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名傳記圖書館·名家評傳叢書:讓·熱內

未名傳記圖書館·名家評傳叢書:讓·熱內

這本簡潔的傳記,濃縮了熱內的傳奇一生。史蒂芬·巴伯強調了熱內生命中那些鼓舞人心、至今對我們來說依然至關重要的元素。 熱內的小說、戲劇和電影,在世界範圍內產生了深遠影響,同時,他也是20世紀同性戀運動、易(性)裝癖文化等的重要偶像。

基本介紹

  • 書名:名家評傳叢書:讓·熱內
  • 作者:史蒂芬·巴伯 (Stephen Barber)
  •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 頁數:202頁
  • 開本:32
  • 品牌:北京大學出版社
  • 外文名:Jean Genet
  • 譯者:劉宇清
  • 出版日期:2014年9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301246863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讓·熱內是20世紀法國最具爭議的藝術家之一。他集小偷、革命者、小說家、戲劇家、導演等身份於一身,人生經歷跌宕起伏。一方面,他的偷盜行徑、同性戀傾向為世人不齒,另一方面,他的實驗性創作和叛逆個性及行動,受到包括薩特、科克托、福柯等人的尊敬,史蒂芬·巴伯的傳記舉重若輕地再現了充滿傳奇色彩的熱內一生,學術質量高,可讀性強。

作者簡介

(英)史蒂芬·巴伯(Stephen Barber),英國金斯頓英國金斯頓大學媒介藝術教授,已出版學術著作數十本,近作有Extreme Europe,Projected Cities:Cinema and Urban Space等。第一譯者劉宇清為西南大學文學院教授,已出版學術著作若干,並譯有《紀錄片導論》等。

圖書目錄

前言
一 雅克旅館
二 私生子讓·熱內
三 問題少年
四 梅特萊教養所
五 穿越歐洲
六 監獄生涯
七 《鮮花聖母》
八 《玫瑰奇蹟》
九 熱內在淪陷後的巴黎
十 讓·科克托:熱情似火的人
十一 《葬禮儀式》
十二 熱內在光復後的巴黎
十三 《霧港水手》
十四 熱內的旅館房間
十五 《小偷日記》
十六 呂西安、雅瓦和德西莫
十七 尼科·帕帕塔基斯與熱內
十八 《情歌戀曲》
十九 《苦役監獄》
二十 熱內的電影計畫
二十一 《屏風》
二十二 戲劇的焦慮
二十三 熱內的殘篇斷簡
二十四 倫勃朗與傷口
二十五 賈科梅蒂
二十六 走鋼絲的人
二十七 《死亡》、自殺和沉默
二十八 波勒·泰弗南和熱內
二十九 熱內在日本
三十 熱內與美國的破壞
三十一 巴勒斯坦人:愛與死
三十二 野蠻行徑
三十三 《愛之囚》
三十四 拉臘什與倫敦
三十五 從熱內書上撕下的冊頁
注 釋
參考書目
致 謝
用圖申明

序言

讓·熱內的一生,猶如一道不可預測的詭異的弧線,普通的傳記方式根本無法捕捉它的軌跡。剛剛出生不久,熱內就被當做棄嬰丟在了莫爾旺山區深處阿里尼村的一戶農家。莫爾旺山區是法國最貧困的地方之一,在這裡,熱內和農家孩子一起成長,周圍的人們講的是巴黎人難以聽懂的方言,但不知是何原因,他自己卻堅持講學校教給他的“正確的”法語。他是一個聰敏的學生,曾經獲得過當地學校的最高獎勵。但很快,也就是12歲的時候,讓·熱內就從當地政府安置他的商業學校溜之大吉,從此之後,一意孤行地滑人社會邊緣,並且時不時幹些小偷小摸的勾當。
熱內曾被關在臭名昭著的梅特萊教養所,在那裡學會了喜歡那些粗野、強壯的男孩。隨後,他又去參軍,被裝船送往大馬士革。在那裡,他第一次接觸到阿拉伯世界,對以後的寫作和政治關切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經濟大蕭條時期,他在西班牙做過乞丐和流浪漢。他常常因為“犯罪”而被逮捕,比如,偷盜服裝樣品或者偽造火車票之類。當納粹主義愈演愈烈之際,熱內開始了一場穿越歐洲中部的“逃亡”。希特勒上台之後不久,他就到了柏林。在巴黎淪陷時期,他多次入獄,靠讓·科克托(Jean Cocteau)的干涉和搭救,才倖免被當做劣跡斑斑的犯人判刑治罪。
很大程度上來說,熱內是自學成才的,但他很喜歡出沒於各種書店(常常在書店裡偷書),甚至親自到距巴黎聖母院不遠的碼頭賣書。他寫過電影劇本、小說、詩歌,以及高度私人化的隨筆。他的小說直露地描寫同性戀——色情和違背道德——以至於在戰爭年代只能私下發表。在戰後,他終於粉墨登場,以劇作家的身份寫出了大受歡迎的商業化劇作《女僕》(The Maids),又以小說家身份在短短5年內寫出了5部內容豐富厚重、充滿想像力的小說,受到當時主流思想界的廣泛讚譽。的確,在四十多歲的時候,熱內就得到了罕見的祝福(或者詛咒)——讓-保羅·薩特(Jean-Paul Sartre)為他寫了《聖熱內》(Saint Genet)。不久,另一位哲學家德希達(Derrida),寫了專卷討論熱內的《喪鐘》(Glas)。1970年代,熱內與《規訓與懲罰》(Discipline and Punish)的作者米歇爾·福柯(Michel Foucault)過從甚密。(《規訓與懲罰》的結尾,就是關於熱內童年時期待過的梅特萊教養所的描寫。)
不過,熱內沒有被日常社會所同化。他生活在其中,且處處與之鬥爭,尤其是為了那些連最低微的人都看不起的邊緣人群。他的小說描寫有關同性戀的亞文化,例如,他在《鮮花聖母》(our Lady of the Flowers)里塑造了文學中的偽娘形象。在此後創作的劇作中,他描寫了即將獨立的非洲國家,如《黑奴》(The Blacks,寫於前殖民地獲得獨立之前);在話劇《屏風》(The Scfeens)中,他擁護阿爾及利亞的革命事業;在《陽台》(The Balconyr)里探討宮殿和妓院之間相互影響的微妙政治,這是他關於想像的權力控制的最重要研究。
寫了幾部話劇之後,熱內陷入了長達二十幾年的沉默,最後通過參加巴勒斯坦人民的武裝鬥爭和黑豹運動重新浮出水面。在他的最後一部著作——史蒂芬·巴伯稱之為《愛之囚》(A Loving Captive)的書中,熱內以他迥異的個性、迂迴和委婉的方式頌揚了這兩項通氣連理的事業。1986年,熱內去世後不久,這本書很快得以出版。
顯然,在這樣的人生中,各發展階段並不是從一段平穩地流向另一段,傳記作者為了找到一條邏輯線索,必須擁有處理熱內個人傳奇故事的超凡能力。毫無疑問,熱內是一個天才,通常的一致性原則在他身上並不適用。在史蒂芬·巴伯筆下,熱內複雜的經歷得以切分成簡短而主題明確的章節。呈現在我們面前的,不是日常生活的記錄,或者從哪裡到哪裡、事無巨細、龐雜靡遺的美式傳記。相反,巴伯帶給我們的是,對熱內人生經歷中的重要階段舉重若輕的概括,對熱內主要藝術體驗的深刻理解,以及對他政治忠誠的高度同情。史蒂芬-巴伯關於先鋒藝術家和戰後混亂的城市生活的著述頗豐,他在書中呈現了一種寬廣的文化、一種危機的感受以及熱內生命的複雜性和曖昧性。該書開篇的諷喻與象徵同樣令人印象深刻,一個大人物,僅僅屬於20世紀的大人物,他的著作不是普適性的,而是極端的、特異的、獨一無二的。我喜歡讀這本書,它是兩個敏感心靈的結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