先祖為[漢]劉邦,始遷祖為原田阿知王。現被收藏在湖南省圖書館。
日本奈良原田大藏朝臣原田家歷傳,原田芳則纂修,日本昭和十四年(民國二十八年,公元1939年)影印本。註:先祖為[漢]劉邦,始遷祖為原田阿知王(劉阿知)。現被收藏在陝西省西安市檔案管理局。
日本島田高橋家系圖,(日本)高橋元種公後裔聯誼會編修,1982年鉛印本。現被收藏在日本高橋元種公後裔聯誼會高橋通泰(劉邦第七十一代孫)處。

字輩排行

四川綿陽本氏字輩:“元……有德大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