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代皇帝溥儀在紫禁城

末代皇帝溥儀在紫禁城

《末代皇帝溥儀在紫禁城》主要內容: 愛新覺羅·溥儀是一個特殊的歷史人物,因其一生政治生涯的變化曾先後輾轉於北京、天津、長春、前蘇聯、撫順等多處居住。由於其作為偽滿洲國皇帝在長春生活居住了十四年,使長春與溥儀有了地緣、資源、人才三方面優勢的不解之緣,這三個方面的優勢是其他省市所無法相比的,這也是長春市的一筆知識財富和無形資產。趙繼敏等編著的《末代皇帝溥儀在紫禁城》分為9個部分對溥儀進行研究,分別為宮廷事件、宮中教育、后妃習俗、飲食起居、人物雜議、眾說溥儀、書畫手稿、偽滿側記以及舊址揭秘進行研究。

基本介紹

  • 書名:末代皇帝溥儀在紫禁城
  • 出版社:吉林大學出版社
  • 頁數:533頁
  • 開本:16
  • 作者:趙繼敏 王文鋒
  • 出版日期:2013年4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60198255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序言,

內容簡介

歷史的承德,是溥儀祖先康熙大帝以“合內外之心,成鞏固之業”的雄才大略在此修建行官“避暑山莊”之地,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這裡有過二百年陪都的歷史,是匯集過各民族王公大臣的朝王之所。現存有中國三大古建築群之一的避暑山莊和外八廟,集中展示了皇家文化、古建築文化、佛教文化和中原儒文化,是世界文化遺產。趙繼敏等編著的《末代皇帝溥儀在紫禁城》從不同方面介紹了溥儀的生平事跡。
《末代皇帝溥儀在紫禁城》主要內容包括:溥儀的二次登極與退位、清末帝遜位優待條件若干問題之探索、簡析建福宮大火及對溥儀的影響、莊士敦、鄭孝胥與整頓內務府事件、溥儀被逐出紫禁城前因後果評析、關於遜清史的幾個問題、紫禁城內最後的兩場京劇演出、從紫禁城到天津時期溥儀的復辟心理分析等。

圖書目錄

宮廷史事
1912年的宗社黨:以《申報》報導為中心
溥儀的二次登極與退位
清末帝遜位優待條件若干問題之探索
簡析建福宮大火及對溥儀的影響
莊士敦、鄭孝胥與整頓內務府事件
溥儀被逐出紫禁城前因後果評析
關於遜清史的幾個問題
紫禁城內最後的兩場京劇演出
從紫禁城到天津時期溥儀的復辟心理分析
宮中教育
中西式教育下的末代皇帝溥儀
如何看待影響少年溥儀的正負面因素
帝師莊士敦與遜帝溥儀述略
從溥儀的英文老師莊士敦身上引發的思考
亦師亦友亦父子——溥儀與莊士敦
試論溥儀早期思想中的崇外觀
后妃習俗
隆裕太后和溥儀
溥儀的生母瓜爾佳氏
末代皇后婉容御用簪花與佩飾研究
社會變革對末代后妃的影響-
愛新覺羅·溥儀的婚姻家庭心路歷程
溥儀和他的五位妻子
從滿族習俗看溥儀大婚
遜清小朝廷時期宮規習俗變遷之考察
紫禁城內殘存宦官制度的特點及終結探析
飲食起居
畫說溥儀
溥儀遜位後的皇室生活
溥儀在紫禁城12年的遜帝生活
從飲食習慣探究溥儀的心路歷程
溥儀在紫禁城的生活起居
簡述溥儀的幾項“貴族運動”
末代皇帝溥儀在蘇聯的飲食條件
人物雜議
馮玉祥與溥儀-
驅逐溥儀出宮的鹿鐘麟將軍
新文化領袖中的憫君者——胡適與溥儀的緣起緣落
論載濤在溥儀婚姻中的角色和作用——從紫禁城承辦大婚的王公到新中國溥儀婚禮的主婚人
泰戈爾與溥儀
溥儀與潤麒
溥儀與紫禁城小朝廷的太監
溥儀與溥偉的三次皇帝夢
溥偉與溥儀的命運——大清帝國的宿命
從殺害革命志士的劊子手到關外皇陵的守護人——記趙景祺的一生
工藤忠與溥儀
毛澤東、周恩來與溥儀
眾說溥儀
從末代皇帝溥儀的慈善之舉看善舉善心與善名
溥儀眼鏡的文化內涵及商業價值探究
溥儀與紫禁城
溥儀在紫禁城那些事
溥儀:一個男人的人生三大悲劇
遜帝溥儀從旅順踏上傀儡之路
溥儀的兩次旅順之行
溥儀改造期間思想轉變內外因探析
東京審判、瀋陽審判溥儀出庭作證之比較
從移居天津到出關投敵——溥儀在天津時期思想主旨解析
外國人眼中的溥儀
書畫手稿
溥儀的書畫情結
溥儀與國寶
吉林省博物院庋藏清宮散佚書畫
末代皇帝溥儀書畫述考
溥儀在清宮所盜書畫《清明上河圖》的流傳始末
偽滿皇宮小白樓與清宮散佚字畫
紅色風暴中末代皇帝的思想沉浮——溥儀“文革”時期手稿研究
偽滿側記
從中日歷史環境分析看九一八事變的發生
九一八事變後中日兩國歷史走向研究
溥儀與《日滿議定書》的簽訂
溥儀與偽滿洲國
對溥儀及偽滿洲國滿系官吏政治角色的分析
溥儀第三次稱帝後東北民眾心理剖析
試論偽滿時期關東軍與總務廳的關係
溥儀投靠日本充當傀儡的主客觀原因之分析
凝同了的戰爭汜憶——偽滿洲國“滿蘇”國境陣地個案研究
兩次訪日對溥儀思想的影響
日本佛教在偽滿洲國的活動及影響研究——以淨土真宗大谷派為例的分析
九一八事變後日本對東北海關的強占與東北貿易的變化
偽滿洲國成立後日本對中國東北海關的劫奪
舊址揭秘
榮源與天津南市房地產開發
九·一八事變後的瀋陽故宮
偽滿皇宮建築考辯
偽滿帝宮同德殿建築裝飾構件考析
偽滿中央銀行俱樂部舊址記述
溥儀御用防空洞揭秘
藏品看歷史之:充當日本軍圍主義殉葬品的神風特攻隊
末代皇后婉容的遺物——紫貂皮大衣
附錄
溥儀研究的學術創新與特色發展——第四屆溥儀研究國際學術討論會述評

文摘

清末帝遜位優待條件若干問題之探索
關偉
清朝宣統皇帝溥儀的遜位,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當時各派勢力從全局出發,對封建皇帝不殺、不圈、不逐,並制定優待條件,給予皇帝、皇族以安逸生存之機。對優待條件制定的背景、內容、實施與廢除等問題加以考察,對總結歷史經驗教訓是有意義的。
1911年,在武昌起義和各省政權更迭的過程中,革命派既表現出了革命勇敢精神,義暴露出了軟弱妥協態度。
12月18日(宣統三年十月二十八日),北方代表唐紹儀與南方代表伍廷芳在卜海英租界市政廳舉行了第一次正式會談。與會者除南北代表外,還有英、美、俄、日、德、法六國駐上海總領事。這次會議主要討論在全國繼續停戰的問題。南方代表要求北方軍隊遵守停戰協定,停止在北方的晉、陝、皖、魯及東北七省的軍事行動。
第二次會議於12月20日(十一月一日)召開,主要討論國體問題。南方代表堅決主張實行共和政體。會議約定把停戰期分別展限7日和15日。12月29日(十一月十日)。雙方舉行第三次會議,約定國體問題交同民會議公決。並就皇帝、皇室和滿、蒙古、回、藏四族待遇問題進行了,深入討論。第四次會議於12月30日(十一月十一日)召開。會議確定了召開國民代表大會辦法細則和各省代表名額。翌日召開第五次會議,主要商定了三種優待條件。第一個優待皇室條件,計6條;第二個是優待滿、蒙古、同、藏人條件,計5條。以上條件均列於公文,通告各國政府,以昭大信。第三個是伍廷芳、唐紹儀為雙方代表通過私下秘密協商,於12月20日(十一月一日)草簽了一份包括確定共和政體、優待清皇室、先推覆清政府者為大總統等為主要內容的檔案。
但是,當袁世凱得悉12月27日(十一月八日),已“獨立”的各省代表在南京選舉從海外回到上海的孫中山為臨時大總統,並於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宣誓就職,改圍號為中華民國,定1912年為民國元年時,不僅“沮喪”又“有病”了“。袁世凱遂宣稱已簽各項檔案,概不承認。為扭轉談判局面,孫中山於1912年1月16日致電伍廷芳轉告袁世凱說:“如清帝實行退位,宣布共和,則臨時政府決不食言,文即可,正式宣布解職,以功以能,首推袁氏。”22日再次發表聲明,表示只要清帝退位,袁世凱贊成共和,他就“履行前言”。孫中山又提出五條具體辦法:一、清帝退位;二、袁世凱宣布絕對贊成共和;三、孫中山在接到外交團或領事團通知清帝退位後,即行辭職;四、由參議院選舉袁世凱為臨時大總統;五、袁被選為總統後,須誓守參議院所定之憲法,始能接受事權。
袁世凱見孫巾山等革命黨人的妥協,而開始加緊布置逼宮計畫。“稱病不入朝”。這時,滿族貴族雖然不甘心退位,卻見軍政大權已完全落人袁世凱手巾,全國大多數省份已經獨立,未獨立省份也全在袁世凱的控制之下,他們已經是山窮水盡。回天無力了、又加段祺瑞秉承袁世凱旨意聯名發表通電,要求立刻採取共和政體“以維大局”,否則將率兵入京。
袁世凱領銜全體內閣成員L奏隆裕太后:南方“民軍之意,萬眾一心,堅持共和。”目下“戰地範圍,過為廣闊,幾於餉無可籌,兵不敷遣,度支艱難,計無所出……常此遷延,必有內潰之一日。倘大局至此,雖效周室之播遷,已無相容之地。‘臣會同內閣大臣,籌維再四,於國體政,關係至重,一不敢濫逞兵威,貽害生靈;義不敢妄事變更,以傷國體”,只得要求“皇太后、皇上召集皇族,密開果決會議”,“速定方針”。
當時宮廷中由光緒帝皇后、宣統帝尊為隆裕太后垂簾聽政。她接到袁氏奏摺,先令召開內閣會議。1月17日,清廷召開內閣會議。醇親王載灃、慶親王奕助、恭親王溥偉及蒙古王公與會,內閣總理大臣袁世凱以遭革命黨人炸彈伏擊,身體欠佳為名不到,而派民政大臣趙秉鈞、郵傳大臣梁士詒為代表。會上,趙秉鈞轉達袁世凱的意旨:“革命黨勢甚強,各省回響,北方軍不足恃。袁總理欲設臨時政府於天津,與彼開議,或和或戰,再定辦法。”此言立遭溥偉的強烈反對,雙方爭執不下,最後決定,“請旨辦理”。
1月19日,隆裕太后在養心殿召集滿蒙王公親貴醇親王、恭親王、睿王、肅王、莊王、潤貝勒、濤貝勒、朗貝勒、澤公、那王、貢王、帕王、賓圖王、博公等14人舉行御前會議,討論君主立憲與民主共和問題。當太后提出“是君主好還是共和好”的問題時,眾人均“力主君主”,認為“無主張共和之理”。太后冉抖出奕助與袁世凱所謂“革命黨太厲害,我們沒槍炮,沒軍餉,萬不能打仗”及“必使攝政王退位”的說法,溥偉、那彥圖、載澤、善省等人紛紛表示反對。他們一面攻擊“奕勖欺罔”,認為“嗣後不要再信他言”:一面堅決主戰,甚至要求太后拿出宮中金銀器皿,暫充戰費,“雖不足數。然而軍人感激,必能效死。如獲一勝仗,則人心大定,恩以御眾,勝則主威。”甚至用“君主立憲維持會”名義散發揭帖,攻擊共和。要求清廷“齊同振作,與革匪決戰”,以鞏同“聖清萬萬年邦基”。這些人堅決反對共和的態度對隆裕太后產生了影響,清廷仍舉棋不定,但隆裕太后已有無力回天之感,她說:“勝了固然好,要是敗了,連優待條件都沒有,豈不是要亡國么?”會議無果而終。
同日,外務大臣胡惟德、民政大臣趙秉鈞、郵傳大臣梁士詒按袁世凱意圖聯銜奏稱:
“人心已去,君主制度恐難保全,懇贊同共和,以維大局。”…’
為了儘快迫使清廷就範,袁世凱又於1912年1月26日授意段祺瑞聯合北洋將領薑桂題、張勛、何宗蓮、段芝貴、倪嗣沖、王占元、曹餛、李純、潘矩楹等46名將領,聯名電奏清廷,要求“明降諭旨,宣示中外,立定共和政體。”並威脅說:“事至今日,乃並皇太后皇上欲求一安富尊榮之典,四萬萬人慾求一生活之路而不見許”,“瑞等不忍宇內有此敗類也。豈敢坐視乘輿之危而不救。謹率全軍將士入京,與王公剖陳利害。”這是什麼話?這不等於明告朝廷,皇帝再不退位,北洋軍隊就將要直攻北京。
與此同時,地方大吏亦敦促清廷宣布共和。署直隸總督張鎮芳、署兩江總督張勛、署湖廣總督段祺瑞、河南巡撫齊耀琳、署山東巡撫張廣建、安徽巡撫張懷芝、山西巡撫張錫鑾、署山西巡撫李盛鐸、吉林巡撫陳昭常等也聯銜電奏,·致要求“速降明諭,宣布共和”。
1月26日,極為仇視共和制度的滿族親貴首領良弼被革命黨人彭家珍炸殺。滿族親貴個個心驚膽顫,紛紛離京,逃至天津、大連、青島等地外國人控制的地方。至此,隆裕太后切切感到大勢已去,方於2月3日授全權予袁世凱“研究一切辦法,先行迅速與民軍商酌條件,奏明請旨。”南京政府重申了早已在南北和談中已擬了的優待條件,
1912年,南北雙方代表伍廷芳與唐紹儀的和談。主要協商對清朝皇帝、皇族的待遇問題。
處置清室的基本原則是三不:不殺、不圈、不逐,並制定優待條件,給予皇帝、皇族以安逸生存之機。其辦法是清帝退位,給予優待。
清帝退位的“優待條件”,是經過南北雙方有關人員反覆商討之後確定的,且在,定程度上考慮了清室的意見。《三水梁燕孫先生年譜》記述稱“此條件文字,蓋經往返商討數十次而後定,皆由(梁士詒)先生與唐少川(紹儀)先生居間傳達,南方則由汪精衛先生主稿者居多,每次持稿入奏(隆裕)皇太后,則先生與趙秉鈞也。太后逐字討論,見解明快,對宗廟陵寢最為注意。”
其實原則上的優待條文,是1911年12月29日唐紹儀與伍廷芳第三次會議時已初步確定了。所議清皇帝待遇條件為:一、以待外圍君主之禮待之;二、退居頤和園;三、優給歲俸數目,由國會定之;四、陵寢及宗廟,聽其奉祀;五、保護其原私產。同時對有關滿蒙回藏之待遇條件議定為:一、一律與漢人平等;二、保護其原有之私產;i、先籌八旗生計,於未籌定八旗生計以前,原有口糧,暫仍其舊;四、從前營業之限制,居住之限制,一律廢除;五、所有王公等爵,概仍其舊。對上述條文雖已取得原則共識,但沒有具體討論。
清廷得知以上優待條文後,提出保存大清皇帝名號,並“世世相承”,“仍居宮禁”等要求。
對清廷所提要求,孫中山、黃興表示堅決反對。1912年1月18日。孫中山致電伍廷芳提出具體修改意見:“一、名號定為宣統皇帝,刪去‘世世相承’四字。二、退居頤和同。”同一天,黃興在致電伍廷芳電中嚴厲痛斥“世世相承”,說:“議和愈出愈奇,殊為可笑!第一條仍保存大清皇帝之名稱及‘世世相承’字樣,可謂無恥之極。第二條‘仍居宮禁’,是與未退位無異。第一、第二,為我軍人之絕對的反對。”翌日,伍廷芳復電孫中山、黃興,闡明自己見解,認為“若清帝退位,則共和目的已達,其他枝節,似可從寬”。在他看來,所謂清帝的名號只不過是個空名、廢物,不必重視;“仍居宮禁,改為暫居宮禁,將來遷移,勢在必行,所爭只在遲早”。
“優待條件”經過修改,南伍廷芳於1月20日正式電告袁世凱內閣。
優待皇室之條件6條:一、清帝退位之後,其名號仍存不廢,以待外國君主之禮待之;二、暫居宮禁,日後退居頤和園;三、優待清帝歲俸年支若干,南民國政府提交同會議決,惟不少於三百萬之數;四、所有陵寢宗廟得永遠奉祀,並南民國妥為保護;五、德宗崇陵未完工程及奉安經費,由民國政府照實用數目支出;六、保護其原有私產。優待滿蒙同藏人之條件5條:一、與漢人平等;二、保護其應有之私產;三、先籌八旗生計,於未籌定以前,原有口糧,暫仍其舊;四、從前經營之限制、居住之限制,一律蠲除;五、所有王公世爵概仍其舊。後又經過雙方多次反覆修改,於2月6日由南京臨時參議院通過最後修正案,並電告袁世凱。
《清帝退位詔書》,由曾任中央教育會會長的張謇起草,遂經唐紹儀轉電袁世凱。袁閱後擅自在後面加入“以袁世凱全權”6字,寓意由他從清政府取得了政權。孫中山發現後極為憤怒,指其不當。但袁世凱與唐紹儀竟將加字之責推給清廷,解釋成“以其為遺言之性質,無冉起死回生而使之更正之理”
1912年2月12日,由隆裕太后代表6歲的皇帝溥儀頒布退位詔書,並以諭旨宣告接受優待條件,
《清帝退位詔書》頒布之日,標誌清帝的退位,統治268年的清王朝覆亡,延續兩乾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結束,中國歷史上二第一個資產階級共和政府誕生了。推動了亞洲各國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漲。正如列寧指出:“中國人民的革命鬥爭具有世界意義,因為它將給亞洲帶來解放並將破壞歐洲資產階級的統治。”
清帝退位後,袁世凱致電南京臨時政府,承認“共和為最良國體”,表示“從此努力進行”,“永不使君主政體再行於中國”。他在就任臨時大總統時的“誓詞”中又說:“深願竭其能力,發揚共和之精神,滌盪專制之瑕穢”。然而,袁世凱說一套做一套,不認真履行諾言,甚至演出幕幕醜劇。
孫巾山對袁世凱保持一定警惕,因此在讓位後,始終不忘保衛革命黨人歷盡艱辛所建立的民主制度。他在給參議院的辭職咨文里,提出了三個條件:一是臨時政府地點設在南京,為各省代表所議,不能更改;二是俟參院舉定新總統到南京就職時,大總統及國務員才能解職;i是臨時政府約法,為參議院改訂,仍繼續有效。孫中山提出這三項條件,是想憑藉南京臨時政府所建立起來的資產階級共和制度和具有資產階級民主精神的臨時約法,以防止袁世凱的獨裁專制。其實這是幻想,“如果沒有政權,無論什麼法律,無論什麼,選出的機關都等於零。”
其後,民國政府又相繼頒布了一些檔案的相關解釋檔案。民國元年(1912年)8月19日,頒布了有關蒙古待遇的特別通告《蒙古待遇條約》。條約共九款,主要內容是消除蒙古與內地之間所有的壁障和差別,取消蒙古的藩屬地位,達到蒙占不再自認為獨立,而成為巾華民周的重要組成部分。同年11月23日總統發布命令。重申優待蒙、回、藏各族,宣布漢、滿、蒙、回、藏五個民族,聯合組成新邦,同享共和之福。
最後一個“優待條件”的解釋檔案,已是1914年12月16日所頒布的《善後辦法》,共七條。此檔案以及對“優待條件”的解釋,清室和民國政府兩方存在些微不同。
綜觀“優待條件”,民國政府採取了寬宏態度,但在執行“優待條件”的十幾年間,存在的一些問題值得探索。P21-24

序言

今天,由長春溥儀研究會主辦,避暑山莊博物館、偽滿皇宮博物院承辦的第四屆溥儀研究國際學術討論會在承德乾陽大酒店隆重開幕了。
首先請允許我代表會議主辦方,向來自北京、天津、西安、哈爾濱、瀋陽、長春、常州等全國高校、社會科學院、博物館、出版社、雜誌社和美國、俄羅斯、日本等國家的專家、學者及媒體的朋友,向長春溥儀研究會的會員們,表示熱烈的歡迎,向給予我們這次會議大力支持與幫助的承德市文物局的領導和來賓,表示衷心的感謝!
愛新覺羅·溥儀是一個特殊的歷史人物,因其一生政治生涯的變化曾先後輾轉於北京、天津、長春、前蘇聯、撫順等多處居住。由於其作為偽滿洲國皇帝在長春生活居住了十四年,使長春與溥儀有了地緣、資源、人才三方面優勢的不解之緣,這三個方面的優勢是其他省市所無法相比的,這也是長春市的一筆知識財富和無形資產。隨著對溥儀生平研究的不斷深入,新資料不斷發現,研究人員不斷增加,利用溥儀研究成果開發創作的文藝作品的層出不窮,影響的逐步擴大,波及國內外溥儀研究熱的形成,成立一個研究組織,樹立一個學科旗幟,為國內外學者搭建學術研究、文化交流、切磋觀點的平台,將處於分散格局的溥儀研究統籌起來,形成溥儀研究的規模與權威,是溥儀研究的客觀要求,長春溥儀研究會即是在這種情況下應運而生的。
長春溥儀研究會自2005年8月成立至今已經走過了七整年不同尋常的歲月。從溥儀研究會的籌備到溥儀研究會的誕生;從“第一屆溥儀研究國際學術討論會”在長春的成功召開到第一部學術成果《漂泊沉浮多少事——解讀溥儀》一書的問世;從“第二屆溥儀研究國際學術討論會”在天津的隆重舉行到專題溥儀研究成果《末代皇帝溥儀在天津》的問世;從“第三屆溥儀研究國際學術討論會”在遼寧新賓赫圖阿拉的成功舉辦到來代皇帝溥儀系列圖書《末代皇帝溥儀在蘇聯》的出版;從第一個連續出版物《溥儀研究》的出版發行,到今天“第四屆溥儀研究國際學術討論會”在承德的隆重召開,長春溥儀研究會在理事會的領導和國內外專家、學者、會員的共同努力下,得到了長足的進步和發展,現已擁有國內外會員100餘人,形成了溥儀研究的專門化、系列化和規模化,溥儀研究正在向縱深領域發展,在國內、國際獲得了廣泛的影響和知名度。
值此碩果纍纍的金秋之際,我們見證了“康乾盛世”百年輝煌,承載著四海歸心、天下一統夢想的清朝第二個政治中心承德舉辦第四屆溥儀研究國際學術討論會,以“紫禁城時期的溥儀”為主要議題,重點探索研討紫禁城時期與溥儀相關的諸多歷史事件的發生、發展及對20世紀國中國社會產生的深遠影響和歷史意義,將溥儀研究向深化、細化領域發展,推進溥儀研究的深度和廣度,豐富溥儀研究的成果,並致力於研究成果的推廣和套用,進而深化對東北亞文明史和中國近代史、東北淪陷十四年的研究。同時,我們也將藉助長春溥儀研究會這個平台,加強和促進長春與國內外的聯繫與溝通,增強長春歷史厚重感,擴大長春市的對外影響,為促進長春文化的繁榮和發展作出積極的貢獻。
歷史的承德,是溥儀祖先康熙大帝以“合內外之心,成鞏固之業”的雄才大略在此修建行官“避暑山莊”之地,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這裡有過二百年陪都的歷史,是匯集過各民族王公大臣的朝王之所。現存有中國三大古建築群之一的避暑山莊和外八廟,集中展示了皇家文化、古建築文化、佛教文化和中原儒文化,是世界文化遺產。近些年來,承德在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旅遊資源開發利用上均都值得長春市學習借鑑,將這次學術討論會確定在承德舉行,一方面在解讀溥儀,推進溥儀研究方面讓我們的研究者了解、感受溥儀思想形成的主客觀原因,另一方面讓大家更多地了解清朝歷史對中國社會的影響,拓寬溥儀研究的視野和範圍。同時也是我們宣傳、擴大溥儀研究會影響,提升溥儀研究會社會、學術地位,與溥儀研究有千絲萬縷聯繫的地區和單位聯合舉辦學術討論會,達到雙方共贏發展目標的積極探索。
最後,預祝本次討論會圓滿成功!預祝會議研討取得豐碩的成果!
(此文為長春溥儀研究會會長、長春市政協副主席萬芝蘭在第四屆溥儀研究國際學術討論會開幕式上的講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