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夢不覺人生寒

有夢不覺人生寒

于丹“國學美文‘真善美’系列”之一。《有夢不覺人生寒》首次從自我修煉的角度,將于丹最新私家美文結集成書;不斷反思共勉:人在事上磨,不是要圓滑到偽善,而是在秉持一團真氣里,學會隨緣。

全書分為“真命氣象”、“真回山水”、“真如本性”、“真心歡喜”等八個側面,求真問道;並配以“國學小站”和經典美圖,讓讀者在一次次豐美的國學滋養中,邂逅自我,重建生命,得一己清歡。

基本介紹

  • 書名:有夢不覺人生寒
  • 作者:于丹
  • ISBN:978-7-5354-7961-7
  • 類別:國學 美文 名家散文
  • 定價:35.00
  • 出版社:長江文藝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5.7
  • 裝幀:平裝(全彩印刷)
  • 開本:16開
作者信息,圖書信息,圖書亮點,新書首發,章節目錄,精彩章節,

作者信息

著名文化學者,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首都文化創新與文化傳播工程研究院院長、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副院長
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同時她也是古典文化的普及傳播者。在中央電視台《百家講壇》、《文化視點》等欄目,通過《論語心得》《莊子心得》《論語感悟》等系列講座普及、傳播傳統文化,以生命感悟激活了經典中的屬於中華民族的精神基因,在海內外文化界、教育界產生廣泛影響。先後在我國內地、港台地區,及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日本、韓國、新加坡、馬來西亞、巴西、紐西蘭、澳大利亞等國家地區進行千餘場傳統文化講座,得到廣泛的好評,並掀起了海內外民眾學習經典的熱潮。著有《于丹<論語>心得》、《于丹<莊子>心得》、《于丹·遊園驚夢——崑曲藝術審美之旅》、《于丹<論語>感悟》、《于丹 趣品人生》、《于丹 重溫最美古詩詞》、《人間有味是清歡》及《于丹 字解人生》,其中《于丹〈論語〉心得》一書獲得了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的著作權金獎,國內累計銷量已達600餘萬冊,多次再版,已被譯為30餘種文字在各國發行,僅外文版銷量已近40萬冊。

圖書信息

2015年7月,于丹新書《有夢不覺人生寒》由長江文藝出版社出版。
于丹稱《有夢不覺人生寒》從醞釀到寫作歷經3年。對有人質疑她筆下的美文就是心靈雞湯而已,于丹回應:“雞湯”只是一個被標籤化的概念,心靈是需要滋養的,這也是她寫這本書的初衷。

圖書亮點

1.全新:于丹最新私家美文,重磅推出。部分稿件更新於2015年春節。
有夢不覺人生寒
2. 十年:于丹自《論語心得》開始,十年國學普及路上,未盡之言,未解之意,和盤托出。
3. 國學:從儒釋道原典,到經史子集各部,于丹從生活中感悟國學精神,乃十年回歸之作。
4. 美文:不同於過去長篇講稿式寫作。8個單元,62篇獨立成篇的千字美文,講出“人在事上磨”的求真方方面面。每篇輔之以精緻、生動的“國學小站”。從生活談國學,以國學悟哲思。字字珠璣,篇篇錦繡,圖美情濃。既適合青少年閱讀學習,又宜於女性撫慰心靈。
5. 于丹2015年最滿意作品,唯一親自作長序。

新書首發

2015年7月19日14:00在北京國家圖書館,《有夢不覺人生寒》舉行新書首發,于丹講述了六大創作心得,堪稱的新聞發布會的六大亮點。
有夢不覺人生寒
1.在這個充滿質疑的年代,“真善美”和正能量是否顯得廉價?
人類進化幾十萬年,人性又改變了多少?本善和本惡都是我們無可逃避的。中華文脈不斷,因為它和世界一切文明一樣,都是追求真善美的。
每個生命初來世界結緣時,都是一派天真。隨著成長,率真的心不斷疼得倒吸涼氣,絲絲縷縷的血痕磨出老繭,變成堅硬的保護層。那么,人到中年以後,天命漸近,大道至簡,還有沒有一種減法的可能,讓生命重現本真呢?
所以,活出一團真氣來,不負今生。
2.于丹與您分享幸福秘籍:仁者無敵,用溫暖的力量完成價值建立。
孟子說:聖賢有三重境界。第—重叫“聖之清者”,時代不合我意,我寧可不出來,活的是個氣節,比如伊尹,但這是被孟子看得最低的。第二重稱為“聖之任者”和“聖之和者”,不管明君昏君,我都願意幹事,不然的話,誰來擔當天下呢?這其中,伊尹是聖人中富有責任感者,而柳下惠是聖人中隨和者,可是這還不是最高的。孟子推崇的最高境界叫“聖之時者”,既能守經志道也能反經合道、既能堅持理想又能隨機應變。這其中的典型是孔子。
“聖之清者”是崇高,但是很較勁,寧為玉碎,不為瓦全;“聖之任者”和“聖之和者”是不在乎自己的聲名去擔當了,但又有些自我迷失。所以,最高層次正如孔子所說:“貧而樂,富而有禮。”一個人在貧困中不僅不諂媚,還能有生命的歡樂;一個人富貴了以後不僅不驕縱,而且能做到彬彬有禮,那不就更好了嗎?
很多事情並不在我們的掌握中。時代一會兒選擇你,一會兒不選擇。但問題是選不選你,你都能活得在狀態。
我也有憤怒,但如果憤怒僅僅止於一種情緒的話,只是宣洩,甚至形成破壞。當憤怒轉化為一種溫暖的力量,完成價值的建立,才有益。
3.“被時代選中”的于丹努力活出真我,身上的標籤知多少。
我的身上確實有很多標籤,可到底有哪些,自己也不太清楚,也沒有時間去撕。我的生活態度是堅持自己內心的價值,但也不褒貶他人。每個人都是他所有歷史的組合,有權力做出他的選擇。我也不對別人提出過多的建議。我除了是我的研究生學術意義上的導師,不是任何人人生意義的導師,甚至不是我女兒的人生導師。
比起學者于丹,我更喜歡大家叫我行者于丹。人生就是一場行走:相逢美景,相逢生命,相逢自我。我們會遇見一個全新柔軟的真我。一個無比勇敢的自己,勇敢到轉過身就能擔當眼前的一切;一個無比天真的自己,天真到眨眼間,就能放下所有的經驗與成見。可以酩酊大醉,可以酣暢淋漓,也可以靜默不語,“相看兩不厭,唯有靜亭山”。
長大以後,每一個“自我”貼著標籤,不斷被使用,難得再更新。行走,讓我們發現。如果,給我一個標籤,有且只有一個。我希望是:行者于丹。
4.于丹出書:那些青春的故事。為什麼沒有運用講稿寫作,要改換美文表達?
我的第一屆研究生,畢業十年了。剛入校第一次郊遊,我們去水長城。一路上,我在前,他們在後,一溜兒小跑。一晃十年,再次聚會,“兒女忽成行”。跑在最前頭的是我的女兒,後面歪歪扭扭跟著一群蘿蔔頭。
所謂青春。春來有時,那時的我們明眸皓齒,喜怒於色,從不失望,不怕失敗,不屑失意,相信有無數的可能,無數的選擇,無數的機會。而歲月也慷慨接納了我們,包容我們的孟浪,砥礪我們成長。春去有時,如今的我們,青絲雜幾許星染,容顏添了風霜,但壯心仍在,腳力恆健。世界不再是我們肉搏的對象,而成為我們欣賞的客體,我們平和地接納歲月給予的一切,享受恩賜,善待苦難。
一個女人最大的魅力是成長。人與其懼怕年齡,不如擁有一個成長的生命。年華就在自己手裡,這一段流光從歲月中借來,冠以自己的名字,只為最後成就一個真正的自己、最好的自己。
運用美文寫作,是希望能夠放下教授的標籤,更親切,更微觀,多側面地表達自己的國學思考。
5.做女人真好:和于丹聊媽媽經,談圍城故事。
有夢不覺人生寒
本書中有很多和孩子相處的片段,很多人問我:為什麼40歲開始想要孩子?
我只能說:生命是一種緣分,一個孩子和母親的相遇也是一種緣分。看著父親去世,媽媽開始走向蒼老,她全部的愛在我身上,而我的愛也需要延綿。我想到:我得有個孩子,我對生命做出承諾。所以,我很歡欣地迎接了孩子的到來。
我們總是在人為的假設:什麼和什麼是對立的。比如:女性照顧家庭和忙事業是對立的;要孩子和社會化是對立的;做賢妻良母還是女強人,是對立的……我們習慣於非此即彼,非黑即白,而這個世界遠沒有這么簡單。對於一個女人,職業身份和倫理身份,是並存的,互補的。
無論是20歲還是40歲做母親,最重要的是做母親的心理準備,你歡迎這個生命嗎?對於今後,在心智、社會評價上的改變,你有所預期嗎?20多歲就生了孩子的女人,事業的起步可能晚一點,但孩子可以帶給她很多新鮮,在孩子哭哭啼啼的成長過程中,母親的責任心可能會讓她勇於抓住更多機會。另外一些母親,一開始沒有打算要孩子,忙著充實自己,發展事業,到了30來歲或 者40歲的時候要了孩子。這時候,她的經濟基礎、社會能力臻於完備,這也是一種模式。
孩子之於女人,是生命屬性上的完整和開發。做了母親,不但不會變蒼老,還會更年輕。她將跟著一個孩子去認知世界。女兒不到4歲,就告訴我:月亮是涼的,星星比月亮更涼一點。我寧可相信她的宏論,也不會告訴她,月亮原本是坑坑窪窪的。每一階段,她的新玩具都是我小時候聞所未聞的。我和她一起趴在地上拼圖,經常是她不拼了,我還樂在其中。
做母親不是一個女人的失去,而是一個女人的獲得,是女人確認自我的一種方法。
其實傳統文化是深植於我們的文化基因和血液中的,而一次次的學經典、回歸傳統,完成的主要是一種喚醒。能不能讓我們按照中國的坐標去建立中國人的格局?國學中的儒釋道,如何套用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儒家教我們人跟社會的關係,道家解釋人跟自然的關係,佛教教我們人與自我心靈的關係。這幾重關係,需要我們不停地去學,去悟,最後形成一種融合坐標,指引我們的生活。
就如同這個書系“真善美”,第一步就是“求真”。“真”是一種人生態度。道家說“返璞歸真”,在儒家就是“真君子”,而禪宗則講“真如本性”,要看得懂“不變真如”與“隨緣真如”兩種。
人到中年,收斂起許多任性,才漸漸悟得,所謂成長,不是要圓滑到偽善,而是在秉持一團真氣里學會隨緣。以真心過日子,才會發現,真氣可愛,生機勃勃洋溢在所有不做假的細節里。
真也是一種審美。人說“素麵素心”。我們看過無數的時尚秀,了解各種妝容,而真輪到自己上身,有時除了給我們沮喪、打擊,絲毫不能感受愉悅。真實的審美是善意的,也是鼓勵人的,讓你接納並不完美的自我。這裡有包容,有如花綻放的美好,可以彎腰、挪動,不用害怕擠出很多的褶皺。於是你知道,她實實在在是屬於你的衣裳,而不是需要去伺候的、外在的飾品。
“今生遇見真自我。”這是一個奢侈的夢想,多少人錯過了,多少人還在追尋。所以,我們回歸國學,追慕風雅,不是為了考試,也不是回響號召,那是我們中國人任何時候都能觸摸的態度和能力,是一經喚醒,便自然流淌而出的氣質。

  

章節目錄

自序:活出一團真氣來
真我出發:要看銀山拍天浪,開窗放入大江來
有夢不覺人生寒
有夢不覺人生寒
善意的衣裳
流放磨洗的天真
心有猛虎,細嗅薔薇
齋心天府以葆光
敬畏大自在
走在明月盈缺中
離人心上秋
真命氣象:世間稀奇事,獨坐大雄風
獨坐大雄風
窯變人生
明朝有意抱琴來
懂得的緣分
詩酒天真
留一份寂寞給生命
大江東去
天地入我心
真回山水:海到盡頭天作岸,山登絕頂我為峰
有夢不覺人生寒
生命是一場邂逅
乘物以游心
讓人變小的地方
一葉一如來
人歸草木間
草木有本心
琴到無人聽時工
行走中覺悟
真愛家園: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還來就菊花
喬木繁花
克制的柔情
權當死別作生離
半生放下
不錯過,不辜負
偏方溫柔
淡味回甘
真如本性:一點浩然氣,千里快哉風
有夢不覺人生寒
一點浩然氣
看見我的心
百姓日用即是道
大化天成
酒至微醺,花看半開
千古文人俠客夢
人在事上磨
真品人生:絢爛之極,歸於平淡
流光浮沉一曲中
情不重,不生娑婆
冷暖自知,豐儉由人
茶餘真自在
雁去寒潭不留影
不亦快哉
最燦爛的遺像
回不去的樸素
真珠流年:菊花開日乃重陽,涼天佳月即中秋
有夢不覺人生寒
漸覺年華堪送目
虛靈處的寫意
心如棋局
尊天親地平常心
風清景明
端午的柔軟記憶
相信愛情
真心歡喜: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
不念舊惡
煙火神仙
雕刻時光的深情
讀出歡喜
養心如鏡
懷念手工時代
打開糾結
凡人慈悲

精彩章節

權將死別做生離
姑姑去世那年,實歲七十九。兒女們給她剛過完八十壽誕。十天以後,姑姑走了。
周五晚上,姑姑臨終。姑父、兒女們都守在她的床前。姑父和姑姑大學相戀,少年結髮,恩恩愛愛大半個世紀。姑父悲不自勝,淚流滿面。姑姑卻淡淡地:“別難過,都知道有這一天。你只管把自己照顧好,別給兒女添麻煩,孩子們都有自己的事。”然後又對跟兒女們說:“我是搞水利的,一輩子跟水打交道,骨灰就撒在水裡吧。你們不用去看我,也不用掃墓。帶好各人的孩子,把日子過好就行了。”姑姑始終微笑著,後事一點點交代。周六上午,護士來敲門,姑姑心愿已了,和孫輩們隨意聊著,笑著。中午11點多鐘,姑姑安靜地逝去了。此後,兒女們總有莫名的心結:為什麼媽媽說走就走?沒有搶救?沒有彌留?為什麼不多折騰大伙兒幾天呢?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人們都是感恩相遇的,但最了不起的人是能把握告別。每個人每天都在不斷地相遇和離別,相遇都是久別重逢,也是再一次分手。路到盡頭,誰沒有遺憾?誰不會迷惘?只是,最後的最後,我們能否做到不倉皇?
這是一個流行離開的世界,但是我們都不擅長告別。如同年輕人的戀愛,遇見是兩個人的事,離開卻往往是一個人的決定。面對他們的期期艾艾,我只能說:不要讓曾經的美好消失殆盡,保留最後一點克制。只為多年後,這段曾經全心投入的感情,可堪回首。
我們的生命不過是向歲月借來一段或長或短的光陰,結下幾份或深或淺的俗世緣。終其一生所有的告別,我們是否做得到優雅與從容?告別也是應該有儀式的,用心一點,多說一句,多看一眼。,少些遺憾。作為獨生女兒,我送走的長輩親人不少,從我的姥姥、舅舅、爸爸、姨媽,直到叔叔、姑姑……真正鐫刻在我心裡的,是他們的從容不迫。明明是生死易界,他們溫暖的話別,卻雲淡風輕,宛如生命赴一趟遠行而已。
【國學小站】
大鵬飛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濟。
餘風激兮萬世,游扶桑兮掛石袂。
後人得之傳此,仲尼亡兮誰為出涕。
——李白《臨路歌》
一生瀟灑恣意如李白,尚以孔子泣麟來惋嘆自己的大鵬折翅,死亡、告別帶給每一個人的都是無盡的思考。然而,死亡並不是終結,告別也不能因悲痛而被簡略。誠如老子而言,“所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又何患哉?”人們擔心生死,無非因著這肉身罷了,如果連這肉身都沒有了,又有何可擔心的呢?生死正是生死自身的解藥,又何必另求呢?歡喜地生也好,悲痛地死也罷,只要用心,一切便都是值得。
流光浮沉一曲中
當流光滌盪過我們的生命,總有一些或明或暗的片斷蹁躚徘徊,成為刻畫著年輪的信物。逢著一段心事,一處風景,一個人的名字,一種形式的寄託,都是有緣的。生命里總有那樣一些冥冥中的緣定,不期然間驀地相逢,無語微笑,綻放出宿命里早已刻畫好的那一幀容顏……崑曲之於我,就是如此。
父親愛戲,於是我從小就被咿咿呀呀的老唱片薰陶著,帶著老式樓房木板地上斑駁的紅油漆的記憶,還有午後的光懶洋洋潑灑在窗台上的溫暖,一個小女孩兒眯著眼睛,在一板三眼的擊打聲中看逆光里浮動的塵埃……
“噠!上板。噠!頭眼,中眼,末眼……噠!頭眼,中眼,末眼……”至今,每每在枯燥乏味的會上,實在無處消遣時,微微仰了頭,半合上眼,右手的食指、中指、無名指在膝蓋上輕輕敲擊著,心中一段水磨腔汩汩流出,還會一步跨進三十年前,如同叩響一點不為人知的秘密的歡喜。
聽戲的孩子,從小是有秘密的。拍著曲子長大,就不知不覺在板眼節拍中調試出心裡獨屬於自己的另外一種節奏,不急不慌,任世相縱橫,自有一段不動聲色的理由。
崑曲之於我,宛如每個清明前必定要啜飲的一盞春茶,宛如每個夜晚來臨時或長或短的幾筆日記,宛如眾多薰香中我特別鐘愛的加里曼丹的那一種氣息……無論生活的節奏如何緊張忙碌,我堅持花一把流光養養心。
蘇東坡這樣評價陶淵明:“陶靖節以無事為得此生,一日無事,便得一日之生。”他說天下人“終日碌碌,豈非失此生也”。我從小就喜歡這個採菊東籬、種豆南山的隱士,儘管他的莊稼種得“草盛豆苗稀”,但是他的那一輪散淡斜陽,還是溫暖了後世每一輪帶霜的菊花。這些詩文戲文陶鑄了一個小女孩兒柔軟的魂魄,注定了我不願意把分秒必爭的光陰都用來實現價值,不願意把從日出到日落的一個循環變成排滿公共事務的日程表。
我喜歡有些流光純粹用來浪擲,可以敏感於四季,沐春風而思飛揚,臨秋雲而思浩蕩,可以拍一支曲子,霎時間滄桑幻化,古今同心。
【國學小站】
宋·釋普濟《五燈會元·七佛·釋迦牟尼佛》:“世尊在靈山會上,拈花示眾,是時眾皆默然,唯迦葉尊者破顏微笑。”於是,世尊傳衣缽於迦葉。“拈花一笑”,這么不經意的一拈一笑,是一種至為詳和、寧靜、安閒、美妙的心境,這種心境純淨無染、淡然豁達、無欲無貪、無拘無束,是一種“無相”、“涅盤”的最高的境界,只能感悟和領會,不能用言語表達。佛由心生,伽葉微笑,其心已知佛,這就是“拈花一笑”的美妙和從容。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