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青年

有一個青年

電視劇《有一個青年》由中央電視台於1979年出品,是中央電視台第一部實景拍攝的單本電視劇。該片改編自張潔所著同名小說,由蔡曉晴執導,張鐵林方舒齊士龍陳浥、朱小明、沈丹萍等領銜主演。該劇講述了一個在“文革”中失去正常學習機會的知識貧乏的青年不甘現狀、勇於追求,終於取得科研成果,並收穫愛情的故事。

基本介紹

  • 集數:1集
  • 每集長度:79分鐘
  • 製片地區:中國大陸
  • 類型:愛情,勵志
  • 導演蔡曉晴
  • 編劇張潔,許歡子
  • 主演張鐵林方舒齊士龍陳浥,朱小明,沈丹萍
  • 中文名:有一個青年
  • 出品時間:1979年
  • 出品公司:中央電視台
  • 上映時間:1979年9月
  • 主要獎項:1981年第一屆全國優秀電視劇一等獎 
  • 對白語言:漢語國語
  • 色彩:彩色
劇情簡介,演職員表,音樂原聲,幕後花絮,影片評價,

音樂原聲

曲目作曲作詞演唱備註
青春啊,青春
主題歌

幕後花絮

20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經過十年災難和動亂的中國開始重新梳理思想,在“改革”和“反思”成為時代主旋律的這一時期,有人把眼光投向了普通人,以人們最常見、最熟悉的生活故事和最為關心的生活問題,喚起觀眾興趣,並嘗試著擺脫生硬的說教。
1979年,中央電視台完成了第一部實景拍攝的單本電視劇《有一個青年》,該劇是根據著名小說家張潔的同名小說改編的。“改革”、“開放”不僅豐富了人們的物質生活,更提供了一個寬鬆和諧的精神環境,張潔最早敏銳地發現了那一代青年在“沒有教養、玩世不恭的行為下掩蓋著的痛苦和追求向上的心”,以新的視角詮釋當時青年人的精神狀態,並試圖觸摸他們深層的心理需求,即肯定、引導和善意的對待。老作家冰心曾說:“我覺得她(張潔)筆下的這個青年,似乎是我所熟悉的‘野蠻’而又可愛的大孩子之一。這個大孩子因為得到了‘一雙沉靜和溫柔的眼睛’的關注和指引而奮發上進的故事,看了使我安慰、喜悅。”
當年,扮演顧明華的張鐵林和扮演徐薇的方舒進入北京電影學院七八級表演班學習不到一年。該劇播出後,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插曲《青春啊,青春》更被年輕人傳唱一時,成為經典,而該劇也榮獲了第一屆全國優秀電視劇一等獎。
導演為避免生硬的說教,盡力將該劇的主題潛伏在豐富多變的細節表現上,使人物之間的感情發展與人物自身的性格發展層次清晰地得以揭示。在“圖書館相逢”一場戲裡,急於搞科學實驗卻又文化水平極低的顧明華面對茫茫書海,不知所措,盲目地翻著卡片盒,這時導演用了幾個特寫鏡頭:一會兒長吁短嘆,一會兒緊皺眉頭,一會兒狠咬嘴唇,把顧明華又懊惱又羞漸的情緒很好地表現了出來。熱情的徐薇姑娘主動地地伸出援助之手,使顧明華擺脫了窘境。當顧明華自慚地說:“這對你很容易,對我卻很難”時,徐薇姑娘答道:“不,對我也很難,我只念過國中,我們沒有別的辦法,只有咬緊牙攆上去。”姑娘的開導給了顧明華極大的精神力量,於是他廢寢忘食地開始了攻關。借圖書館偶然相逢的契機,他們之間的感情交流也在不知不覺中起伏延伸,尤其是在一個突降大雨的夜晚,當姑娘不經意地道了句“糟了,沒帶傘”時,顧明華飛身躍入雨中,迅速買來一把雨傘,連售票員找回的錢都顧不上接了。姑娘感動得說不出一句話,只把自己的手絹遞過去,讓顧明華擦擦臉,顧明華又鄭重地遞了回來。這裡,只有下雨、買傘、找錢、遞手絹等極為平常的細節,整場戲幾乎沒有什麼對話,但從二人默默相視、充滿了熱情的目光中,觀眾不難感到,愛情之火已在兩個年輕人的心中燃燒、升溫,顧明華也被這純潔而高貴的感情所洗禮、所陶冶,思想性格開始發生轉向。
作為電影學院畢業生,蔡曉晴在《有一個青年》里很自然地運用了電影的藝術手法,在鏡頭的剪接上比較注意特寫處理,如寫徐薇姑娘,就是反覆用“那雙溫柔的眼睛”、“一瞬間的顧盼”、“莞爾一笑”、“微微點頭”、“注視的目光”等來反映她的內心世界。
《有一個青年》從整體上看,思想純淨,風格清新、淡雅、樸實,初步形成了蔡曉晴"細節豐富、集中寫人、歸真返璞、寓濃於淡"的導演藝術特色。
《有一個青年》全部的投入只有幾百元,拍攝的工廠和張鐵林的家全部免費借用;主角們更是沒有片酬,唯一跟錢沾邊的,只有晚上拍大夜時幾毛錢的夜班加餐。電視劇出來後,反響超過所有人的預料,蔡曉晴收到了全國各地的來信,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封來自澳門的信。這位在文革時期被迫來到澳門的國人在看完《有一個青年》後,給蔡曉晴的信里寫到:“文化大革命後,我心灰意冷的來到澳門,但看到這部電視劇,我覺得我們中國的年輕人有希望了,有奔頭了,能學習了”——即使過去三十年,蔡曉晴導演在回憶這封信時,還是能記起每一句話。正是這封信,讓她更堅定了在國內發展電視劇的決心。

影片評價

《有一個青年》在試圖打破樣板戲式的藝術的程式化,劇中表達的思考在當時應該算超前、新銳,但和21世紀這個提倡個性張揚的時代相比,卻不免陳舊。女主人公一如既往地被塑造成中規中矩的完美女性,體現著社會審美的唯一標準;儘管當時的創作者已有意識地擺脫生硬的說教,但以今天人們對“說教”的定義,它依然滯留著明顯的教化痕跡。
《有一個青年》是國內電視劇剛剛起步時的代表作,電視的敘述方式、表現手法還都顯得幼稚,並帶有強烈的時代烙印。因出演《環珠格格》中的皇阿瑪而被年輕觀眾所熟知的張鐵林在回憶拍攝這部電視劇時曾說:“那個時候的表演屬於非常感性的、非常初級的階段”。當導演想要表現男主人公又懊惱又羞慚的情緒時,所用的特寫鏡頭,比如長吁短嘆、緊皺眉頭、狠咬嘴唇,都體現著那個時代的表演套路。所有這些,足以讓人們帶著反思的眼光重新審視改革開放初期的中國,去體會百廢待興的轉折期,社會從封閉過渡到開放中,人們所能達及的思考層面和精神風貌。
然而,儘管《有一個青年》是笨拙、幼稚的,它卻自有一種清新樸實的風格,僅這一點足以打動觀者。從這部劇中,觀眾會發現久違了的、早已被人淡忘和忽略了的某種情愫,那是一種質樸的,對美好事物深切、真誠的嚮往,以及對未來熱切的憧憬。它就像一個村姑,雖然土氣,卻有著令人心動的純淨的眼神和明亮的笑容。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