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都之戰

在中國戰爭史上宋,遼兩個龐大帝國在幾十年殘酷戰爭中發生過多次主力重兵集團之間的強烈野戰對抗。鹹平六年也就是公元1003年發生的望都之戰是宋遼澶淵戰役簽訂和約前的最後一次主力兵團野戰對抗,這場戰爭對宋遼政治,戰爭的取向,有著重要的歷史意義。

基本介紹

  • 名稱:望都之戰。
  • 時間:公元1003年。
  • 參戰方:宋,遼。
  • 結果:遼軍勝利。
背景,過程,歷史評價,

背景

徐河之戰耶律休哥被重創後河北的戰況較為平靜。但宋太宗死後,遼國針對宋朝政局變化,再次發動了迅猛的攻勢,宋遼戰事再度升級,雙方互有勝負,鹹平三年遼軍大敗宋軍俘獲高陽關都部署康保裔獲得了一場大勝,但隨即又在莫州中了范廷召埋伏死傷萬人,鹹平四年遼軍入侵威虜軍,因為連日大雨,遼軍用皮製作的弓弦濕滑不堪使用,又中了宋軍埋伏,被斬首2萬級十五名高級官員陣亡或被俘。對此遼軍當然不甘心失敗,在休整了一年後鹹平六年遼軍再度發難,越過邊境,殺向宋朝軍事要塞望都。

過程

遼軍指揮官是南京統軍使蕭達凜和南府宰相耶律奴瓜。宋方指揮人員主帥是鎮定高陽關三路都部署兼定州都部署王超,副手有定州副都部署王繼忠,鎮州都部署桑贊,副部署李福。
蕭撻凜首先進圍冀州的望都縣,王超決定率六萬大軍離開威虜軍,救援望都,派出一千五百人的先頭部隊與遼軍接戰,自率大軍列陣前往,又傳令鎮州、高陽關行營前來會戰。但這時出現了一個比較意外的情況,高陽關行營都部署周瑩宣稱雖然隸屬於三路都部署王超,但必須要得到樞密院詔令才能出戰,結果這一路兵最後都沒有參戰。宋軍本來兵力就比遼軍少,這樣又缺了一條膀臂,但既然已經啟動就不可能停下,王超的主力兵團還是很快推進至望都。宋遼兩軍前鋒在望都城南數里處相撞,遼軍衝擊宋軍大陣不利,損失慘重,被斬首兩千餘級。蕭撻凜率領主力及時趕到,收住隊型。
第二天蕭撻凜重率遼軍來戰宋軍大陣,仍然沒有取得很好的效果。王超並不知道望都已經被攻破,形成了對峙。蕭撻凜仔細觀察了宋軍陣型後發現王繼忠所在的東側稍有偏離主陣,立即率軍猛攻,王繼忠明顯吃力。這時蕭撻凜又祭出了遼軍常用的戰法:斷糧。恰逢宋軍糧隊前來,蕭撻凜立即派出騎兵抄劫。大陣東側的王繼忠見糧隊被劫,連忙率輕騎前往察看。然而他身穿官服,非常顯眼,蕭撻凜敏銳的捕捉到這個戰機,派耶律奴瓜率大兵前往堵截,迅速將王繼忠包圍,充分發揮遼軍騎兵的機動能力,將王繼忠這部分兵和宋軍大陣分割開來。王繼忠連忙指揮突圍,由於他與大陣之間的空當已經完全被遼騎控制,他只能選擇往相反的方向突圍,企圖撤回威虜軍。
遼軍一面與宋軍大陣相峙,一面派出大批部隊圍攻王繼忠,宋史記載“圍數十重,士皆重創,殊死戰,且戰且行,旁西山而北”。鎮州副都部署李福、拱聖軍指揮使李升率先逃離,王繼忠倒是奮勇作戰,無奈寡不敵眾,力竭被擒。王超見王繼忠兵敗,輜重糧草又被焚毀,開始指揮大陣後撤,蕭撻凜一路尾隨並趁機劫掠州縣,一直逼至威虜軍。魏能、李繼宣等紛紛出兵接應,蕭撻凜見好就收,退回遼境。
望都之戰,蕭撻凜南下主戰,立馬取得一場大勝,極大的振奮了遼軍低迷的士氣。尤其是生擒王繼忠,這是繼楊業、康保裔之後生擒或擊斃的又一名宋軍高級將領。王繼忠剛被俘時宋方以為他戰死了,追贈為大同軍節度使,優待家屬。而遼方對他的待遇非常高,賜名耶律顯忠,後改名宗信,封楚國王,時常接待宋使,還作為使者出使宋方,據說每見宋人必大哭。楊家將故事中有一位楊四郎楊延輝也一度被誤認為陣亡,其實投降遼國,做了駙馬,有一出名劇《四郎探母》講的便是此事,顯然是以王繼忠為原型塑造的角色。而經過此戰,契丹士氣重振,為那場宋遼兩大帝國幾十年血腥戰爭的了斷——澶淵之役做好了最後的準備。
此刻的遼軍也是強弩之末,遂北返,同時抄掠各州郡。其間又一場激戰爆發了。當時遼軍派出一支強悍的騎兵隊伍東行攻擊威虜軍,宋軍威虜軍守將魏能迎戰,而宋軍李繼宣部原駐紮在徐河防線,聽說威虜軍受攻,也來增援,但第一勇將李繼宣聽聞望都戰敗竟然也出現了少有的怯戰,全軍行動遲緩。魏能沒有等到援兵,但這位被譽為“銅梁門”(楊延昭被譽為“鐵遂城”)的勇士毫無懼色,派遣魏正和劉知訓小路包抄,然後自己迎頭痛擊,遼軍大敗死傷慘重,宋軍獲器甲一十八萬之多(估計是檢望都之戰之後留下的兵器)。契丹人炒掠不到多少好處,便全軍撤退,望都之戰以遼軍勝利宣告結束!王超戰後上表給真宗對高陽關周瑩表達了不滿,但真宗卻是不了了之。不過王繼忠是真宗密友,真宗對此非常惱火,派了性格剛烈,鐵面無私的劉承圭和相對溫和的李允則全面調查此戰,鎮州副部署李福,指揮使王升,這兩位仕途上的希望之星被流放!望都之敗。對宋廷震動極大,老將李繼隆一再請纓要求重新出山,宋軍對河北防務重新作了部署,增加了兵力。對陣亡將士厚加撫恤!終於穩定了局面。

歷史評價

史家對望都之戰大多詬病王超,曰其“臨陣寡謀,拙於戰鬥”應該說這個評價還是中肯的,但望都之戰把責任何原因簡單的歸結王超卻是不嚴肅的!應該說王繼忠被俘並不完全是王超不加援手之故,筆者以為不少人誤解了戰鬥過程,認為是王繼忠向前作戰,王超逃跑,導致王繼忠被俘!但事實並非如此,王繼忠應該和王超同列一個大陣,並沒有分開,不過是王繼忠位列大陣東面,作為高級指揮官王繼忠不可能向前遠離大陣。宋軍大陣也沒被擊潰,王超何必扔下王繼忠逃跑!事實是王繼忠因為宋軍糧道被切斷,所以帶著少量輕騎兵前去救援和偵查,但匆忙之間突然遇上了遼軍的重兵集團,遼史這樣記載的:“宋遣繼忠屯定之望都,以輕騎覘我軍,遇南府宰相耶律奴瓜等,獲之。 ”覘,窺也,也就是說在遼軍眼裡王繼忠是在進行偵察活動,並非要戰鬥,帶的也是輕騎兵。而王繼忠被包圍後選擇了遠離大陣方向的突圍,這對於筋疲力盡的宋軍是很難再派出大量軍隊救援的!筆者認為不加援手可能只是指遼軍攻打王繼忠東陣的時候,這其中的原因和陣型的王超個性有關。但即使這樣沒有任何資料說明了東陣被攻破。王超在王繼忠被俘獲上應該沒有很多的責任!
望都之戰雙方損失度極為慘重,遼方被斬首至少2千餘級,而這個數字是在沒有戰場清掃權情況下獲得的,一般來說殺敵數要高於斬首數字,比如狄青平定農智高的決戰宋史記載的斬首5千級中3千級是對方檢查敵方營寨後獲得的,實際戰鬥中獲得的可能千級也不到。猶如三都谷之戰宋軍斬首數千級,戰後清掃戰場獲得死屍萬人,廉良口大捷戰鬥中不過獲得五百級,戰後清掃統計才達兩千級。因此推斷望都城南之戰契丹人至少損失應該在五千到六千,而攻占望都和威虜軍之戰傷亡也不會小,如果加上被俘獲,遼軍整個望都戰役損失應在萬人左右。當然宋朝損失更多,宋史記載的馮拯的評論描述道:“將臣陷歿幾盡,超等僅以身免”。遼史耶律瓜奴傳記載:“俘殺甚僸”王超在給朝廷的奏摺中也承認:“人馬渴乏,將士被重創”,可見損失應該大於遼軍,但考慮到宋大陣未被擊破,戰況也沒出現一邊倒的態勢,宋方不過是糧道焚絕而退兵,敗後遼軍亦不大膽乘勝掩殺,宋方損失應該不會多出很多,筆者估計大約在萬人以上,如果加上望都城留守部隊全軍覆沒,以及威虜軍陣亡人員宋方總損失應該在一萬五千左右,要大於遼方!因此就戰況雖然遼方是獲勝的,但實質宋遼是兩敗俱傷。
宋方失敗主要原因筆者認為主要是兵力不足,克勞塞韋茨認為:“數量上的優勢是決定一次戰鬥結果的最重要因素”,“必須在決定的地點把儘可能多的軍隊投入戰鬥”宋朝指揮混亂,王超作為三路都部署有權調動高陽關行營的部隊,真宗也早已允許“便宜行事”,但事實周瑩卻拒絕了,戰後對於周瑩違抗命令的舉動真宗不過是採取了不了了之!而戰前低估了遼軍的軍事行動烈度,把一萬五千名騎兵調往河東,嚴重削弱了河北的軍事力量!這樣原本可以組建一個十多萬人的方陣只剩下了不到六萬,也正是兵力的缺乏使得王超很難在調動大批人馬保護輜重,糧道,甚至營救王繼忠!第二王超高估了宋軍的戰鬥力,雍熙北伐損失了北宋大量兵力,雖然經過十多年的恢復,戰鬥力還不如以前,並且組建了騎兵軍團,(真宗時期宋朝馬是最多的,到了停戰後數年,宋官方馬總量達到了20萬,這還不包括私馬)但在威虜軍大捷後和保州衝突戰的失利後強大的宋朝前陣騎兵部隊正在休整,基本沒有參加這次主力會戰,加劇了宋軍騎兵的劣勢,宋軍望都戰役完全由步兵打前鋒就是明證。加之氣候不像威虜軍一戰對宋軍有利,宋朝失敗也就在意料之中了,第三望都地勢平坦,利於遼軍騎兵包抄,王超原本背靠唐河可免去騎兵包抄之苦,可以逼迫遼軍騎兵正面攻擊方陣,而騎兵正面攻擊方陣是對騎兵極為不利的。而王超盲目北上迎戰又沒及時趕在望都陷落前到達,結果後路被包抄!終致使失敗。
望都之戰可稱得鹹平年間最大的一次野戰,雙方均動員了主力兵團且打得極為頑強,遼方的蕭達凜表現出了高出王超一籌的指揮藝術,而王超指揮顯得較為遜色,但也並非很多人描述的愚蠢膽小,基本上還是中規中矩,及時的撤退,撤退時的陣型不亂,第一天的戰鬥指揮也表現出了相當的指揮能力。而宋軍表現頑強亦給遼軍留下了深刻印象,此後澶淵戰役遼軍就避開了唐河大陣,多少也於此有關!望都之戰雙方均沒討到多少便宜,遼軍不過是多拿住了個王繼忠。此戰表明雙方實際勢均力敵,雙方誰都無法贏得最後勝利,他們唯一的選擇只能是贏得和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