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害生物控制與資源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中山大學)

有害生物控制與資源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中山大學) 依託中山大學,實驗室於2004年更名,曾用名為生物防治國家重點實驗室,自1989年開始籌建,於1995年通過國家驗收,並正式對國內外開放。主要研究領域為農、林、衛生害蟲的生物防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有害生物控制與資源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中山大學)
  • 研究領域:實驗室
簡要概況,研究領域,項目成果,人才培養,交流合作,儀器設備,

簡要概況

有害生物控制與資源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的依託單位是中山大學,是在中山大學昆蟲學研究所原有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該所系由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昆蟲學家蒲蟄龍教授於1978年創建,多年來在他的領導和全體人員共同努力下,科研碩果纍纍,在國內外享有盛譽。現任實驗室主任龐義教授(中山大學), 學術委員會主任蘇德明教授(復旦大學)。現有固定人員36人,其中教授11人(含博士生導師9人)、副教授和高級工程師12人,講師5人,技術人員8人。此外聘任兼職教授9人、兼職副教授5人,含中國科學院院士1名,外籍教授2名。

研究領域

實驗室原主要研究領域為農、林、衛生害蟲的生物防治,1999年開始拓寬。生物防治國家重點實驗室主要研究領域為熱帶、亞熱帶有害生物的生物防治,以套用基礎研究為主,為我國國民經濟尤其是大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服務。主要研究方向包括:
(1)植物病蟲害生物防治;
(2)水產畜禽病害控制;
(3)海洋生物基因資源與功能;
(4)生物適應性進化。

項目成果

自1991年以來,本實驗室先後承擔了國家“八五”和“九五”攻關,“863”,“97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和重點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博士點基金,省部委級科研項目,國際合作項目等100多項,共獲得科研經費1000多萬元。在國內外發表學術論文400多篇,專著7部,發明專利5項,研究成果獲省部委級以上的重大科研成果獎勵10項。昆蟲病毒殺蟲劑的部分研究成果已轉化為產品,商品名為“蟲瘟一號”系列;與荷蘭農業大學合作,成功地構建了多株高效的甜菜夜蛾和粉紋夜蛾重組桿狀病毒,將殺蟲效能提高一倍以上。首次通過轉座子Tn917把廣譜溶細胞的cyt1A基因整合進蘇雲金桿菌Btk染色體中,分別構建出一株對蚊子特效和一株對鱗翅目和雙翅目害蟲高效的殺蟲工程菌;同時,克隆了一個新的Bt蛋白伴侶(chaperone)基因,並用以構建出系列高產高效的殺蟲工程菌株,使該領域的研究達國際領先水平。對昆蟲病毒亞單位的三級結構研究已進入該領域的國際前沿。在水稻害蟲綜合防治、森林害蟲寄生蜂的引種馴化和害蟲管理模型等研究,均取得重要成果。首先提出農田節肢動物群落重建(Community re-esteblishment)的概念。大沙水稻綜合防治試驗基地自七十年代建立以來繼續得到鞏固與發展,作為實驗室的一個重要基地,在貫徹害蟲綜合防治管理體系中已享有相當的知名度。在拓寬的研究方向中,水生經濟動物病害(如蝦病)及其防治研究、轉基因抗病蟲植物研究以及環境污染的生物治理研究等都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人才培養

實驗室現為動物學(含昆蟲學)碩士點、博士點和博士後科研流動站,是全國第一批博士點,博士後流動站和國內訪問學者接受單位。已培養碩士研究生40多名、博士研究生30多名,並有10名博士後研究人員出站。生物防治與多個學科交叉,已成為昆蟲學、生物防治、生態環境保護、生物新技術開發與套用的高級人才培養基地。

交流合作

實驗室目前與美國、英國、德國、法國、荷蘭、菲律賓、日本、紐西蘭、泰國、俄羅斯、加拿大等國家以及國內的多個單位在多個生物防治研究領域有合作關係。本實驗室設有開放研究基金和高訪學者研究基金,資助生物防治的基礎理論研究和套用基礎研究,熱忱歡迎國內外科學家,尤其是青年學者前來來本實驗室開展研究和協作。

儀器設備

實驗室擁有100多套高精密的的儀器設備,包括DNA合成儀、伽瑪計數系統、液體閃爍計數器、高級蛋白純化系統、紫外分光光度計、各種離心機、植物生長箱、DNA自動測序儀、DNA雜交系統、DNA擴增儀、電穿孔儀、自動酶標分析儀、全自動10立升發酵罐和2立升細胞培養罐、超低溫冰櫃、冷凍乾燥器、二氧化碳培養箱、冷凍式培養箱、純水系統、SDS電泳系統、透射電子顯微鏡、掃描電子顯微鏡、萬能研究顯微鏡、實體顯微鏡、倒置顯微鏡、相差顯微鏡、超薄切片機、組織切片機、染色機等。可滿足生物組織超微結構研究、模擬生態系統的生態學研究、微生物學研究、組織培養、以及分子生物學和基因工程研究的需要。實驗用房總面積約2000多平方米,另有昆蟲飼養室、大型網室等,以及專門供外地來實驗室工作的客座人員的住宿用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