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江南·天上月

望江南·天上月

《望江南·天上月》是一首敦煌曲子詞,是唐五代時期作品。本詞在清代光緒年間,被發現於甘肅敦煌縣的石室里,記載於唐人手寫的卷子。此詞寫一位深夜無眠的思婦,她失神地望著窗外朦朧的月亮,耳邊傳來漸緊的風聲,入骨的相思,久別的深恨,一起湧上心頭。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望江南·天上月》
  • 創作年代:唐五代時期
  • 作品出處:敦煌曲子詞
  • 文學體裁:詞
  • 作者:無名氏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語注釋,作品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

作品原文

望江南
天上月,遙望似一團銀
夜久更闌風漸緊。
與奴吹散月邊雲。
照見負心人

注釋譯文

詞語注釋

①團銀:一團銀子,這裡採用諧音的修辭手法。團,即“圓”,象徵團圓。“銀”,與“人”諧音。
②更闌(lán):更殘,即夜深。更:古代夜間用來計時的單位名稱,一夜分為五更,一更約兩小時。闌:盡,完。
③奴:古代女子自稱,此處自稱“奴”,帶有謙卑的感覺,表示詞中的女主人公社會地位比較低下。
④負心人:不負責任、拋棄戀人的人,多指男子,這裡指女子的意中人。負:原誤作“附”,王國維校改。

作品譯文

青天皎皎月一輪,遠望猶如一團銀。
夜深更滿盡,風兒陣陣緊,
風兒啊,替我吹散月邊雲。
讓明月。照見我那負心人!

創作背景

晚唐時期,唐王朝的政治危機不斷加深,最終使他走上了陌路。宦官專權,藩鎮割據,朝臣黨爭食晚唐時期最突出的三大政治問題。政治形勢更加惡化,人民生活更加貧困。作者針對晚唐時期封建制度照成無數悲劇的現象作成此詞。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這首敦煌曲子詞,是一首失戀者之怨歌,或是一首民間怨婦詞。但僅僅指出其中的怨意,是很不夠的;還須體味詞中蘊含的那一份痴情,須看到女主人公對“負心人”尚未心死,才能夠味。
前兩句寫景而兼比興。“天上月”一一是思婦隔窗所見。身處室內I也能見月,表明月已升高,時屆更深。更深而望月,反轉來襯托思婦之無寐。夜深不寐,進一步暗示人被相思所苦。這三個字寫月亮,卻溶入了時間(深夜)、人物(思婦)以及人物的精神狀態(相思)三個連鎖意念。“遙望似一團銀”一一正常的情祝下,月亮雖不比太陽的亮度強烈,卻也晶瑩刺眼。而思婦所見的月亮,卻像質態渾貢、色調灰白的銀團。這是朗月通過窗紙透映出來的形象,表現人在室內隔窗視月所得的視覺映象。按照抒情詩抒發人物主觀感受的需要,高掛在天的月,通過人物感官的過濾,所以有如此的描寫。這一句承接“天上月”而來,是從隔窗所見的角度對月亮的進一步描寫,但它並不單純是對隔窗之月的描寫。用“望”字,表明人物在觀察,這就巧妙地帶出瞭望月的人物。“望”前加一“遙”字作空間狀語,一則前面承接“月”之遠掛高天,一則後面照應“負心人”之遠離自己。
從開頭兩句到下面兩句,詞意有個跳躍,形成一處空白,這就是夜闌天變,月被雲遮,晦暗不明,所以下文有呼風驅散“月邊雲”之語。詞中女子似未感覺到風起正是天變雲生的徵兆,反而寄望於風,求它“與奴吹散月邊雲”,痴態可掬。其所以這樣,是因為她急於讓明月“照見負心人”。然而“照見”又如何,卻不更說,意極含混,卻能啟發讀者尋思。“聽話聽反話,心愛叫冤家。”即便罵對方為“負心人”,也未必是決絕語,反而見出自己的未能忘情。
此詞之妙,全在將俗語所謂“痴心女子負心漢”作了藝術的表現,且寫得很有特色。此詞表現手法之妙,在於將戀愛故事由女主人公口吻道出,情景渾然一體。而口語化的語言,又為詞作增添了活潑生動的情致。

名家點評

當代學者張錫厚:《唐宋詞鑑賞辭典》:這首詞的藝術特色,不僅表現在構思的新巧,想像的豐富,而且還在於作者緊緊抓住棄婦愛極生怨與怨而生恨的感情變化,並通過這些感情變化的生動描寫,強烈譴責負,心人的不義行為,進一步抒發埋藏在棄婦心中的鬱憤,給人留下火辣辣的印象。
當代學者張璋:《全唐五代詞箋評》:宋羅燁醉翁談錄》載有意娘《相思歌》云:‘我有一片心,無人向我說。川頁風吹散雲,頂對天邊月。’與此詞極相似,足見敦煌此詞至宋猶傳,故襲用之。
當代學者陳謙豫:《歷代名篇選讀》:全詞感情真切,語言明白如話,反映出民間作品的鮮明特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