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中措·清明時節雨聲嘩

《朝中措·清明時節雨聲嘩》是南宋詞人張炎所作的詞。這首詞作於宋亡以後,抒發飄泊淪落之悲情。此詞寫情愁,選景獨出心裁,寫情愁言愁之精妙,表達之條理。這使在詞中平素並不顯眼的詞語,在詞人筆下卻顯得幽默,有韻味。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朝中措·清明時節雨聲嘩》
  • 創作年代:宋末元初
  • 作品出處:《宋詞選釋》
  • 文學體裁:詞
  • 作者:張炎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賞析,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朝中措
清明時節雨聲嘩,潮擁渡頭沙。翻被梨花冷看,人生苦戀天涯
燕簾鶯戶,雲窗霧閣,酒醒啼鴉。折得一枝楊柳,歸來插向誰家?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①渡(dù)頭:渡口。
② 翻:卻,表示轉折。
③天涯:遠離家鄉的異地。
④燕簾鶯戶,雲窗霧閣:借指歌樓舞榭。
⑤楊柳:古時清明節有家家戶戶門上插柳以祛邪的風俗。

白話譯文

清明時節,雨聲響成一片。江水漲了,潮頭淹沒了渡口的沙灘。路旁,雪白的梨花冷淡地看著我走過,仿佛責怪我這個時候還在異鄉遊蕩。
在那燕舞鶯啼的珠簾繡戶,雲裳霧鬢的朱閣瑣窗。我喝醉了。醒來時,已是鴉噪夕陽的傍晚。臨走時順手摺了一枝楊柳,回來後才醒悟:插到哪裡才是呢——我在這裡又沒有家啊!

創作背景

宋恭帝德佑二年(公元1276年),臨安被攻陷,張炎祖父被元兵所殺,張家亦遭籍沒,從此家道中落,貧難自給,當時張炎29歲。三年後,南宋覆滅,之後張炎隱居浙東西之間。江山易主,國破家亡,而自己又不甘屈節求榮,詞人只能借詞抒家國之恨。

作品賞析

文學賞析

詞的首句模聲,次句寫形,雨聲水勢,氣氛極濃。同時它還意味著詞人此刻不是坐在家中,而是身在郊野,不然怎能見到潮湧沙灘呢。
第二句,雨灑梨花,本也是極美妙而又難得的一景,可是張炎並沒有照實寫來,而是反過來寫梨花看人,而且是“冷看”。並且從她那冷淡的眼神中,詞人還感受到一種責怪之意——人生於世能像你這樣不思故土,而對他鄉的山水花木如此痴情苦戀嗎!這“遭遇”,這“責怪”,與詞人冒雨出遊之意,真是適得其反。而又有口難辯,上片至此也就戛然而止,可是無限辛酸,無限悲恨,盡在不言之中。這種賦予客觀景物以情知而後翻寫過來,更能收到曲筆深情、宛轉有致的效果,因而在詞中也就成了一種常用的手法。冒雨出遊,觀潮、賞花,本想藉以忘憂,誰知”翻被梨花冷看”,沒奈何,只有換個去處。
第三句,“燕簾鶯戶,雲窗霧閣”,是指歌妓舞女們所在之處。這意思是只有到那鶯啼燕舞的珠簾繡戶,雲裳霧鬢的瑣窗朱閣,在歡歌曼舞中一醉消愁。然而,醉鄉雖好,難以久留,所謂“多少人間事,天涯醉又醒”。
下一句便寫酒醉醒來,只聽得歸鴉啼鳴。這聲聲鴉啼,更渲染出那酒醒客散的悽然之境,悽然之情。啊,自己也該歸去,在歸去的途中,他見到家家戶戶門上插著柳枝(古時有清明門上插新柳以祛災的風俗),他也隨手摺了一枝楊柳,可是當他走到客舍門前,這才恍然醒悟——此處哪有自己的家門!這手中的柳枝能“插向誰家”?用一枝無處可插的楊柳,暗暗逗出。詞人用筆舉重若輕,不見著力,是那么自然融洽,又是那么言淺意深、幽怨傷懷,其用意之妙,筆墨之巧,也正體現了他的“末句最當留意,有有餘不盡之意始佳”的理論。
該詞在表現上採取遣愁——增愁,也就是幾番消愁愁更愁的矛盾,步步逼近主題,詞的思路,情感的層次是很有條理的。詞人往往用後面的個別詞語,去暗示、交代前面省略的內容,只有把握全詞,方可融會貫通。比如說,我們只有讀到“酒醒”二字,才可了解“燕簾鶯戶,雲窗霧閣”二句的全部含意;只有讀到“歸來”二字,方知上文云云,皆是出門之後的活動;只有讀到“插向誰家”,方知這“歸來”之處,亦非其家,方知全詞所寫乃客中遣愁。這些很不顯眼的詞語,一經詞人的安排、組合,不僅成了前後照應、網路全篇的暗紐,而且還由此形成了一種以後示前、愈進愈明的結構。從而使那些尋常的題材,平易的語言,增添了婉轉幽深的情韻。

名家點評

近代學者、詩人俞陛雲在《宋詞選釋》評價:司馬周南留滯,貽笑梨花,幼安遼海無家,空攀楊柳,是善於怨徘者。

作者簡介

張炎(1248-1319),南宋詞人。字叔夏,號玉田,又號樂笑翁。祖籍鳳翔成紀(今甘肅天水),寓居臨安(今浙江杭州)。他是貴族後裔(循王張俊六世孫),也是南宋著名的格律派詞人,父張樞,精音律,與周密為結社詞友。張炎前半生在貴族家庭中度過。宋亡以後,家道中落,貧難自給,曾北游燕趙謀官,失意南歸,落拓而終。曾從事詞學研究,著有《詞源》,有《山中白雲詞》,存詞約三百首。文學史上把他和另一著名詞人姜夔並稱為“姜張”。還與宋末著名詞人蔣捷、王沂孫、周密並稱“宋末四大家”。
張炎張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