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日巨塔

《末日巨塔》是2014年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勞倫斯·賴特。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末日巨塔
  • 作者:[美]勞倫斯·賴特
  • 出版社:上海譯文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4-6
圖書信息,內容簡介,推薦,讀者定位,目錄,獲獎記錄,書摘試讀,

圖書信息

作者:[美]勞倫斯·賴特著 譯者:張鯤蔣莉
出版社:上海譯文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4-6
書號:978-7-5327-6637-6/I·3995
定價:48元

內容簡介

1996年3月,美國聯邦調查局特工謝爾曼驅車前往亞力克站報到。
亞力克站是中央情報局的第一個“虛擬”情報站,在組織結構圖上,這個站點被標為“恐怖分子資金鍊”,隸屬於中情局反恐中心。實際上,它的工作就是追蹤一個人的活動——奧薩瑪·賓·拉登。
亞力克情報站已經蒐集了35卷有關賓·拉登的資料,這35份卷宗描繪了一個以救世者自居的億萬富翁。他出身的家族規模龐大且極具影響力,與沙特王國的統治者關係密切。他自己也因為在阿富汗發動反對蘇聯入侵的“聖戰”而名聲大噪。
1996年8月,賓·拉登在阿富汗的一個山洞裡向美國宣戰。之後的時間裡,謝爾曼獨自一人繼續對他進行調查。謝爾曼繪出了基地組織的網路分布圖,他發現組織的很多同夥都和美國有關,他斷定這是一個以摧毀美國為宗旨的國際恐怖組織。可是,當謝爾曼想與上級討論此事時,上頭卻連個電話都不回。
無人理睬的謝爾曼,只能獨自思索那些日後每個人都會去想的問題:這個組織從何而來?它為什麼單單選擇攻擊美國?怎樣才能阻止它?
他就像是一個觀察著載玻片的實驗室技術員,那上面是一種前所未見的病毒。在顯微鏡下,基地組織的致命特性開始顯露出來。這個組織很小(當時只有93名成員),但它是更大規模的激進運動的一部分;這種運動遍及伊斯蘭世界,尤其是阿拉伯國家。
最可怕的一點是,幾乎沒有人重視它。它太怪異、太原始,也太遙遠。然而,基地組織絕非只是來自7世紀阿拉伯的古董,它已經學會了如何利用現代工具和現代思維。這並不奇怪,因為基地組織的故事,其實是不久前從美國開始的。
作者簡介:
勞倫斯·賴特(LawrenceWright),畢業於杜蘭大學,曾在埃及開羅的美國大學執教兩年。他是《紐約客》雜誌的正式撰稿人,也是紐約大學法學院法律與安全中心的會員。著有5部非虛構作品——《城市孩子,鄉村夏天》、《在新世界》、《聖人與罪人》、《回憶撒旦》,《雙胞胎》;還寫有小說《上帝的寵兒》,並與人合著了電影《全面圍攻》的劇本。他與妻子長年居住在德克薩斯州奧斯汀。2007年,他因《末日巨塔》一書獲普利茲獎。

推薦

在這部引人入勝的紀實作品中,每一頁都閃現著勞倫斯·賴特作為一個記者的正直和勤勉。
――羅伯特·卡洛(普利茲獎兩屆得主)
非常出色······是近年來將新聞報導和寫作技巧融為一體的傑作。
――丹·拉瑟(美國CBS王牌新聞主播)
勞倫斯·賴特講了一個多么抓人的故事啊。這本書,用犯罪小說大師般的緊張感,詳盡敘述了一系列最終導致“9·11”的事件。並且讓我們真正了解到,那些帶來“9·11”恐怖的傢伙,究竟來自一個怎樣的世界······《末日巨塔》是一本驚悚小說。同時,也是一齣悲劇。
――《紐約時報》
意義重大,扣人心旋·····迄今為止關於恐怖主義歷史的最佳著作之一。
――《出版人周刊》
面面俱到,引人入勝······賴特的這本書,無疑是介紹“9·11”前情的權威之作·····要想理解那可怕的一天,本書至關重要。
――《科克斯書評》

讀者定位

紀實文學讀者、歷史、政治愛好者

目錄

序幕
第一章殉教者
第二章體育俱樂部
第三章創始人
第四章變化
第五章奇蹟
第六章基地
第七章英雄歸來
第八章天國5
第九章矽谷
第十章失樂園
第十一章黑暗王子
第十二章間諜男孩
第十三章希吉拉
第十四章行動起來
第十五章麵包就白水
第十六章“這下開始了”
第十七章新千年
第十八章轟隆
第十九章盛大的婚禮
第二十章啟示
主要人物
參考文獻
作者採訪
致謝以及訊息來源的說明
圖片出處

獲獎記錄

《紐約時報》十大圖書
普利茲獎最佳紀實類圖書
《洛杉磯時報》最佳歷史類圖書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盧卡斯獎最佳圖書

書摘試讀

聖派屈克節這天,聯邦調查局紐約辦事處負責國外情報的丹尼爾·科爾曼特工驅車前往維吉尼亞州泰森斯角,去新的崗位報到。離1996年的那場暴風雪已經過了幾周,路旁的人行道還埋在一堆堆灰色的雪下面。科爾曼走進一座名叫格洛斯大廈的、毫不起眼的政府辦公樓,在第五層出了電梯。這裡就是亞力克站。
中央情報局的其他情報站,都分布在各自負責的不同國家;亞力克站是第一個“虛擬”的情報站,離蘭利的總部大樓只有幾英里遠。在組織結構圖上,這個站點被標為“恐怖分子資金鍊”,隸屬中情局反恐中心。但實際上,它的工作就是追蹤一個人的活動——奧薩瑪·賓·拉登,他以恐怖活動的主要資助者知名。科爾曼第一次聽說此人是在1993年,當時有一個國外訊息來源曾提到某位“沙特王子”正在資助一小撮伊斯蘭激進分子,他們企圖炸毀紐約的標誌性建築,包括聯合國大廈、林肯隧道、荷蘭隧道,甚至還有科爾曼上班的地方——聯邦廣場26號②。現在三年過去了,調查局總算抽出時間派他來查看亞力克站收集的情報,以決定是否需要展開調查。
亞力克站已經收集了35卷有關賓·拉登的材料,其中大部分是國家安全局的電子耳監聽到的電話錄音。科爾曼發現這些材料多有重複,而且無法讓人得出明確結論。不過他還是就賓·拉登建起了一份情報案卷,主要是想讓它在工作中占一席之地,以防這個“資助伊斯蘭激進分子的人”變得更危險。
和其他許多特工一樣,丹·科爾曼接受了針對冷戰的訓練。他於1973年加入聯邦調查局,做的是檔案管理員。他有學問愛鑽研,自然對反情報工作很感興趣。20世紀80年代,他的主要工作是在聯合國周圍的眾多外交團體中招募間諜;東德的一名大使專員是他當時最大的戰利品。然而,隨著1990年冷戰結束,他發現自己所在團隊的工作重心轉向了中東的恐怖主義活動。新的轉變讓科爾曼有些措手不及,因為他在中東方面的經驗很有限。不過,這種感覺對整個聯邦調查局而言也一樣。當時局裡認為恐怖主義只是煩人的小事,而沒有把它看作一種真正的威脅。在柏林圍牆倒塌後陰雲散盡的日子裡,要說美國還有什麼真正的敵人仍屹立未倒,這實在是讓人難以置信。
1996年8月,賓·拉登在阿富汗的一個山洞裡向美國宣戰。聲明中給出的原因,是美國軍隊在第一次海灣戰爭結束5年之後仍然滯留在沙烏地阿拉伯。他宣稱,“由於你們在我們的國土上耀武揚威,對你們進行恐嚇是我們合法的權利,也是一種道德義務。”他自稱這一宣言代表著所有的穆斯林,甚至還在這篇冗長的“聖令”中把矛頭指向當時美國的國防部長威廉·佩里本人:“威廉,我要告訴你:這些年輕人熱愛死亡就像你熱愛生命一樣……他們不會要你做什麼解釋。他們會大聲喊道,我們之間沒有解釋的必要,只有殺戮和斬首。”
除了科爾曼,在美國(甚至在聯邦調查局)很少有人知道或者關注這個沙特的持不同政見者。亞力克情報站的這35份卷宗描繪了一個以救世主自居的億萬富翁;他出身的家族規模龐大且極具影響力,與沙烏地阿拉伯王國的統治者關係密切。他自己也因為在阿富汗發動反對前蘇聯入侵的聖戰而名聲大噪。由於讀過不少歷史,科爾曼看出了賓·拉登在戰爭宣言中對十字軍東征與穆斯林早期鬥爭的引用。實際上,這篇宣言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其中的時間似乎還停留在幾千年以前。文章里提到了過去,提到了現在,但卻沒有任何將兩者區分開來的東西。似乎在賓·拉登的世界之中,十字軍的戰爭還在進行。拉登的憤怒如此強烈,這也讓科爾曼難以理解。我們到底把他怎么了?科爾曼覺得很奇怪。
科爾曼把賓·拉登“聖令”的文本交給了紐約南區美國檢察官辦公室的公訴人。這是一篇滑稽而怪異的文章,但它能算是犯罪嗎?檢察官們苦苦琢磨法律條文,發現了一條罕有引用的、制定於內戰時期的煽動串謀法,該法令禁止挑動暴力行為及企圖推翻美國政府。如果說這條法令能用在一個住在托拉博拉阿富汗東部山區,是20世紀80年代抗擊前蘇聯入侵的阿富汗游擊隊的藏身處,後來被賓·拉登占據。——譯者的山洞裡、沒有國籍的沙特人身上,似乎也管得太寬了;然而,科爾曼正是根據這有限的法律先例,為一個日後成為聯邦調查局有史以來頭號通緝犯的人建立了犯罪檔案。當時,關注此事的依然只有科爾曼一人。
幾個月後,也就是1996年11月,科爾曼和美國檢察官肯尼思·卡拉斯和派屈克·菲茨傑拉德去了美國駐德國的一個軍事基地。那兒的安全屋指諜報人員或秘密警探的藏身地點。——譯者里住著一個緊張兮兮的蘇丹告密者,名叫賈邁勒·法德勒,自稱曾在喀土穆為賓·拉登工作過。科爾曼拿來了一個簡報本,裡面有賓·拉登已知同夥的照片,法德勒很快就認出了其中的大部分人。他極力想讓別人相信自己的故事,不過他顯然認識有關的參與者。問題是他一直在對調查員說謊,說話時添油加醋,把自己吹噓成一心要走正途的英雄。
“那你為什麼要離開?”檢察官們想知道答案。
法德勒說他熱愛美國。他曾經在布魯克林住過,還會說英語。後來他又說自己逃走是因為想寫本暢銷書。法德勒一直很緊張,怎么也坐不住。很顯然,他要說的事情還不止這些。調查員們花了好幾天工夫,才讓法德勒不再編故事,並承認自己是拿了賓·拉登十多萬美元逃走的。交代完這些,他開始不停地抽泣起來。這是審訊的轉折點。法德勒表示,如果有一天對賓·拉登進行審判,他願意做官方證人;但這似乎不太可能,因為政府檢察官們所能想到的指控都很輕。
然後,法德勒自己主動談起了一個名叫“基地組織”的團體。房間裡的所有調查員都是第一次聽到這個名字。法德勒詳細描述了訓練營和潛伏的分支機構。他談到賓·拉登喜歡購買核武器和化學武器。他說1992年的葉門爆炸案是基地組織所為,而同年在索馬里擊落美國直升機的叛亂分子也是他們訓練的。他交代了人員的姓名,還畫出了組織結構圖。他說的事讓調查員們大為震驚。連續兩個星期,他們每天花6到7個小時反覆詢問細節問題,測試法德勒的回答,看他所說的情況是否前後一致。他的答案始終沒出過差錯。
等科爾曼回到調查局,卻沒有人對此事給予特別關注。他們也認為法德勒的證言確實很嚇人,可是又怎么能證實一個竊賊和騙子的話呢?更何況,眼下還有更重要的調查要做。
在一年半的時間裡,丹·科爾曼獨自一人繼續對賓·拉登進行調查。由於他被派駐到了亞力克情報站,調查局多少有點把他給忘了。通過竊聽賓·拉登的往來事務,科爾曼繪出了基地組織的網路分布圖。他發現基地組織的很多同夥都和美國有關係,這讓他十分擔憂。他斷定這是一個以摧毀美國為宗旨的國際恐怖組織;可是,當科爾曼想與上級討論此事時,上級卻連個電話都不回。
無人理睬的科爾曼,只得獨自思索那些日後每個人都會去想的問題:這個組織從何而來?它為什麼單單選擇攻擊美國?我們怎樣才能阻止它?他就像是一個觀察著載玻片的實驗室技術員,那上面是一種前所未見的病毒。在顯微鏡下,基地組織的致命特性開始顯露出來。這個組織很小(當時只有93名成員),但它是更大規模的激進運動的一部分;這種運動遍及整個伊斯蘭世界,尤其是阿拉伯國家。基地組織擴散的可能性非常大。這個組織的成員訓練有素,久經沙場;他們的財力顯然頗為雄厚。此外,他們還狂熱地信奉著自己的事業,而且抱著必勝的信心。將這些成員團結在一起的人生哲學有著極大的吸引力,以至於他們情願——而且是盼望著——為之犧牲自己的生命。在這個過程中,他們想儘可能地多殺人。
然而,這種新威脅最可怕的一點,是幾乎沒有人重視它。它太怪異、太原始,也太遙遠。美國人堅信,現代性、科技以及自己的理念,一定能防止歷史上的那種野蠻場面降臨到他們頭上;面對這種信心,賓·拉登及其追隨者的挑釁姿態就顯得很荒謬,甚至有些可悲。然而,基地組織絕非只是出自7世紀阿拉伯的古董,它已經學會了如何利用現代工具和現代思維。這並不奇怪,因為基地組織的故事其實是不久以前從美國開始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