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皮嶺(甘肅境內山嶺)

木皮嶺(甘肅境內山嶺)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木皮嶺,在甘肅省徽縣栗川鄉和成縣境內,木皮嶺因其上遍生木蘭樹(又名辛夷樹,木蓮樹,其皮入中藥名厚朴)而得名。木皮嶺是徽縣西部一道天然的屏障,山勢高峻,古代為入隴要衝。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木皮嶺
  • 地理位置:甘肅省境內
  • 地位:入隴要衝
  • 別名:木蘭花掌
簡介,文化,

簡介

木皮嶺在甘肅省徽縣栗川鄉和成縣境內。木皮嶺因其上遍生木蘭樹(又名辛夷樹,木蓮樹,其皮入中藥名厚朴)而得名,又名木蘭花掌。其西與成縣東部諸山聯屬,東南與青泥嶺相對,山勢巍峨險峻,陡峭崔嵬,刺天裂地,雲煙萬疊。附近龍洞山、地壩山、柳樹崖與其相互依託,形成縣境西部一道天然的屏障。

文化

木皮嶺北倚龍洞山,南峙地壩山。龍洞山突兀高峻,溝深林密,北崖絕壁凌空,岩洞錯落。中有一洞形如半月,內有天然石門、石竅、石佛。在其下有古剎普圓寺,殿宇壯觀,三寶莊嚴;嶺西有龍王洞,空曠平夷,幽深莫測,傳為北魏時氐人楊茂搜部眾的穴居之地。民國時期,這一帶為隴南地下黨開展武裝鬥爭的根據地之一,1949年11月21日悲壯的“龍王洞事件”就發生在這裡;地壩山在木皮嶺西南,山上遍生蘭蕙,別名蘭山。奇峰萬仞,紅崖絕壁,雲煙繚繞,為徽縣的南屏。杜甫《木皮嶺》里的詩句“西崖特秀髮,煥若靈芝繁。潤聚金碧氣,清無沙土痕。”描寫的恰是這裡;北崖又有蓮花洞,懸於半空之間,狀若蓮花。洞內礦泉清洌,居民往往作為神水用以療疾。
民國版《徽縣新志》記載:“木皮嶺,一名柳樹崖,脈與龍洞山聯屬。石徑層沓,人馬登陟崖坎,艱於行。木皮嶺在河池西,杜甫發同谷,取道栗亭,南入郡界,歷當房村,度木皮嶺,由白水峽入蜀”。
漢代以來,經木皮嶺、青泥嶺、白水峽至嘉陵江一線是一條秦隴入蜀的重要通道。中唐時期,出於軍事上的需要,路徑木皮嶺的木皮道與青泥道一起為當時溝通南北的國道。沿途300里“崖谷峻隘,棧道凌空,守卒延頸,運夫畢力。”(唐代柳宗元《興州江運記》),艱險異常。
唐肅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十二月初,杜甫一家從同谷出發遠赴成都,在栗亭經過短暫的幾日逗留後,向南沿木皮道首先攀越了木皮嶺,道經廟山瓦房村(杜詩里的當房村),又依次渡過了位於今大河鄉境內的白沙渡,再翻越青泥嶺,於夜半時分在虞關鄉老虞關渡處橫渡嘉陵江,進入八渡溝,沿略陽金池院離開了隴右地界。在此一段艱險旅途中杜甫寫下了《木皮嶺》、《白沙渡》、《水會渡》三首紀行詩。其中在《木皮嶺》一詩里描寫跋涉木皮嶺的艱難是“汗流被我體,祁寒為之暄。高有廢閣道,摧折如短轅”;描寫木皮嶺的高峻是“遠岫爭輔佐,千岩自崩奔”;而詩人過木皮嶺之後的感嘆“始至五嶽外,別有他山尊”成為一句寓情於理的至理名言。木皮嶺因為杜詩而名揚天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