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哲學原理

未來哲學原理

《未來哲學原理》是德國唯物主義哲學家路德維希·安德里亞·費爾巴哈創作的哲學著作,於1843年首次出版。

在《未來哲學原理》一書中,費爾巴哈闡述了他的人本主義觀點,總結了近代哲學的發展概況,指出人的哲學的產生是歷史的必然。費爾巴哈特別批判了宗教神學和黑格爾的唯心主義,指出建立新的哲學必須以人本學為基礎。他指出人本學即新哲學,是光明正大的感性哲學,感性事物是第一性的、神聖的。思維與存在的同一是以人為基礎的。他強調人是有理性的、能思維的感性實體。人不論是肉體的產生,還是精神活動,都必須有兩個人才能實現。因此人的本質在於人的類,在於人與人的統一之中。

《未來哲學原理》是費爾巴哈人本學唯物主義哲學的代表作,該著作在當時德國的思想界產生了重要影響。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未來哲學原理
  • 外文名稱:Grundsatze der Philosophie der Zukunft
  • 作者:路德維希·安德里亞·費爾巴哈
  • 類別:哲學
  • 首版時間:1843年
  • 字數:51000
內容簡介,創作背景,作品思想,後世影響,出版信息,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未來哲學原理》全書共65節,系統地闡述了人本學唯物主義的基本思想。
正文可分為兩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節—第31節)是對近代唯心主義哲學的批判。
費爾巴哈認為,近代哲學的起點是新教,重點是黑格爾哲學。近代哲學的任務,是將上帝現實化和人化。黑格爾哲學是近代哲學的完成,是將上帝現實化和人化的一種形式,他將上帝或絕對精神構想為一個活動過程,在邏輯階段是對上帝的肯定,在自然階段是對上帝的否定,復歸到精神階段是對上帝的否定的否定。
第二部分(第32節—第65節)正面闡述人本學唯物主義原理。
費爾巴哈認為,新哲學是溶化於完整的、現實的、人的本質之中,是一種新的、獨立的真理。新哲學的出發點是感性事物。主體是具有感性能力的存在,客體是感覺所接觸所確認的客觀存在,兩者既互相區別又具有同一性。通過感性使主客體互相聯繫、互相作用。一切對象都可以通過感覺而認識,感覺的形式是多樣的。他指出,思維是通過大腦對直觀的抽象概括,只有為思維所規定的直觀才是真正的直觀。感性直觀是認識真理性的標準,與多數人的看法一致是真理的最基本的標準。他還強調,人是有感性、有理智的統一體,人的本質只包含在人與人的統一之中。人在愛自己的同事,也應愛他人。這樣,社會上的一切矛盾、動亂就會迎刃而解。新哲學代替了宗教,它本身包含了宗教的本質,事實上它本身就是宗教。因為真正的宗教的本質就是愛人,這樣就完成了把上帝人化,把神學溶化為人本學。

創作背景

19世紀40年代資產階級革命前夕,徳國資本主義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資產階級不僅迫使封建統治階段在經濟上作了若干讓步,而且政治上也提出了反對封建專制制度、建立共和國立憲制度的要求。德國革命形勢的成熟,使當時占統治地位的黑格爾唯心主義學派解體了。唯物主義的勝利把人們的思想從晦澀的唯心主義思辨哲學中解放了出來,但分裂出來的老年黑格爾派和青年黑格爾派仍沒有超出唯心主義的界限。為了批判宗教神學和黑格爾思辨哲學,為了確立唯物主義新哲學的基本內容,費爾巴哈於1842年寫了《關於哲學改造的臨時綱要》一書,但這部書被徳國出版檢查所禁止了。
1843年,他又寫出《未來哲學原理》,這是前一部書的繼續和進一步論證。原本預備作為一部完備的書出版,但考慮到德國出版檢查所的審查,他刪去若干內容,縮小成為一個簡短的篇幅,提綱挈領地闡述了他的唯物主義的基本願想。費爾巴哈認為,這部書的任務主要是在於將人從他所沉陷的泥坑中拯救出來,通過對神學和唯心主義哲學的批判而建立人的哲學。

作品思想

1、對唯心主義的批判
費爾巴哈指出,宗教的上帝和黑格爾的絕對精神在實質上是一致的,黑格爾哲學就是神學的唯心主義。因此,只有消滅上帝的概念,才能消滅唯心主義。同時,他指出上帝不過是人所希望成為的那種東西,不是上帝創造人,而是人創造上帝。費爾巴哈認為不批判舊哲學,就不能徹底擺脫神學,也就無法在新的以人為本的基礎上建立起新的哲學。
2、提出人本學唯物主義
費爾巴哈在批判黑格爾哲學和宗教神學的過程中,建立了自己的唯物主義哲學,其主要思想是“人本學”,費爾巴哈稱之為“新哲學”。他認為,新哲學是以人和自然為唯一的最高對象的哲學,只有人性的東西才是真實的實在的東西,人乃是理性的尺度。“我是人,人所具有的我無不具有”乃是新哲學的口號。新哲學是建立在感覺的真理性、愛的真理性之上的,只有在感覺之中、在愛中,個別事物才有絕對的價值。只有在愛裡面,才有真理和實在。愛是存在的標準——真理和現實的標準。不被愛的,不能被愛的東西,就是不存在的。他還認為,真正的辯證法並不是孤獨的人向自己的獨白,而是“我與你”之間的對話。人與人的交往,乃是真理性和普遍性最基本的原則和標準。
3、費爾巴哈唯物主義不是徹底的唯物主義
它離開了實踐和社會歷史去講人,仍然停留在抽象的階段;它無限誇大感性的意義,而對理性的作用卻有所忽視;它把人與人的統一當作上帝,以愛為紐帶去建立人本學宗教,把人本學唯物主義看作事實上的宗教。這些說明費爾巴哈唯物主義儘管是在與唯心主義激烈鬥爭中誕生的,並給當時的人們以巨大的思想解放作用,特別是促使了馬克思恩格斯哲學立場的根本轉變。但它自身並不是徹底的唯物主義,在許多方面還受著唯心主義的束縛。這也是費爾巴哈唯物主義被後來產生的馬克思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所取代的原因之一。

後世影響

《未來哲學原理》是費爾巴哈人本學唯物主義哲學的主要著作之一。它把唯物主義哲學放在近代哲學發展史中去認識其產生的歷史必然性、明確地宣布了唯物主義的基本原則。這給長期沉陷於晦澀的黑格爾唯心主義哲學的德國思想界以巨大的影響,加速了黑格爾派的解體,促使了唯物主義哲學發展。

出版信息

《未來哲學原理》於1843年在瑞士出版單行本,1846年收入《費爾巴哈全集》第2卷。1955年三聯書店出版了洪謙譯的中譯本,1959年收入三聯書店出版的《費爾巴哈哲學著作選集》上卷。

作者簡介

路德維希·安德里亞·費爾巴哈(Ludwing Andreas Feuerbach,1804—1872),德國唯物主義哲學家。出生於德國巴伐利亞的一個學者家庭。費爾巴哈1823年進入海德堡大學神學系,1824年轉入柏林大學神學系,1825年轉入哲學系。1826年因不滿黑格爾哲學的抽象思辨轉入埃爾蘭根大學研究自然科學。1829年留校任編外講師。1830年因發表《論死亡與不朽》而被迫辭職。費爾巴哈批判黑格爾唯心主義,並提出了自己的人本學思想。他的代表作有《黑格爾哲學批判》、《基督教的本質》、《未來哲學原理》、《宗教的本質》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