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家村(浙江省寧波市海曙區望春街道下轄村)

包家村(浙江省寧波市海曙區望春街道下轄村)

在寧波市海曙區望春街道關愛小區附近道口處,懸掛著醒目的標有包家路和包家方向的路牌,這裡就是原包家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包家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地理位置:寧波市海曙區望春街道
  • 面積:500餘畝
包家村的來歷,名宅古庵的興衰,勤勞致富造大屋,日機轟炸房毀人亡,投身革命永載史冊,家鄉命脈包家河,農村變城市,地圖信息,

包家村的來歷

原包家村位於望春橋西南1.4公里處,因包氏聚居而得名,屬徐家漕行政村。據史載,包氏世居安徽合肥,是北宋名臣包拯的後裔。
包家村
包公第八代孫包元吉自幼刻苦讀書,行文作賦別出心裁,力求表達自己的獨立見解,15歲時,被郡守所器重。考中進士後,先後任國子監錄、秘書丞、崇政殿說書、翰林院待制、朝散大夫等官職。南宋與金以淮河為界,合肥是國防前線,多次遭戰火的洗劫,村莊殘破,巷陌淒涼。人們日夜操戈,保衛國土,盼望南宋朝廷早日重整旗鼓,收復中原。包元吉受包公家訓的教誨,又在艱苦環境中成長,熱血滿腔,愛國心切。前往臨安,尋找真理,施展才能,報效國家。他家居臨安,死後葬於武林御藥園,他有四個兒子:包紹祖、包瑊、包珏、包璋。第四兒子包璋隨父在臨安安家落戶。
公元1231年,合肥受到元兵的騷擾,包瑊的兒子包儼與包紹祖的孫子包宗禮、包宗智叔侄三人,攜帶家中珍藏的包公生前畫像和朝廷頒發給包公的各種誥詞,逃到臨安,投奔包璋的兒子包榮,使得這些珍品得以長期保存。
元兵攻陷臨安後,包公第十代孫、嘉議大夫、陝西中道廉訪使包榮率領全家,隨南宋軍民向寧波沿海逃亡,後在寧波(鄞縣)甬東落戶,其有兒子包仲寬,孫子包世茂和包世忠。包世忠遷至鎮海東管鄉。
包公第十二代孫包世茂天性至孝,他因飽讀經書,德高望重,被官府任命為定海縣(今鎮海區)教諭。他與象山縣教諭王厚孫、張原楷都以善於寫詩聞名於世,人稱“四明(寧波)三先生”。明朝建立後,朱元璋下令詔求天下懷才抱德之士,包世茂名列其中。包世茂沒有應詔,違反旨令,以忤旨罪被流放到西安府,抄抄寫寫。過了三年參加科舉考試,先中舉人,後中進士,任湖廣新城縣丞。因整頓鈔法,無辜株連,被發配至安徽鳳陽縣服刑。後被朱元璋赦免回到寧波,隱居鄮山,著書立說,有《蛟川集》藏於家。
包榮成為寧波一帶包氏始祖,至明嘉靖年間(1522—1566年)繁衍成族,於江東包家道頭(今甬江大橋東堍南側一帶)建包孝肅公家廟,修包氏宗譜。
明萬曆年間(1573—1620年)有分支遷望春中塘河北岸名小包漕,後遷建包家。因子孫繁衍,清順治年間(1644—1661年),於村南另建兩村,分別稱前包、中包,老村為後包,三村也通稱包家。

名宅古庵的興衰

相傳在清朝年代,包家河西岸有一大戶人家,高牆深院,院內船埠,飛檐翼角的樓閣懸掛銅鈴,風吹鈴響,清脆悅耳,引來過往行人駐足遙望。因為牆門朝西,眾人稱朝西牆門(現望春監獄地址)。
年復一年,村民過著安靜的生活。天有不測風雲,一天,一位新任縣官坐轎去下鄉巡視,到了後塘河路上忽然聽到鈴聲,以為前方有馬隊過來,當得知是包家朝西牆門屋檐鈴聲時,便令一行人到朝西牆門察看。大戶人家見縣官老爺臨門,主人和僕人出來迎接,連正在燒飯的燒火阿姆也出來觀望。縣官看了後很快回去了,但災難隨之降臨,廚房失火,頓時火焰沖天,迅速蔓延,雖經村民全力撲救,但為時已晚,百年古宅被付之一炬。
離後包西邊不遠的庵漕頭,有座維善庵(今陽光嘉園北大門北岸),是包家人所建,又稱包家家庵。它坐北朝南,烏瓦黃牆,古樸莊重,東面是田野,西側是黃白虎港河流,周圍築有圍牆,院內種花植樹,環境幽雅。它和黃白虎港村(解放前曾與包家同一行政村)用小橋相連,與周圍村莊有石板路相通,出行方便。
維善庵大殿內有彌勒佛等多尊佛像。平時,善男信女挽老扶幼到庵內敬香拜佛。如遇佛誕日或有人做功德時人氣更旺,念經奏樂器燒冥錢,場面隆重熱鬧。祈求上天佛祖保佑人間年年豐收,步步高升,歲歲平安,表達對先輩的懷念之情。更有不少鄉民熱心公益事業,為庵堂捐資捐物,參加義務勞動,為香客提供周到服務。維善庵是民眾求神拜佛,學習佛經,修行養心,拉家常交朋友,尋求歸宿和樂趣的好場所。
歲月流逝,維善庵歷經滄桑,因戰亂、自然災害原因,人們財力貧乏,年久失修,再加上社會變革,其地域管轄變化,該庵毀於20世紀50年代初。
朝西牆門和維善庵的興衰歷史令包家人難以忘懷。先輩們的建設家園、艱苦創業精神是子孫後代的寶貴精神財富,世代相傳。
朝西牆門的一場大火是前中後三包歷史性悲劇,幾代人艱辛的積累毀於一旦,遺憾和教訓深深地銘刻在每個包家村民心上,族長和長者更是痛定思痛。不知過了多少年,包家村子終於成立了救火隊。購買了人力水龍、長梯、斧頭、鐵叉、水桶、安全帽等一批救火用具。
救火隊的安全帽用竹子編成,圓錐型象清朝士兵帽子,帽頂用漆寫了觸目的“合肥”字樣,水桶灰色寫上白色“春暉”兩字,意思要激勵每個隊員珍惜歷史,牢記先輩教訓,要見義勇為,前赴後繼,為保護百姓生命財產貢獻力量,為民族爭光。隊員多數是包姓村民,也有馬姓等其他村民,經過報名和挑選,個個身強力壯。平時務農,救火器材放在中包祠堂內,一有失火鑼聲,不顧是白天、夜晚,不論是本村還是鄰村鄰鄉,迅速赴火場搶救,由於隊員們的出色表現,這支稱為包家的救火隊在鄉鄰中頗有名氣。

勤勞致富造大屋

後包東北角有一幢大院叫大屋,正面有雙扇大門,吊著兩隻大鐵環,門上有一對神像。旁邊有廂房,進去左右各有兩排六間樓房,兩間走廊,中間朝南三間樓房,正中為孝思堂,後面也有一排三間樓房,前後大小兩個明堂。平時從邊門進出,遇有祭祖、婚喪等大事才開大門,屋東南有一株生長200多年、20多米高的大樟樹。這幢大院當時在包家來說是最有規模了。
這幢大院是怎樣造起來的呢?據後包村民回憶,約在200年前,大屋太公年輕時候,家境非常貧窮。平時務農,農閒時做釘碗和兌紙羅灰小生意,靠微薄收入維持一家人生活。不久,放棄了農業,跑到鎮海駱駝一帶做生意。太公為人誠實、和氣,不論是貧民百姓,還是巨商老闆都能相處,後來被一家建材商行老闆看中,當上了一名夥計—營業員。太公聰明好學,幹事勤快,逐步學會了商行所有行檔,成為了老闆的得力助手,從此,商行生意興隆,太公成了搖錢樹,老闆非常高興。
一天,三北有位盛財招大老闆,又稱財招伯,要造三幢大房子,到太公商行進材料,計帳時雙方為付款金額爭執不休。經太公隨便一算一說,財招伯心服口服地接受了,對太公腦子如此聰明,十分佩服。接著和親戚在一旁籌劃建房事宜,究竟怎么造,拿不定主意。太公一聽他們議論,隨即插話,提出自已主見。許多人一聽,感到這位年輕夥計蠻有道理。
財招伯回去後,一直為怎么造房子大傷腦筋,忽然一想,讓這位聰明夥計來籌劃,不是很好嗎?以後,經過與商行老闆討價還價的談判,把太公請到他家幹了造房事宜。
太公根據財招伯的意圖,請來師傅,選擇了別人家房子及樣子,反覆考慮、盤算、琢磨確定了方案。以後他起早落夜,認真管理,三幢大房子很快造起來了。眾人看到三幢漂亮大房子,讚不絕口,財招伯十分高興。
一天,財招伯把太公叫到跟前,問家裡是否有房子及家裡生活等情況,當知道沒有房子時,一口答應把剩餘材料全部無償送給太公。太公也有了自己積蓄,準備籌建自家房子。回家後,太公把要造房子想法告訴了碾子太公,碾子太公以為在開玩笑,在眾人面前風趣地說,你要造房子我要把最好土地賣給你,並訂了口頭協定。不久材料運進來了,真的要造大房子了,訊息傳開,眾鄉親出來觀望,碾子太公無法反悔。
太公抓緊施工造房,大屋如期完工。大屋太公下代有四房,全家過著美滿生活,後大房遷到駱駝橋去發展事業。以後,太公又捐資為白龍王廟造後殿和新裝正大門,送保國寺額匾一塊。大屋太公的勤勞誠實致富的故事一直流傳至今。

日機轟炸房毀人亡

1937年,日本發動大規模侵華戰爭,大批國土被日軍占領,無辜同胞被槍殺,中華民族處於水深火熱中。下半年,上海戰事正烈,日軍飛機不斷騷擾寧波地區。
歷史上中包建有包氏宗祠,村民每年在這裡舉行隆重祭祖典禮。
1938年農曆五月初七下午兩時許,有三架日軍飛機闖入寧波上空,在盤旋中發現了剛從寧波西門外駛向橫街的航船,隨即低空瘋狂掃射,航船緊急靠岸,乘客驚慌地逃向寶稼橋(原稱包家橋)涼亭躲藏。隨後,日機擲下一顆炸彈,在包氏宗祠附近強烈爆炸,火光沖天,大地顫抖,百姓驚恐萬狀,致使包家等周圍村莊的眾多民房嚴重受損,祠內春暉堂被毀,正在耘田的一位農民被彈片擊中,因傷勢嚴重經搶救無效死亡。
日本侵略戰爭給包家村帶來恐怖和貧窮。有的農戶因無力修復破損房屋,只能用稻草片擋風遮雨,有不少危房在日後風雨飄搖中倒塌。

投身革命永載史冊

從抗戰起,四明山三五支隊同志經常到後包開展革命活動。早期有朱一松、劉光元等,北撤後有陳布衣、金聲、翁路通、金永水等。
後包東鄰西城、望春橋日偽據點,在此地容易掌握敵人動態,又便於隱藏和撤離。當地民眾擁護支持革命,經常冒著生命危險幫助共產黨武裝望風傳信、安排食宿、運送槍彈、徵收軍糧。一次敵人突然進村,一位老媽媽機智地用稻草掩護三五支隊同志,使其轉危為安,敵人空手而歸。一些兵痞、偽警察經常到村里要錢要糧。一年春節,四個警察又到村民家裡吃酒,突然劉光元等同志拿著手槍出現在他們面前時,嚇得面如土色,渾身發抖,連酒杯也掉在地上,拚命求饒,教育後釋放回家,從此壞蛋不敢肆無忌憚地到包家村敲竹槓。
村民樂字輩包純和,在抗戰時期跟隨共產黨人赴四明山參加革命。1945年9月,新四軍浙東遊擊隊北撤後,他奉命在鄞西地區留下堅持鬥爭,經常回家鄉活動。他多次參加收繳民國罌湖、布政、後塘、望春等鄉政府槍枝的戰鬥。1948年4月,包純和任鄞慈縣武工隊隊長。
1949年春,國民黨青年救國團綏靖總隊第六大隊從武漢調防進駐寧波,擔任溪口外圍警戒任務。副總隊長方步舟(項充如)視國民黨大勢已去,秘密準備棄暗投明。為利於起義,他施計將隊伍調至市郊望春橋、徐家漕、包家一帶整訓,但一時因找不到共產黨組織而苦悶。4月21日,方步舟偕其妻帶勤務兵去梁山伯廟敬香,正在新橋一帶活動的包純和獲悉後,由於情況不明組織抓捕,不料方及勤務兵脫逃,方的一支手槍被繳,其妻被扣留,因語言不通,給了一包宣傳品,教育後放了她。至此,方確信四明山有共產黨武裝。4月23日,方步舟、郭暉日率六大隊800餘名官兵,冒著後有追兵旁有圍堵的危險,經四明山麓鄞西水井底,至石嶺村宣布起義,幾經周折,找到了共產黨武裝。4月28日,我四明主力部隊在烏岩村烏岩廟召開隆重的歡迎大會,四明工委任命方部為“光明部隊”。此後,“光明部隊”參加了解放黃古林、樟村、梁弄、上虞等地的戰鬥。
1949年5月24日,鄞慈縣領導得悉人民解放軍正向鄞縣挺進,率武裝和工作人員在石塘、岐陽迎候。四明城工部在望春鄉公所設立指揮點。下午,解放大軍到達石塘,鄞慈縣領導派包純和、王毅作嚮導,帶領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2軍某部從西門攻入城區。25日拂曉,寧波解放。
5月24日下午,後塘河大路有穿黃綠色軍服擁有重武器的大部隊從西向東往望春橋進發。在村後後夾塘田畈勞動的村民隔河遙望,不知道是哪方面軍隊。晚上,一村民急匆匆跑來說,有一隊佩帶槍枝的軍人過新橋向後包走來,村民以是搶糧食、抓壯丁的散兵來了,個個驚慌失措,連忙逃進屋裡關門熄燈。隨即響起“老鄉!老鄉!請開門,我們是人民解放軍,是老百姓部隊”的敲門和喊話聲。約過了半小時光景,大家感到這支部隊不象來搶劫傷害百姓,便小心地開門察看實情,當明白來的解放軍是共產黨大部隊,今晚是行軍途中在此休整時,緊張的氣氛頓時緩和下來,隨即當事人組織民眾配合子弟兵燒飯燒水,安排住處,提供馬吃飼料。
第二天,天剛蒙亮,戰士打掃衛生,歸還物品,部隊集合,指揮員檢查紀律後,向村民道謝揮手告別,騎上戰馬率領100餘名戰士奔赴甬城。
包家村的前輩們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的艱苦歲月里,以參軍入伍,後方支援等方式為寧波人民解放事業做了許多有益的工作。包純和參加四明山武裝鬥爭,他捨生忘死,浴血奮戰的英雄事跡,被光榮地載入中國共產黨鄞縣黨史,給家鄉人民增添了光彩。

家鄉命脈包家河

包家河南接中塘河,北連後塘河,全長一公里余,前、中、後包傍河而建。
包家河最寬最深是四港口大潭,它還有眾多支流,如前包漕嘴,包家東漕嘴,鏡架漕,牛軛口頭,進風潭和後夾塘。大小河流編成了密集的河網,猶似村莊的命脈。四明山脈大雷、樟溪溪水經中塘河,過宏家橋入包家河,它連線著村落的石埠,田頭的水渠,平日平和安祥靜靜地躺在大地的懷抱,遇到鄞西發大水,泄洪排澇,上游洪水從這裡入葉家碶流向江海。河流浸潤兩岸的土地,滋潤百姓的生活。
包家與望春橋相鄰,過去,周圍河網水草茂盛,水中魚蝦成群,登上望春橋上遠眺,後夾塘和寬闊的後塘河聯成一批,景色迷人。清史學家萬斯同有《鄮西竹枝詞》云:“望春橋上望春波,草綠苹香鳧鴨多;最是城西好風景,夕陽處處起田歌”,描繪瞭望春橋一帶風光。後塘河又稱官塘河,它經高橋連大西壩,通上虞,接杭城,宋代官船常有往來。當揚帆鼓篷的官爺船隊駛來時,民船應進後夾塘繞道避讓。
岸堤擁沃土,稻花香兩岸。淙淙河水灌溉禾苗。最初是牛拉水車車水,以後是抽水機抽水。以前河水清澈,一到冬季農民忙著捻河泥,這樣既清潔河道,又增加了肥源。河是魚蝦的樂園,常有人在橋旁,岸邊放竿釣(鉤)魚,撒網捕魚。包家河上架有寶三橋、五監橋、後竹橋、跳板橋,以前船是農村主要運輸工具,人們從家裡去田畈勞動,上寧波趕集市,水陸交通四通八達。
光陰如流水,從20世紀50年代起,包家河河床逐漸淤積,雜草叢生,水容量減少。1957年冬,農業合作社組織男女社員掏河修橋。掏河造橋沒有機械設備,圍堰抽水、清淤挖土、傳遞運土、抬石、砌石都是重體力勞動。當寒潮襲來時,社員抗寒風,踏冰霜,冒雪花勞動,有時為搶晴天,在月光下開夜工。眾志成城,奮戰一冬,完成了主要河道挖深2-3米和遷建兩座石橋的任務。包家河重新發揮了抗洪、蓄水、灌溉的巨大功能。在“文化大革命”、農業學大寨期間,政府號召社員挑墳土填漕嘴,從此,鏡架漕,後夾塘被填平,建成了良田。

農村變城市

20世紀70年代,包家有500餘畝土地,村規模不大,但稱得上是稻米之鄉。
過去村民從事男耕女織的傳統農業,種植水稻,席草及蔬菜,婦女編織草涼帽為家庭副業。解放前,村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歸,為養活一家人全年辛勤勞動。解放後,從土改、互助組、合作社到人民公社,有歡樂也有困苦。以後有不少外姓百姓遷居包家,成為新的村民。新老村民風雨同舟,同甘共苦。
1958年,包家村屬信誼農業社。大躍進年代的冬天農閒變冬忙。這年正月初一凌晨,社員到村口參加拆墳挑土築公路勞動(今望童公路東段)。社員們盼望耕田用“鐵牛”,種田割稻不彎腰,樓上樓下電燈電話的社會主義生活早日到來,當時天氣雖然寒冷,仍幹得熱火朝天。那時築路、掏河、填江塘等作為義務工投入,用評工計分方式參加年終農業收入分配。
光陰如箭,半個世紀已過去。改革開放後,農村搞土地承包,因地制宜地搞多種經營,一部分人開始從事工業、商業。1984年,全村劃歸寧波市海曙區(原屬鄞縣望春鄉)。近郊地域優勢帶動了農村經濟繁榮,農民收入增加,建起了樓房,生產生活條件顯著改善。
2003年4月,因城市發展,徐家漕村實施舊村改造,土地國家徵用。同年6、7月,包家村拆遷。2006年秋,包家、徐家漕、廟洪家、中塘路村民先後遷居匯景新苑。目前,在包家原址建起了關愛、陽光天地等園林式住宅區和望春監獄等單位,農村變成了城市。包家人離別了世代居住的村落和富饒的土地,開始步入新的歷史征程,將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相信有政府政策的扶持,只要繼續弘揚創業精神,傳承歷史,創建文明,新家園的前景將更加美好。

地圖信息

地址:寧波市海曙區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