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意反應

有意反應

在發展心理學中,有意反應是描述嬰兒形成的行為的意向性和隨意性,是心理活動的隨意機能的早期體現。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有意反應
  • 所屬學科:發展心理學
Lev Vygotsky指出,兒童心理機能的發展是從低級向高級轉變的,高級心理機能包含心理活動的隨意機能,即指主動性和有意性。有意反應是兒童發展起來的隨意反應,伴隨著隨意動作而出現。
在Piaget(1977)的兒童發展階段理論中指出,感知運動階段伴隨著無條件反射動作的發生和發展,最先出現的是吮吸、抓握、鼓掌和對興趣物體的眨眼反射。在6個星期以後,這些反射性動作發展為隨意動作,例如,抓握或鼓掌反射發展為有意的鼓掌。
在感知運動發展的第二階段(6周到4個月),習慣和初級循環反應(primary circular reaction)形成,同時,在此過程中的經典條件反射和操作性反射作用下,嬰兒形成了被動反應(passive reaction)。
隨著習慣化進程,嬰兒二級循環反應出現(4-8個月)。這個階段的嬰兒更加關注對象,能有意重複活動以給自己帶來愉悅感。有意反應也在此階段得到了發展,具體表現為:嬰兒發展出的對渴求物的有意抓握反應。
隨著視覺和手眼協調能力的協同發展,嬰兒逐漸形成了有意的定向反射,即對圖式的意向性行為(8-12個月)。此階段是嬰兒簡單邏輯和因果關係建立的關鍵時期,被認為是目標定向(goal orientation)形成的開端,也是對物體有意關注的開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