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春橋

望春橋

始建於北宋時期 (公元1098年),經多次修繕。全長28米,橋堍寬5米,橋頂寬4米,南北各有32級石階,橋身和橋拱選用規整的梅園石。橋柱和橋欄雕荷葉和仰蓮,橋堍有精緻的祥雲抱鼓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望春橋
  • 始建於:北宋時期
  • 全長:28米
  • 橋堍寬:5米
簡介,評價,歷史沿革,歷史文化,

簡介

始建於北宋時期 (公元1098年),經多次修繕。全長28米,橋堍寬5米,橋頂寬4米,南北各有32級石階,橋身和橋拱選用規整的梅園石。橋柱和橋欄雕荷葉和仰蓮,橋堍有精緻的祥雲抱鼓石。
名詞解釋
拱矢:石拱兩腳連線至拱頂的高度。
地址:海曙區望春街道。
“望春橋上望春波,草綠苹香鳧鴨多。最是城西好風景,夕陽處處起田歌。”這首膾炙人口的鄉土風光詩,就是清代初期的鄞縣經學家、史學家萬斯同 (1638年~1702年),在 《鄮西竹枝詞》中描寫望春橋的。

評價

根居古橋虬枝壯
大家一下子就被它那臨波拔起的高大氣魄所震懾。難怪在當地,望春橋一直以來都被冠為最高大最氣派的石拱橋, “望春”地名也是因橋而家喻戶曉。
望春橋最吸引人眼球的還是生長在橋側石縫中的古樹,說起來也有不少年頭了。住在這裡的村民說,最初在人們還不曾留意的時候,從橋的石縫中赫然長出了一棵棵小小的樹苗,村民們以為這石縫裡肯定沒多少泥,所以也就沒理會。沒有想到,濕潤的江南,因雨水充足的滋養,連石橋的縫隙亦能成為大樹的家。百年以來,這些並不起眼的小樹,居然蓬勃地長成大樹,如今已是亭亭如蓋,鬱鬱蔥蔥。直到有一天,這些粗壯盈尺,盤根錯節的樹幹將橋面步階和欄板漲裂出一道道裂痕時,人們這才注意到,原來這些樹已經與石拱橋難捨難分,聯在了一起。怎么辦呢?如果砍了樹,雖然是保護了古橋,卻失去了風景;如若任其生長,說不定什麼時候就會橋毀樹倒……
關於大樹,還有一個傳說:望春橋形如獅子,這樹就是獅子的尾巴,誰若是觸動了它,獅子就要發怒,給當地帶來災殃。有一年,有位鄉紳砍了棵樹,結果當地突遭大火。於是,誰也不敢在太歲頭上動土,所以 “獅子尾巴”才被一代代保護下來,成為城西一大奇觀。
如今,經過有關部門的努力,橋上的古樹不僅被保留下來,而且更顯蔥鬱。而我們腳下的望春橋隨著內河航運黃金時代的過去,已經失去了昔日的繁華,顯得有些冷清,幸而還有古樹相依相偎,不離不棄,才不至於寂寞。有詩吟誦此橋樹聯體奇觀:
根居古橋虬枝壯,
千年風雨更繁茂。
吐盡新翠成綠蔭,
秋飄黃葉冬望春。
洗盡鉛華獨自立
江南美,美在煙雨里,江南秀,秀在山水間。而這其中的景色,似乎總是離不開小橋、流水。據 《宋寶慶四明志》記載的鄞縣宋代古橋中,望春橋為當時官塘河上第一橋。

歷史沿革

望春橋始建於北宋元符年間 (公元1098年),南宋建炎三年 (公元1129年)因宋金高橋之戰禍及望春橋。紹興初年 (公元1130年)重建。在南宋寶慶年間 (公元1225年~1227年),望春橋曾更名為 “寶慶橋”。此後又屢次修繕,其中橋額上記載的,有乾隆年間初修,光緒年間重修,可見望春橋在浙東古橋中堪稱老資格了。
如今,望春橋下的官塘河幽幽泛著綠光,顯得十分恬靜。官塘河今稱西鄉後塘河,舊稱西塘河,均寬30米,長約13公里。而建橋的地方,明顯看得出是人工將河面收攏許多,窄窄的,不及原有河床的一半。望春橋就這樣斜斜地聳立在河面上。源於四明大雷和林村的中塘河與官塘河,交匯於望春橋下,古時候此處湍流激盪,無異於 “老虎口”。為保證揚帆鼓篷的官船能在官塘河這通往京城的 “國道”上暢行無阻,官塘河上的橋全是清一色的高拱圓洞橋,如望春橋之東有西成橋、萬安橋、大卿橋和望京橋。在望春橋之西有新橋、上升永濟橋。經過高橋以後再數公里水路就到了姚江的古渡口大西壩。過壩之後進入浙東運河,直達杭城,與杭州大運河相接。昔日往來寧波的官員學子、軍旅僧道走的大多都是這條水道,望春橋是必經的津梁,可以猜想那種 “西風作意送行舟,帆飽清淮碧玉流”的壯闊氣象。一直到上世紀六十年代初,內河航運依舊繁盛,去西鄉高橋、白鶴、深溪等地,均須乘航船經過望春橋。
由於古代交通主要依賴水路,所以望春橋一帶原本是荒僻的水村,到了明代晚期,才有鐘氏首先在此聚族而居,稱為 “望春鐘”村。到了清代晚期,河道兩岸水鄉已是風光旖旎,望春橋的南北有數百戶人家居住,相當繁華,形成了每旬二、五、九的集市,三月高橋會,八月賽龍舟……只是,在承載了千年風霜之後,望春橋更像一位飽經滄桑的老人。橋身風化嚴重,兩邊橋欄一半以上都已缺損傾倒,部分橋面板移位。望春橋的岌岌可危,牽動著無數顆望春橋人的心,甚至驚動了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聯絡處的官員。2005年3月9日,古橋的重葺工程正式開工,竣工於同年6月28日,至此,才有了我們現在看到的全貌。我們不禁為望春橋慶幸,因為它能繼續靜靜地見證今日西鄉歷史性的巨變。

歷史文化

千古神韻傳千古
望春橋全長28米,拱矢的高度為6米,橋洞的跨水為9米,北堍橋下建有1米寬的拉縴石板路,橋身石拱券上留有一道道深達數厘米的纖痕。輕撫,似乎能依稀聽見漁舟在落霞中唱晚,又仿佛看到了千百年來,代代縴夫走著同一條縴夫路,穿腸道,走河灘,踏碎石,搏激流,根根縴繩摩擦著相同的縴夫石,就這樣日積月累。數不清的纖痕是縴夫們雕刻在望春橋上的 “文字”,記錄著他們的命運和艱辛。
望春橋的設計和建造十分考究而嚴謹,古色古香,清幽淡雅。橋北堍的東側還有一座古涼亭 “望春亭”,已修葺一新,可供旅人遮風避雨,談心賞景。坐在亭里看著望春橋靜靜地斜臥在碧水微瀾的河上,更顯得兩岸煙柳的低矮。水中的橋影和半圓形的石拱恰好吻合,仿若長虹映月,隱隱綽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