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貝多芬創作鋼琴曲)

《月光》是世界著名的鋼琴曲,是德國音樂家貝多芬的作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月光
  • 性質:世界著名的鋼琴曲
  • 作者貝多芬
  • 特點:描寫的是海上月光的說法
創作背景,樂曲鑑賞,

創作背景

貝多芬的這個曲子作於一八O一年,當時他正和朱麗法塔·貴恰爾第(1784—1856)相愛,這個曲子是獻給她的。這一年的十一月十六日貝多芬寫給和勒的信中提到她時還說:“她愛我,我也愛她。”但到一八O二年初,她已別外愛上了羅伯爾·哈倫堡伯爵,並於一八O三年和他結了婚。羅曼·羅蘭把此曲和貝多芬的失戀聯繫起來,說“幻想維持得不久,奏鳴曲里的痛苦和悲憤已經多於愛情了。”羅蘭把第一樂章解釋為憂鬱、哀訴和痛哭。俄國音樂學家奧立比舍夫(1794—1858)第一樂章是失戀的“沉痛的悲哀”,好比“垂之火”。但一八O一年正是貝多芬和貴恰爾第熱戀的時候,說這個作品是寫失戀的痛苦,也和事實不符。對於這個作品的解釋,也許俄國藝術批評家斯塔索夫(1824—1906)的見解,是比較合理的。他在回憶了一作為上二年聽李斯特在彼得堡的演奏後,認為這首奏鳴曲是一出完整的悲劇,第一樂章是暝想的的柔情和有時充滿陰暗預感的精神狀態。他在一作作九年聽安東·魯賓斯坦的演奏時也有類似的印象:“……從遠處、遠處,好像從望不見的靈魂深處忽然升起靜穆的聲音。有一些聲音是憂鬱的,充滿了無限的愁思,另一些是沉思的,紛至沓來的回憶,陰暗的預兆……”
《#c小調奏曲》因“月光”的標題和傳說而特別出名。貝多芬有一次說過:“人們常常談論《#c小調奏鳴曲》,但我曾寫過經這更好的東西,《#F大調奏嗚曲》(作品78)就是一個與此相同的作品。”可見貝多芬自己對《月光曲》是並不十分滿意的。

樂曲鑑賞

傳說中貝多芬的這個曲子(作品27之2——《#c小調鋼琴奏鳴曲》)描寫的是海上月光的說法,源出於德國音樂批評家雷爾施塔布(1799——1860)。他用瑞士風光明媚的琉森湖上的月光的別名。俄國鋼琴家安東·魯賓斯坦(1829——1894)非常反對用“月光”來解釋這個曲子,他說:“月光在音樂描寫里應該是暝想、沉思的、安靜的,總之,是柔和光明的情緒。《#c小調奏鳴曲》第一樂章從第一個音符到最後一個音符,完全是悲劇性的(用小調來暗示),因此是布滿雲彩的天空,是陰鬱的情緒。末樂章是狂暴的、熱情的,表現的正是和溫柔的明月完全相反的東西。只有短短的第二樂章可以說是一瞬間的月光。”在德國,也有人稱此曲為“園亭”奏鳴曲。園亭是建築在樹蔭下的涼亭,這相標題對於這首奏鳴曲也同樣是不恰切的。看來,第一樂章所表現的決不是一幅明淨的風景畫,而是一種內在的陰鬱情緒。《貝多芬傳》的作者厄(1817— 1897)說第一樂章是“少女為生病的父親祈禱”,無論如何要比“月光”和“園亭”恰當一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