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客

朋客

70年代末,一代青年崛起了,他們不滿現實,意圖反抗。但他們不再試圖推翻什麼、建立什麼,而是尋求個體的獨立、嘲弄統治者、嘲弄整個制度。於是搖滾樂誕生了一個新的流派―朋克(Punk),其代表性成員有:雷蒙斯樂隊、性手槍樂隊、衝撞樂隊等。目前,只談戀愛不結婚的人也稱為朋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朋克
  • 外文名:Punk
  • 時間:70年代末
  • 類型:音樂範疇
起源,分類,硬核朋克,前朋克,新浪潮,後朋克,唉!,合成器流行樂,強力流行樂,無浪潮,朋克復興,

起源

朋克是一個音樂範疇,它誕生於上世紀70年代初期,面臨著經濟危機、大量工人失業的英國。青少年對現實社會產生了強烈不滿甚至絕望的心情。他們憤怒地抨擊社會的各個方面,而且通過一種狂放宣洩的行為表達了他們的思想。這種情緒和思潮在文化藝術中得到體現。
朋客朋客
朋克音樂家們用簡單的和弦,表達簡單的情感,用粗俗明了的語言,訴說人性的美醜。他們歌頌大麻,也歌頌上帝;他們崇尚亂交,也呼喊著要社會關注那些單親的孩子;他們詛咒戰爭,卻在生活中濫用暴力;他們生活糜亂,但對未來充滿嚮往,他們在顛覆舊有的糜費文化同時也創造新的糜費。他們代表著人類發展方向的一種可能性和多種可選擇性,是人類多重矛盾集於一身的直接反映。
繼而,朋克文化從舞台走向生活,他們開始在表演以外的各個層面表現他們徹底革命的決心:穿上磨出窟窿、畫滿骷髏和美女的牛仔裝;男人們梳起雞冠頭,女人則把頭髮統統剃光,露出青色的頭皮;鼻子上穿洞掛環;身上塗滿靛藍的螢光粉,似乎非得讓人對他們側目而視才滿意。其實他們什麼也不為,只是要以此表現他們的與眾不同,表現他們的叛逆,表現他們對這個現實社會的不滿罷了。
朋克運動是一個以朋克搖滾為核心的集團。一個叫馬爾科姆.麥克拉倫(Malcolm Mclaren)的年輕人在1975年組建了“性手槍”樂隊(The Sex Pistols),此樂隊是英國朋克革命的急先鋒。馬爾科姆. 麥克拉倫當時的女朋友就是現在的維維安·韋斯特伍德(Vivienne Westwood),她在倫敦開設了第一家專門出售朋克裝束的小店。就是她,使朋克風格成為繼嬉皮之後的又一青年運動,也使倫敦的國王路(King Road)成為世界著名的朋克風景線。她以"朋克"為調色板,創造出為現代某些青年喜愛的服飾,也因此被稱為"朋克"之母.
她是20世紀後期國際上最重要的設計師之一,早在70年代就以叛逆的服裝風格成名。這種服裝就是早期朋克運動的服飾。許多人對VivianWesterwood對時裝界的貢獻總結為:將地下和街頭時尚變成大眾流行風潮。

分類

硬核朋克

硬核朋克誕生於八十年代初,它把朋克搖滾進一步引向極端——更快、更噪、更僵硬的演奏,喊叫式的演唱、邋遢骯髒的錄音效果(有時也包括專輯封套)。硬核最初出現在美國,主要以洛杉磯、紐約為中心,此後逐漸蔓延開來,先後湧現了Black Flag、Husker Du、Descendents、Meat Puppets、Dead Kennydys、Bad Brains等著名的硬核樂隊。硬核朋克雖然對以後眾多的搖滾風格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但一直沒有主流化,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了今天。
朋客朋客

前朋克

前朋克發生在美國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期,當時的一些樂隊在簡約主義的思緒下,開始嘗試創作粗糙的搖滾樂。當時以the Velvet Underground為代表的這種樂隊,並非有意識地扮演“重建搖滾樂,還搖滾樂質樸本質,推翻被美化的搖滾樂”這一好鬥的角色,很顯然,他們所做的一切只是出於一種下意識的反應。儘管他們的音樂並未全面帶出日後朋克的影子,但至少他們已開始關注朋克文化的最深層精髓,只是不夠反叛 罷了,朋克最終發現並延伸了前朋克含糊的樸素精神,並把徹底的造反精神融入前朋克粗糙的音樂,創造出一種挑戰社會、否定美化搖滾的時代強音,並被無數的青年接受,得以開創朋克王朝。

新浪潮

八十年代初,朋克急速膨脹後的泛濫逐漸使它開始落伍,新浪潮運動在這種情況下開始走上歷史舞台。新浪潮運動中體現出的音樂多樣性,順應了部分對朋克過敏的搖迷的需要,以流行音樂為根基Power-Pop(強力流行樂)、Synth-Pop(合成器流行樂)、Pop-Reggae(流行鬼樂)的走紅為新浪潮運動推波助瀾。新浪潮運動的巨大成功在很大程 度上還應歸功於八十年代誕生的MTV,在它的幫助下新浪潮運動在主流社會同樣擁有巨大的市場,並且形成了群雄逐鹿的態勢。一九八二年前後新浪潮運動在重金屬戰車的隆隆車輪下開始消亡,但它為後來的College Rock(校園搖滾)和九十年代另類搖滾的主流化奠定了基礎,成為搖滾史上承上啟下的一個重要階段。

後朋克

七十年代末朋克運動開始後,一些樂隊僅僅繼承了朋克桀驁不遜的倔強精神而沒有成為Sex Pistols 的過剩複製品。這些樂隊在音樂上體現出令人難以置信的複雜和試驗特色,完全摒棄了朋克粗糙的三和弦,他們的作品充滿藝術性、高精尖的音樂素材和挑 戰性,但鑒於他們反主流搖滾、反傳統、反文化的朋克精神,他們被叫做後朋克。Joy Division 和the Cure為代表的後朋克樂隊不僅進一步提高了音樂元素的份量,使它更加複雜,音樂也開始變得憂鬱冰冷,同時,後朋克樂隊試圖改變傳統的搖滾歌曲的結構和創作主題,體現出徹底反叛精神,後朋克思潮逐漸成為日後另類搖滾的思想支柱,在不同的搖滾風格中繼續得以延伸

唉!

Oi!其實只是硬核朋克的一個分支,一種完全建立在純粹暴力色彩和噪音、毫無美感而言的地地下的極端風格。最初的這種風格的樂隊絲毫沒有任何激進的政治傾向性和社會責任感,但後來逐漸發展成為標榜白人至上主義的種族音樂,儘管並不是全部的樂隊都帶有種族主義傾向,但它還是被公認為一種非常危險的搖滾樂,一種只屬於地下世界的白人音樂而遭到排擠,最終被搖滾樂所淘汰。

合成器流行樂

Synth-Pop最初只是新浪潮運動一種主要的分支風格,當時很多受Roxy Music、David Bowie影響的樂隊(主要是英國樂隊)開始熱衷於使用合成器演奏,當時的初衷只是對於電聲樂器一種有益的補充,但收效甚微。最初的合成器流行樂非常的生澀,瀰漫
著一種怪誕單薄的味道,這種情況最終被Duran Duran樂隊所改變。Duran Duran巧妙的把合成器流行樂和舞曲嫁接起來,改良後的音樂更加通俗、流行,並很快成為時尚,為許多樂隊效仿,Duran Duran也由此一舉成名,成為合成器流行樂的第一個英雄。1984年,合成器流行樂時代徹底結束,但它的影響一直持續了下來,合成器開始被看做一種重要的演奏方式,並被廣泛運用到多種風格上。

強力流行樂

強力流行樂的最初根源可以追溯到七十年代初期,the Raspberries、Big Star和Badfinger是這種風格的最初定義者。這種融合了the Who、Beatles和Beach Boys的強力流行音樂在七十年代末同朋克一起組成了新浪潮運動的主力軍,並最終被歸入後朋克風格。強力流行樂的作品一般為三分鐘左右,注重旋律和音樂的爆發力,和朋克有些相似,只是更加注重技術和流行感覺,而且不熱衷於反叛,更加商業化。七十年代末,部分朋克樂隊轉變為強力流行樂,八十年代強力流行樂開始更多融入各種搖滾風格,與此同時,純粹的強力流行樂開始衰敗。

無浪潮

無浪潮是後朋克運動的第一種主要風格,它僅僅出現在當時的紐約,音樂為無調性、刺耳的噪音試驗音樂。這種風格的樂隊更加注重藝術性而不是音樂本身。過於枯燥 和缺乏商業潛質使這種風格從未真正流行,直到八十年代中後期以Sonic Youth為代表的噪音搖滾的崛起才得以使這種風格再次走上搖滾舞台。

朋克復興

九十年代初期,美國朋克迎來了第二個春天。Green Day和the Offspring的Punk Pop(朋克流行樂)開始使朋克進入主流搖滾,或許受到八十年代末硬核轉變為速度金屬的啟發,朋克復興樂隊的音樂不僅保持了簡潔的音樂線條和飛快的速度,而且音樂愈發沉重起來。另一方面,強力流行樂討好的形象和更加圓滑的音效、講究的編排使聽眾在 感受朋克力量的同時同樣可以感受到優美的音樂,這也正是朋克得以復興的法寶。Punk Pop被視為Post-Grunge(後垃圾樂,即溫和商業化的Grunge)重要組成部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