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陽樓(地理位置)

朝陽樓(地理位置)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朝陽樓原名迎暉門,亦稱東門樓,位於雲南省紅河州建水縣縣城東南部臨安路東端,建於明朝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為當時建水城的東城門樓。朝陽樓與北京天安門的建築風格類似,有“小天安門”之稱。

樓有三層,由48根合抱粗的大木柱和許多粗大的楹梁接合形成堅固的構架,再以磚石砌成城牆及城門。樓高24.5米,進深12.31米,面闊26.8米,面積414平方米,五開間,三進間,迥廊周通,三重檐歇山式屋頂。在頂層檐下,東面懸有清代書家“雄鎮東南”幾個大字。西面懸摹唐朝書法家草聖張旭“飛霞流雲”狂草榜書。2006年被中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朝陽樓
  • 所在:雲南省建水縣
  • 分類:古建築
  • 時代:明
建築結構,建築景觀,歷史沿革,

建築結構

朝陽樓城門占地2312平方米,城牆從南至北長77米,從東至西寬26米。城門依地勢築於高岸,樓閣又起於兩丈多高用磚石鑲砌的門洞之上,樓層高24.5米,進深12.31米,面闊26.8米,五開間,三進間,迥廊周通,為三重檐歇山頂。檐角飛翹、畫棟雕梁、巍峨挺拔、氣勢雄偉。
朝陽樓用48根巨大木柱支撐,分成六列陣勢,每列各有8根,中間兩列最粗大,直通三樓;其外兩列木樁稍細,只通二樓;最外面兩列柱圍更小,僅支撐一樓屋檐。這種結構法具有強大的抗震性能,故前人有《登東城樓》詩稱讚道:“形勝據荒陬,翻身近鬥牛。東南幾屬國,今古一高樓。

建築景觀

朝陽樓正面的頂層檐下,東面懸掛清代書法家石屏人塗日卓書寫的“雄鎮東南”巨匾,“雄鎮東南”為清代雲南著名的四大榜書之一,也是唯一倖存下來者,每字大近兩米。西面懸摹唐朝草聖張旭“飛霞流雲”狂草榜書。
樓上懸一明代大鐘,高2米多,重3.4千斤,擊之可聲聞數里。檐角掛有銅鈴,每當秋風送爽,鈴聲在清風中清脆悅耳。春夏之間,萬千築巢於檐下的紫燕繞樓飛鳴,呢喃之聲不絕於耳,景致蔚為壯觀。
城樓上木雕屏門雕鏤、人物、透雕等三層。雍正《建水州志》載:“東城樓(朝陽樓)高百尺,乾霄插天,下瞰城市,煙火萬家,風光無際,旭日初升,暉光遠映,遙望城樓,如黃鶴,如岳陽,實為南中之大觀。”有“雄踞南疆八百里,堪稱滇府第一樓”的美譽。

歷史沿革

唐元和年間,南詔政權在此處修築土城,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設臨安衛,在原來土城的基礎上擴建成磚城,並在四座城門上各建樓三層,東門叫迎暉門(即朝陽樓),南稱阜安門,西為清遠門,北名永貞門。清順治丁亥年 (1647年),南西北三城均毀於戰火,唯東門朝陽樓完好無損。
600年高齡的朝陽樓,歷經了無數兵災戰亂,飽受了50多次大小地震的顛簸,有幾次全城房舍遭到嚴重損毀,尤其是清光緒十三年(1883年)十一月初二日之大地震。《建水縣志》載:“每震時地如雷鳴,人民簸蕩如載覆,見東門城樓傾側復起數次”。然東門樓卻安然無恙地挺過來了。明朝洪武二十五年鑄造的那高2米多,具有很高工藝水平的大銅鐘,也完好地懸掛在古樓大樑上。
1954年朝陽樓就被列為全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為人民民眾遊覽和文化活動中心。朝陽樓內藏有珍貴歷史書畫一萬多冊,其中有清朝收藏的八幅名畫之一的《十八羅漢圖》。
2006年05月25日,朝陽樓作為明代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