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黃鶴山

《望黃鶴山》是唐代大詩人李白的作品。此詩開頭以誇張的手法描寫黃鶴山的雄偉氣勢與壯美景色;接著緊扣有關黃鶴山的傳說,描繪仙人飛升後的荒涼景象,最後寫由黃鶴山的奇偉和有關仙人的傳說所引起的嚮往之情。詩人聯繫自己一生的遭遇,決心把全部情感託付給黃鶴山,以結束客居他鄉的流浪生活。在寫法上詩中雜入許多虛無的幻想,濃化了全詩的氣氛。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望黃鶴山
  • 作品別名:望黃鶴樓
  • 創作年代盛唐
  • 作品出處:《李太白集
  • 文學體裁五言古詩
  • 作者:李白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望黃鶴山
東望黃鶴山,雄雄半空出
四面生白雲,中峰倚紅日
岩巒行穹跨,峰嶂亦冥密
頗聞列仙人,於此學飛術
一朝向蓬海,千載空石室。
金灶生煙埃,玉潭秘清謐
地古遺草木,庭寒老芝術
蹇予羨攀躋,因欲保閒逸
觀奇遍諸岳,茲嶺不可匹
結心寄青松,永悟客情畢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黃鶴山:即今湖北武漢市的蛇山。
⑵雄雄:氣勢雄偉,威勢盛大。《楚辭·大招》:“雄雄赫赫,天德明只。”
⑶中峰:半山;山腰。北周王褒《雲居寺高嶺》詩:“中峰雲已合,絕頂日猶晴。”
⑷穹(qióng)跨:跨於空中。
⑸峰嶂:高峻的山峰。冥密:深幽茂密。
⑹飛術:仙術,求仙升天之術。
⑺蓬海:即蓬萊仙山,因位於海中故稱蓬海。
⑻金灶:即丹灶,道家煉取丹藥之灶。煙埃:塵埃;灰燼。
⑼清謐(mì):清靜、安寧。三國魏曹植《母儀頌》:“清謐後宮,九嬪有序。”
⑽芝術:藥草名。
⑾蹇(jiǎn):句首語助詞。躋(jī):登。
⑿閒逸:閒靜安逸。
⒀諸岳:各座名岳大山。
⒁茲:這些。匹:匹敵。
⒂悟:覺悟,醒悟。客情:指客居他鄉的思想情感。

白話譯文

向東眺望黃鶴山,只見黃鶴山威勢雄偉橫出於半空之中。
山的四面環繞著白雲,中間的山峰托著天上的太陽。
山巒峭立高跨於空中,高峻的山峰深幽邃密。
多次聽說過許多仙人,在這裡學習飛身升天之術。
一朝成仙飛去蓬萊仙境,留下的石室千年以來空空蕩蕩。
丹灶早已生出塵埃,清澈的水潭也寂靜無聲失去先前的生氣。
地宅荒古長滿了雜草,庭中苦寒,芝術之類的藥草皆已老去。
我非常想登臨此山,藉以保有我的閒逸之致。
觀覽奇異遍及各個名山,所見卻都不能與這座山匹敵。
我寄心於山上青松,由此覺悟而不再會有客旅情懷了。

創作背景

此詩作於唐肅宗上元元年(760)春,其時李白自零陵歸至巴陵(今湖南嶽陽)、江夏(今湖北武昌)。黃鶴山,即黃鶴磯,又名黃鵠山,在鄂州江夏縣東九里,即今武漢市長江大橋南首蛇山。傳說昔有仙人控黃鶴於此,故得名黃鶴山。李白在滯留江夏期間曾多次登過黃鶴樓,對黃鶴山和黃鶴樓懷有很深的情感。這首詩就是他在眺望黃鶴山時即景生情而寫下的抒情篇章。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黃鶴山這座山並不很高大。李白一生曾漫遊過無數名山大川,許多山都勝過黃鶴山。但是,在李白的心目中,黃鶴山有它自己的特色。所以,詩人在詩的第一段(從開篇至“峰嶂亦冥密”)里,就以誇張的手法渲染黃鶴山的雄偉氣勢。開頭先寫山的高大:“東望黃鶴山,雄雄半空出。”“雄雄”二字,極力形容黃鶴山的威勢,只見整座山峰,凌空而上,直插雲天。接二句又從側面加以烘托:“四面生白雲,中峰倚紅日。”遠看去,朵朵白雲似乎從山的四周升騰而起,一輪紅日仿佛就跟山中的高峰相互依偎著。波浪般起伏、參差不齊的山巒,一排排凌空橫跨,寬闊無邊;高高聳起的、屏障一般的山峰,稠密而又顯得幽深昏暗。這一段共六句,全由首句“東望”二字引出,其中有上望、縱望、側望、環望。整個黃鶴山幾乎全被詩人望遍了。可以看出,這首詩具有鮮明的浪漫主義特色。
詩人之所以要把黃鶴山寫得如此氣象非凡,原因就在於傳說這座山曾有仙人居住過:“頗聞列仙人,於此學飛術。”正如劉禹錫在《陋室銘》中所說:“山不在高,有仙則名。”黃鶴山之所以使詩人心嚮往之,原因也正在這裡。在這裡煉丹的人,一朝得道,便能飛升仙去:“一朝向蓬海,千載空石室。”人去樓空,仙去室寂。如今山上只剩下仙人當年煉丹的石室了。“金灶生煙埃,玉潭秘清謐”,煉丹的“金灶”已滿是煙塵和埃垢;注滿玉液之潭,如今已一無所有;整個黃鶴山似乎都被一種清幽寂靜的氣氛所籠罩,一切是那樣的神秘。“地古遺草木,庭寒老芝術”,一片荒涼冷寂的畫面展現於讀者面前:古老的荒地,草木叢生;庭園裡,靈芝之類的藥草,已經蒼老枯萎。從“頗聞列仙人”至“庭寒老芝術”是第二段,共八句。詩人扣緊有關黃鶴山的傳說,描繪仙人飛升後的荒涼景象。寫法仍從“望”字入筆,但卻已經雜入許多虛無的幻想,濃化了全詩的氣氛。
從“蹇餘羨攀躋”至篇終是第三段。這一段寫由黃鶴山的奇偉和有關仙人的傳說所引起的嚮往之情。“蹇餘羨攀躋,因欲保閒逸”兩句,毫無隱諱地抒寫自己的仰慕與欣羨,詩人很願攀援而上。詩人之所以產生這種感情,原因在於“保閒逸”亦即保持平靜的心理狀態,過著閒逸的生活。“觀奇遍諸岳,茲嶺不可匹”兩句,與一、二兩段相呼應,說明儘管詩人走遍了五嶽名山,但黃鶴山卻是無與倫比、無可匹敵的。經過實際的比較,詩人終於決定把黃鶴山作為自己感情寄託之所在,從此永遠結束作客他鄉,寄人籬下的生活:“結心寄青松,永悟客情畢。”這裡的“青松”代指黃鶴山,同時也象徵著詩人堅韌不拔、冬夏常青的性格;這裡的“客情”包括了詩人奔波流浪、懷才不遇的一生。
表面看,這是一首把隱逸和遊仙思想融合在一起的詩篇,詩的格調消沉,似乎沒有什麼值得一提的積極意義。其實,這是一種誤解。在現存李白詩中,屬於隱逸遊仙的詩歌為數不少。詩人的一生也始終沒有同隱逸遊仙絕緣。不過,這種思想時隱時顯,時起時伏,在矛盾之中表現出一種反覆無常的狀態。因此,對李白隱逸遊仙的詩歌必須具體分析。
這首詩是李白流放夜郎途中遇赦放還滯留江夏時所寫。此時,他已是年屆花甲的老人了。因為他始終懷有積極從政的思想,痛恨安史之亂給國家民族帶來的危害,所以,當永王李璘軍次潯陽,“辟書三至”之時,便投身永王水軍,以為從此可以實現“濟蒼生,安黎元”的宏願。他萬萬沒有料到,由於統治階級內部爭奪帝位的鬥爭竟使他成為犧牲品。維護國家統一的愛國行動竟然獲罪,並以入獄、流放而告終。對李白來說,這是他一生中遭受的最嚴重的打擊。詩人流放遇赦歸來之後,仍然過著客居他鄉,四處流浪的生活,政治上再也不會有何進展,他的心情是十分苦悶的。因此,當他面對黃鶴山,想起關於仙人在此憩息的傳說,原來那潛伏在心底的隱逸和遊仙思想便油然而生。對此,一方面要看到詩人“閒逸”思想的消極面,同時也要看到這種“閒逸”思想產生的客觀原因,看到當時昏暗政治在詩人心靈上所造成的創傷。詩人的“閒逸”思想,是次要的,暫時的,貫穿李白晚年的主導思想始終是積極進取的。所以,當詩人六十一歲(臨終的前一年),得知太尉李光弼率軍出鎮臨淮(即泗州),追剿史朝義時,他便積極準備從軍,只是因病半途折回,願望未得實現。

名家點評

南宋詩論家嚴羽云:前兩句,疊一“雄”字,倍覺軒翥。接而十四句,“因欲保閒逸”,能“保閒逸”便是真仙,“學飛術”更多事。最後四句,是了語,此外卻政悠然未了。

作者簡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是屈原之後最具個性特色、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美譽,與杜甫並稱“李杜”。其詩以抒情為主,表現出蔑視權貴的傲岸精神,對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於描繪自然景色,表達對祖國山河的熱愛。詩風雄奇豪放,想像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善於從民間文藝和神話傳說中吸取營養和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瑋絢爛的色彩,達到盛唐詩歌藝術的巔峰。存世詩文千餘篇,有《李太白集》三十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