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曲(國小課本中的同名文章)

月光曲(國小課本中的同名文章)

原名《升C小調鋼琴奏鳴曲》,1801年貝多芬在經歷情感波折後創作出來的鋼琴奏鳴曲,德國詩人路德維希·萊爾斯塔勃聽後將此曲第一樂章比作“猶如在瑞士琉森湖月光閃爍的湖面上搖盪的小舟一般”,而冠以《月光曲》之曲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月光奏鳴曲
  • 原名:《升C小調鋼琴奏鳴曲
  • 創作時間1801年
  • 創作者:貝多芬
月光曲課文,主要內容,賞析,詞語理解,教學要求,課時安排,教學過程,第一課時,第二課時,第三課時,作者介紹,

月光曲課文

月光曲
兩百多年前,德國有個音樂家叫貝多芬,他譜寫了許多著名的樂曲。其中有一首著名的鋼琴曲叫《月光曲》,傳說是這樣譜成的。
有一年秋天,貝多芬去各地旅行演出,來到萊茵河邊的一個小鎮上。一天夜晚,他在幽靜的小路上散步,聽到斷斷續續的鋼琴聲從一所茅屋裡傳出來,彈的正是他的曲子。
貝多芬走近茅屋,琴聲忽然停了,屋子裡有人在談話。一個姑娘說∶“這首曲子多難彈啊!我只聽別人彈過幾遍,總是記不住該怎樣彈。要是能聽一聽貝多芬自己是怎樣彈的,那該有多好啊!”一個男的說∶“是啊,可是音樂會的入場券太貴了,咱們又太窮。”姑娘說∶“哥哥,你別難過,我不過隨便說說罷了。”
貝多芬聽到這裡,推開門,輕輕地走了進去。茅屋裡點著一支蠟燭。在微弱的燭光下,男的正在做皮鞋。窗前有架舊鋼琴,前面坐著一個十六七歲的姑娘,臉很清秀,可是眼睛失明了。
皮鞋匠看見進來個陌生人,站起來問∶“先生,您找誰?走錯門了吧?”貝多芬說∶“不,我是來彈一首曲子給這位姑娘聽的。”
姑娘連忙站起來讓座。貝多芬坐在鋼琴前面,彈起盲姑娘剛才彈的那首曲子。盲姑娘聽得入了神,一曲彈完,她激動地說∶“彈得多純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貝多芬先生吧?”
貝多芬為兄妹倆彈奏月光曲貝多芬為兄妹倆彈奏月光曲
貝多芬沒有回答,他問盲姑娘∶“您愛聽嗎?我再給您彈一首吧。”
一陣風把蠟燭吹滅了。月光照進窗子,茅屋裡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銀紗,顯得格外清幽。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兄妹倆,借著清幽的月光,按起了琴鍵。
皮鞋匠靜靜地聽著。他好像面對著大海,月亮正從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來。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時間灑遍了銀光。月亮越升越高,穿過一縷一縷輕紗似的薄雲。忽然,海面上颳起了大風,捲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個連一個朝著岸邊涌過來……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靜的臉上,照著她睜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從來沒有看到過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波濤洶湧的大海。
兄妹倆被美妙的琴聲陶醉了。等他們醒過神來,貝多芬早已離開了茅屋。他飛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工夫,把剛才彈的曲子——《月光曲》記錄了下來。

主要內容

本文主要寫的是兩百多年前,貝多芬到萊茵河邊的一個小鎮演出,晚上散步的時候,他被斷斷續續的鋼琴聲吸引,來到了一所茅屋前。他聽到茅屋裡兄妹的對話,情不自禁地走進茅屋,為兄妹倆彈奏了一首自己的曲子,又即興創作出月光曲的傳奇故事。

賞析

1.姑娘說:“哥哥,你別難過,我不過隨便說說罷了。”
這是對盲姑娘的語言描寫“隨便說說”,說明了她對哥哥的體諒和理解,她十分理解哥哥說的“音樂會入場券太貴,咱們又太窮”,她對自己提出的無理要求感到不安和後悔。這“隨便說說”,讓我們感受到了盲姑娘的善解人意,讓我們感受到淡淡的淒楚和酸澀,更讓我們感受到了盲姑娘那種被生活所迫,而抑制住內心對音樂熱愛的無奈。
2.她激動地說:“彈得多純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貝多芬先生吧?”
句子中的兩個“您”讀起來不一樣,第一個是表示猜想,語調稍延長一些。後來她做出了判斷,第二個“您”就很肯定。夢寐以求的願望變成現實,表達了盲姑娘激動的心情。盲姑娘的這幾句話使貝多芬十分激動,就產生要為她彈奏第二支曲子的想法──創作的激情頓時而生。
3.月光照進窗子,茅屋裡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銀紗。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兄妹倆,借著清幽的月光,按起了琴鍵。
“清幽”:秀麗、幽靜。清亮如水的月光下,一切是那么朦朧美麗、幽雅靜寂。這樣的美,蓋過了茅屋裡的簡陋貧涼。此情此景,深深地打動了貝多芬,他“望了望”窮兄妹倆,同情之心油然而生。是啊,美好的音樂也應當給予愛好音樂的窮苦人們,這樣想著,使他情不自禁地按起琴鍵來。
4.他好像面對著大海,月亮正從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來。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時間灑滿了銀光。月亮越升越高,穿過一縷一縷輕紗似的微雲。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個連一個朝著岸邊涌過來……
“水天相接”:水和天連線在一起。“微波粼粼”:微小的波浪閃閃發光,形容水清澈的樣子。“霎時間”:,極短的時間。
皮鞋匠聽著貝多芬的琴聲產生的聯想,他聯想到海上明月升起的奇麗畫面。第一幅:月亮剛從“水天相接”處升起,海面上“灑遍銀光”。隨著景象的變化,音樂氣勢逐漸增強,曲調出現了波折。第三幅:“忽然,海面上颳起了大風,捲起了巨浪。”強音樂驟然響起。浪花“涌過來”,氣勢兇猛,音樂高昂激越,節奏越來越快。多么美麗的畫面,多么豐富的聯想!作者通過皮鞋匠的聯想讚揚了貝多芬高超的技藝。

詞語理解

幽靜:深幽靜寂,非常安靜。
清幽:(風景) 秀麗而幽靜。
微波粼粼:風吹著湖面,泛起的微小波浪。
恬靜:恬適,安靜。
波濤洶湧:洶湧:水勢騰湧的樣子。形容波浪又大又急。
純熟:具有技巧的或表現出技巧的。
水天相接:形容水天共融的景象,清澈的水域映照著湛藍的天空,形成清美而秀麗的大自然空間景象。
陶醉:很滿意地沉浸在某種境界或思想活動中,沉醉於某種事物或境界裡,以求得內心的安慰。
斷斷續續:時斷時續地接連下去。

教學要求

1.學會本課8個生字,正確讀寫"譜寫、幽靜、蠟燭、失明、純熟、陌生、清幽、琴鍵、陶醉、甦醒、飛奔、記錄、萊茵河、霎時間、微波粼粼"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第九自然段。
3.了解貝多芬創作《月光曲》的經過,體會音樂的魅力,體會貝多芬對勞苦人民的同情和愛,從而培養學生熱愛人民的思想感情,並對學生進行美的教育。
4.體會寫實和聯想相結合的寫法,初步學習在寫實的過程中,展開適當的聯想,發展學生的想像力和邏輯思維的能力。

課時安排

第一課時:自學課文,理清文章層次,范讀課文,學習課文第一段和第二段的第一部分。
第二課時:學習課文第二段第二部分,總結課文、練習。
教學課件:《月光曲》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揭示課題
"同學們,這一課我們要學習一個傳說,那就是《月光曲》的故事。"運行課件《月光曲》,音樂聲起,幕徐徐拉開……)"這篇課文很美,也寫得比較深,看哪些同學能自己讀懂課文,讀好以後能回答兩個問題:
1.《月光曲》是一首什麼樣的曲子,是誰寫的?
2.《月光曲》這篇課文寫的是什麼?"
[設計意圖:音樂拉近學生和文本的距離,問題提出引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初讀感知
1.師:《月光曲》是首什麼曲子?
2.結合學生回答,課件出示貝多芬資料,以激起學生學習情緒,讓我們來看看樂聖貝多芬的一生吧:
貝多芬是世界上著名的音樂家。他對貧苦的人民非常同情,他曾經寫下過這樣的句子:我們的藝術應當只為貧苦的人造福。……做到這一點,我將是多么的幸福!
[設計意圖:讓學生了解貝多芬博大高尚的情懷,了解《月光曲》是什麼。]
三、學習生字詞語
1.學生自學生字詞,遇到容易出錯的生字多分析一下字型結構,不懂的詞語聯繫上下文多讀幾遍,還可以和同桌交流交流。
2.給本課的生字組詞語辨析。(點擊字形結構,會顯示例詞。)能說說'幽靜''純熟''陶醉'這三個詞語的意思吧?會用這些詞語寫個句子嗎?"(點擊課件出示解釋和例句。)
3.學生在練習本上寫生字詞。
4.辨析部分詞語的近義詞和反義詞。
[設計意圖:準確掌握本課8個生字詞,提醒學生讀準“茵”“霎”“粼”的讀音,注意“盲”字的書寫,讀準“啊”在不同句子中的不同讀法。]
四、學習第一自然段
1.齊讀。說說你知道了什麼?
課文講貝多芬創作《月光曲》的傳說。什麼是“傳說”?(民間流傳的說法。)既然是傳說,也就說有可能是真的,也有可能不是真的。
2.理解"譜寫":
“"歌譜"同學們是知道的,根據歌詞寫譜,叫"譜寫"。如果沒有歌詞,單純作曲子,也叫"譜寫",簡單的說法叫"譜曲子"。曲子寫好了,就叫什麼?”("譜成")
寫曲子叫"譜寫",寫出非常壯麗的詩,也可以說"譜寫了一首壯麗的詩篇""譜寫了一首扣人心弦的詩篇。
[設計意圖:讓學生感知一自然段總的介紹了《月光曲》的來歷。]
五、學習課文第二意義段
1.讀書。弄清彈奏第一首樂曲的經過。
一天夜晚,貝多芬在幽靜的小路上散步聽到什麼? (斷斷續續的彈琴聲)
這琴聲為什麼會引起他的特別注意?(彈的正是他的曲子。)貝多芬是人民喜愛的音樂家,他到各地旅行演出,甚至來到一個小鎮上,盲姑娘也在彈他的曲子。
啟發學生聯想:“同學們想一想,這幅畫上除了一輪明月、萊茵河、小路,還有在小路上散步的貝多芬外,根據故事的發展,畫面上還應該有什麼?”(一間小茅屋,茅屋的牆壁上最好畫上視窗,而且從視窗里透出微弱的亮光,甚至有兩個人影。)
2.“貝多芬就在幽靜的小路上散著步,他聽到從那所茅屋裡傳來斷斷續續的琴聲,你們想當貝多芬聽到這斷斷續續的琴聲,而且在這僻靜的小鎮上,有人在彈他的曲子,他會怎么想?
師:為什麼那琴聲是斷斷續續?(她看不見樂譜,只是聽別人彈過幾遍,就能彈貝多芬的曲子,儘管斷斷續續,不大熟練,但是很不容易。)
3.指名分角色讀第五、六兩自然段的對話。教師示範;學生練習朗讀。
[設計意圖:老師的描述,在學生眼前呈現出一個畫面,學生聽著老師的描述開始進入情境,緊接著啟發想像,使畫面更清晰,感情上更接近課文。在教學此環節時,教學設計上重點在於朗讀的指導,許多問題的思考都是從朗讀中產生,在朗讀中尋求到答案的,所以教學時可採用邊讀邊悟的教學方法。]
板書:
月光曲
/太貴譜寫幽靜純熟
聽 \太窮譜譜成

第二課時

一、音樂導入,學習課文第二段第二部分(第九自然段)
1.聽《月光曲》。師:這時,貝多芬看到盲姑娘聽到他的曲子是這樣的興奮,這樣的喜悅,貝多芬心裡怎么樣?”
2.師生對讀盲姑娘和貝多芬的話。
(1)師:“於是,貝多芬又給她彈了一曲,這個曲子就是《月光曲》。這首曲子是貝多芬早已譜寫好的,還是趁著興致當時彈出來的?從哪一句里可以看出?”
(2)師:“同學們想一想,當時是怎樣的情景使貝多芬創作出這樣一首世界著名的樂曲呢?盲姑娘和皮鞋匠是怎樣聽的?他們聽著,聽著,又展開了怎樣的聯想?”“請你們看看插圖、帶著這個問題自學第二部分。”
3.(學生自學)全班交流。
“是怎樣的情景使貝多芬創作出這樣一首世界聞名的樂曲呢?”(老師讀課文“一陣風把蠟燭吹滅了。……按起琴鍵來。”)
讀後描述,把學生帶入課文描寫的情景:“課文中有一幅插圖,這個情景多美啊。蠟燭滅了,屋子裡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銀紗,那么白,那么亮,那么美。
交流:為了描寫這個環境,課文中用了什麼詞?“(清幽)”這個“清”是“亮、清朗”的意思;“幽”給人寧靜的美感。前面也講到貝多芬在“幽靜”的小路上散步。“清幽、幽靜”,都有幽雅、美和靜的含義。但“清幽”有光亮的意思。月光是那么亮、那么美,也給人寧靜的感覺。”
二、再讀想像,體會聯想
1.“現在就請你們把這一節課文讀一下,眼睛閉起來想一想,月光怎么清幽,小屋子裡是什麼情景?屋子裡人物的形象怎么樣?然後請你們講這幅圖。”
(學生各自準備,同座兩人對話。)
教學預設:(描述插圖)一陣風拂過,把蠟燭吹滅了。皎潔的月光透過窗戶,照亮了茅屋。茅屋裡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銀紗,啊,這是一個多么美好的月夜呀,身邊的窮兄妹是這樣的窮苦,他們同樣需要音樂,我一定要用我的音樂給他們帶來快樂,給盲姑娘帶來光明,貝多芬望了望窮兄妹倆,借著月光彈起琴來。
2.師:月光是這樣的清幽,但是盲姑娘卻看不見。貝多芬的琴聲給窮兄妹帶來了什麼呢?課文上沒有寫,但是從哪兒我們可以知道?
課文是通過貝多芬的琴聲,引起皮鞋匠、盲姑娘的美妙的聯想來寫的。哪些句子是寫窮兄妹倆因聽琴聲產生的聯想?
3.學生讀寫實的部分:皮鞋匠靜靜地聽著。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靜的臉上,照著他睜得大大的眼睛。
4.學生讀聯想,體會情境。
(1)讀書想像第一幅畫面:體會月光照耀下海波粼粼的畫面
(2)體會第二幅畫面:月亮越升越高……一個連一個朝著岸邊涌過來……的情境。
(3)隨著音樂體會第三幅畫面:皮鞋匠聽著聽著,覺得海上颳起了大鳳,捲起了巨浪的情境。再引導再看圖:“想一想皮鞋匠聽了琴聲,仿佛覺得大海捲起了巨浪,貝多芬在怎樣彈琴,琴聲怎樣?”(貝多芬越彈越激動,身子也可能搖擺起來,節奏也越來越快。)
[設計意圖:此環節讓學生明確哪裡寫實哪裡寫的聯想,在聯想部分充分讓學生去想像音樂的情感,讓優美的旋律在學生心中流淌,教學時可多讓學生說說自己的感受。]
四、引導體會聯想在文章中的作用
師:這個傳說之所以寫得這么感人,這么富有美感,是與文章中記敘中展開了聯想有很大的關係。”
引導對比:如果把聯想部分去掉,看文章會變得怎么樣?(不那么深刻感人。)不信,可以讀讀。
指導讀:讀這類文章時,要搞清楚哪是敘事,哪是聯想,從而很好地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指導寫:作文時,不僅要把自己看到的、聽到的寫下來,有時還要把想到的寫下來。在記事中恰當地加進自己的聯想,文章就會更加充實,表達的感情就會更加豐富、深刻。
[設計意圖:體會聯想與寫實的妙處。]
五、朗讀全文,體會文章的前後照應
“盲姑娘聽到貝多芬的第一個曲子是"入神""激動",聽了"月光曲"是"恬靜"是"陶醉",我們想想看這個窮苦的盲姑娘此刻心裡覺得怎么樣呢?她心裡可能要說什麼?我們幫她說出來。”
“貝多芬說過,我的音樂只應當為窮苦人造福,而且說如果做到這一點的時候,我也是非常幸福的,這時貝多芬的心情怎么樣,從哪個詞兒說明他也很激動?”(飛奔)。
師:"同學們,我們再讀讀課文吧。大家可以跟著錄音小聲讀一次,再大聲讀一次。"
[設計意圖:讓學生體會到文章中前後照應的地方。品讀課文,感受文章中人格之美,藝術之美,文字之美。]

第三課時

一、難句講解梳理
1.一天夜晚,他在幽靜的小路上散步,聽到斷斷續續的鋼琴聲從一所茅屋裡傳出來……
“斷斷續續”,說明彈得不熟練。因為環境的幽靜,所以貝多芬能聽到“斷斷續續”的琴聲。這琴聲把他吸引住了。
2.姑娘說:“哥哥,你別難過,我不過隨便說說罷了。”
這句話既表明盲姑娘想聽貝多芬的演奏,又讓哥哥不要因為這件事難過。
3.她激動地說:“彈得多純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貝多芬先生吧?”
這樣高超的演奏技巧,只有貝多芬才行,而貝多芬正在附近旅行演出,所以姑娘猜想彈奏者便是貝多芬。姑娘的話說明她對音樂有很強的理解力,不僅愛音樂,而且懂音樂。
4.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靜的臉上,照著她睜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從來沒有看到過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濤洶湧的大海。
“恬靜”,形容姑娘被音樂喚起了想像後,臉上表現出來的專注、平靜的神色。“仿佛”,指哥哥看陶醉在琴聲中的妹妹,從妹妹專注而平靜的神情中產生的感覺,感覺妹妹也和自己一樣,被琴聲帶到了月光下的大海。
5.兄妹倆被美妙的琴聲陶醉了。
“陶醉”,完全沉浸在美妙的琴聲之中了。這句話說明貝多芬彈奏的曲子是多么的美妙!
[設計意圖:複習鞏固,突破重難點。]
二、佳句賞析
1.月光照進窗子來,茅屋裡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銀紗,顯得格外清幽。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窮兄妹倆,借著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鍵來。
“好像披上了銀紗”、“清幽”描寫出了清亮如水的月光下,茅屋裡的美好景象。這樣的美,蓋過了茅屋裡的窮困和淒涼。貝多芬“望了望”窮兄妹倆,寄予深深的同情。此情此景,使貝多芬想到,美好的音樂應當給予窮苦的然而愛好音樂的人們,就像清幽的月光照進茅屋一樣。這樣的聯想,使他接起琴鍵來。
2.他好像面對著大海,月亮正從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來。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時間灑遍了銀光。月亮越升越高,穿過一縷一縷輕紗似的微雲。忽然,海面上颳起了大風,捲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個連一個朝著岸邊涌過來……
皮鞋匠聽著貝多芬的琴聲,聯想到海上明月升起的奇麗畫面。第一幅:月亮剛從“水天相接”處升起,海面上“灑遍銀光”。這是一個平靜的大海的月夜。隨著天氣的變化,音樂逐漸增強,曲調出現了波折。第三幅:“忽然,海面上颳起了大風,捲起了巨浪。”強音樂驟然響起。浪花“涌過來”,氣勢兇猛,音樂高昂激越,節奏越來越快。這樣聯想,從側面描寫出了貝多芬的琴聲,融進了他心中強烈的感情,美妙動人。
[設計意圖:讓學生體會文章的景美情深。]
三、歸納訓練
本文記敘了德國著名音樂家貝多芬在一個秋天的明月夜,走進簡陋的茅屋為窮兄妹倆彈琴的故事。他觸景生情,譜寫了著名的《月光曲》。
分段段意:
第一段(第1節):講貝多芬曾經譜寫過《月光曲》。
第二段(第2.3節):講貝多芬因為到萊茵河畔的小鎮上演出,在小路旁的茅屋外邊聽見琴聲。
第三段(第4—7節):講貝多芬為盲姑娘彈琴。
第四段(第8—10節):講貝多芬彈奏《月光曲》和聽月光曲時皮鞋匠的聯想。
中心思想:
本文主要講了關於德國著名音樂家貝多芬譜寫《月光曲》的傳說,表現了他對窮苦人的同情和愛。
寫作特點:
課文在描寫實實在在的事物時,加進了人物由實實在在的事物引起的聯想,使文章表達的感情更深刻。

作者介紹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德國作曲家、鋼琴家、指揮家,維也納古典樂派代表人物之一。他一共創作了9首編號交響曲、35首鋼琴奏鳴曲(其中後32首帶有編號)、10部小提琴奏鳴曲、16首弦樂四重奏、1部歌劇、2部彌撒、1部清唱劇與3部康塔塔,另外還有大量室內樂、藝術歌曲、舞曲。這些作品對音樂發展有著深遠影響,因此被尊稱為“樂聖”。貝多芬生活道路非常坎坷,28歲時聽力開始減弱,晚年失聰,只能通過書寫跟人交談。他以堅強的意志克服了重重困難,一生創作了許多不朽的作品,如廣為流傳的交響樂《英雄》 《命運》 《田園》 《合唱》等。
他是德國最偉大的音樂家之一,對世界音樂的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