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計實驗方法

國外不少學者運用實驗方法在會計行為研究中得到許多有價值的成果,其嚴謹的作風和精巧的方法令人嘆服。實驗方法似乎還沒有引起中國學術界的重視,有人把它簡單地歸人實證研究一類,對其作用和方法都沒有特別地關注。筆者認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各類經濟活動主體的行為特徵都發生了很大變化,而我們固有的研究方法已不夠滿足行為研究的需要,因此,實驗研究方法的套用很有現實意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會計實驗方法
  • 所屬學科:會計學
  • 目的:得到許多有價值的成果
  • 特點:嚴謹的作風和精巧的方法
國外不少學者運用實驗方法在會計行為研究中得到許多有價值的成果,其嚴謹的作風和精巧的方法令人嘆服。實驗方法似乎還沒有引起中國學術界的重視,有人把它簡單地歸人實證研究一類,對其作用和方法都沒有特別地關注。筆者認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各類經濟活動主體的行為特徵都發生了很大變化,而我們固有的研究方法已不夠滿足行為研究的需要,因此,實驗研究方法的套用很有現實意義,希望本文能為這一方法在中國學者中的傳播做些基礎性的工作。
一、實驗研究方法引入經濟研究
所謂實驗研究方法,是由研究者根據研究問題的本質內容設計實驗,控制某些環境因素的變化,使得實驗環境比現實相對簡單,通過對可重複的實驗現象進行觀察,從中發現規律的研究方法。實驗方法首先廣泛套用於物理、化學、生物等自然科學研究中。大約二十世紀中期,經濟學家開始把實驗研究方法引入經濟研究,建立了實驗經濟學。
經濟學家運用實驗方法可追溯到1930一1960年間(AlvinE.Roth,1995),內容涉及個人選擇、博奕論假設和產業組織等。六十年代以後實驗經濟研究方法套用日漸廣泛,內容涉及公共物品、合作、產業組織、資本市場、壟斷定價和協定定價、不確定條件下的個人選擇等,並有一些標誌性的出版物問世(DavidD.andC.holt,1993)(Frideman,D.andS.Sunder,1994)
採用實驗方法的會計行為研究,涉及的課題非常廣泛。例如公司為了解決公共物品問題需要制定成本分配方案,實驗研究了行為與機制之間的關係;現代製造方法強調從供應商到顧客整個價值鏈的合作,實驗回答了怎樣的機制和控制系統有利於合作、合作需要怎樣的信息和溝通等問題;在有關轉移定價和成本分配的會計研究中常涉及交易協商問題,實際適用的機制比經濟理論的構想簡單,實驗顯示了管理者是否通過不斷的交易學習競價,他們的行為是否收斂於經濟理論的預測,分部能否有效地利用他們在競價中的有利地位,等等;會計學家有關資本市場的實驗很多,它們觀察了非公開信息條件下交易者如何確定證券價格,有信息的證券價格如何與內部人信息做比較;關於拍賣的理論分析在模擬市場的喊價實驗中得到研究,並回答了當人們希望減少串通與內部交易時是否需要公開披露、市場需要怎樣的透明性,等等。
筆者認為,行為研究領域實驗方法的大量套用,是因為除了根據理性的推測,分析判斷在不同環境下各種行為的反應之外,人們很難從經濟運行的紀錄中分離出激勵行為的各種因素的影響,也就是說,通過經驗數據說明行為規律的研究遇到比較大的困難。為了對各種理性的推斷做定量的檢驗,學者們不得不求助於實驗方法。正如我們從美國同行的研究成果中看到的,在實驗的環境中,特定的行為被觀察,這些行為被激發的原因受到研究者的控制,雖然一個個實驗看起來只討論很簡單的問題,但他們的結論顯然比單純的理性推測更有說服力。
由於目前的實驗研究成果多數需要對觀察數據作統計分析,因此,許多人把“實驗研究(experimentalresearch)”歸入“實證研究(positiveresearch)”。“實驗研究”與通常意義的“實證研究”的主要區別在於,“實驗研究”中用於假設檢驗的數據來自研究者自己設計的實驗,而通常意義的“實證研究”套用的數據來自經驗,如統計資料或報刊雜誌(即現實世界中存在的數據),人們有時把這類“實證研究”直接稱為“經驗研究(empiricalresearch)”。
從研究過程的大體步驟來看,實驗方法與一般實證研究(即經驗研究)相類似,通常可分以下幾個步驟:1、在對現實經濟生活中各種現象作觀察思考並對有關文獻進行回顧分析的基礎上,確定研究問題:2、根據理論,作出合乎邏輯的推測,提出假設命題;3、設計研究程式和方法;4、蒐集有關數據資料;5、運用這些數據資料對前面提出的假設命題進行檢驗;6、解釋數據分析的結果,提出研究結論對現實或理論的意義以及可以進一步研究或改進的餘地。
在實驗研究中特別引人注目的是第3個步驟——實驗設計過程,它是實驗研究的核心。實驗研究用以檢驗假設的數據是對實驗現象觀察得到的,因此實驗的設計如何直接關係研究成敗。仔細觀察已有的實驗研究成果,可以發現,在以上步驟的具體實施上,實驗方法與經驗研究方法還是有所不同的。這一點在第2個步驟中就已經顯示出來。將假設命題具體化為可以檢驗的模型,與實驗設計有直接關係,研究者在對研究結果做出理論預期(即假設)時,必須考慮實驗的可實施性;在建立可證偽的檢驗模型時必須考慮變數的值可以通過實驗取得。研究的第4個步驟是數據資料收集,在實驗研究中就是實施實驗並記錄實驗情況。實驗研究中用於假設檢驗的數據來自研究者自己設計的實驗,而經驗研究套用的數據來自經驗,如統計資料或報刊雜誌(即現實世界中存在的數據),這個差別在方法定義時就已經明確。
總的說來,實驗研究比經驗研究有更多的困難,它除了需要經濟學、管理學、會計學、金融學等專業知識外,還需要心理學的理論指導;它要求大的實驗參與者群體,以及實驗經費0計算機聯網的實驗室環境。
二、行為的影響因素設計
有關行為研究的實驗設計通常需要考慮行為的影響因素設計、行為設計和變數控制設計等方面的內容,其中行為的影響因素設計是實驗的基礎。這是因為通過實驗研究行為問題,目的是研究行為的原因與結果,特別是研究影響行為的激勵因素,以便制定適當的制度與政策,預測和控制行為。實驗的設計應該努力在簡化的環境中,體現行為主體受到的影響,並且使對行為的影響因素及其影響的結果容易觀察與測量。
心理學家認為,行為是個人(內在心理因素)與環境(自然、社會)的函式,有關行為的實驗需要反映個人與環境的互動作用對行為的影響,要巧妙地在試驗中(即在模擬現實的場景中),把特定的環境與個人性質表現出來,因此實驗場景設計包括外部環境設計和實驗行為者內因兩個方面。根據研究問題的不同和研究者的認識,不同實驗的場景設計可能會側重於外部環境設計或實驗行為者內因的某一個方面。
外部環境設計。根據研究目標的不同,人們關注的行為可能是發生在市場交易中,也可能是審計活動或納稅過程;影響行為的外部環境可能是一種客觀存在的實體,也可能是概念化的法規或制度,實驗中再現外部環境的設計方法各不相同。一般而言,主要包括:市場交易規則設計、市場有效性環境設計、企業特徵設計、法規環境設計(如報稅規則、檢查與處罰規則)及其他實驗場景設計。
行為者內因設計。除了外部環境會影響行為之外,在相同的環境下也可能由於行為者內因差異而產生不同的行為,實驗中常常需要控制行為者內因的變化,來觀察其對行為結果的影響。在不同的研究問題中,研究者希望控制的行為者內因各不相同,實現它們的方法也有所不同。常見的控制行為者內因的方法可歸納為:l.通過實驗參與者的選擇,控制其影響行為的內因;2.通過指定參與者在試驗中的角色或工作條件,改變其影響行為的內因;3.通過對實驗參與者的調查與測定,判斷影響他在試驗中行為的內因。
此外,實驗參與者表現的行為常常是被觀察問題中的因變數。如何表現在特定場景下實驗參與者的選擇與判斷,便之能反映行為受到內外因素的影響,並便於假設檢驗和統計分析,還需考慮博弈性行為、操作性行為和判斷性行為等。
三、行為影響因素控制方法
實驗研究的假設檢驗過程就是對實驗過程中觀察到的行為變數(因變數)與實驗設定的影響行為的內外因素(自變數)之間的關係作定量分析,因此行為影響因素即自變數的變化必須能夠控制,換句話說,就是要能夠掌握行為影響因素的變化狀況。
根據行為影響因素變化的特性不同,可將其控制方法區分為組間控制和組內控制。
組間控制方法通常用於影響行為的自變數變化是定性的情況,通過分組的方法,便同一組內的自變數取相同的值,不同組間自變數取值不同。這樣,研究者可以根據不同組間實驗參與者行為有無明顯差異來判斷該自變數對行為的影響力。通常採用方差分析或非參數檢驗來分析驗證假設命題的真偽。例如在《訴訟支持判斷的客觀性》中,將參與實驗的執業會計師分為兩組,通知其中一組受僱於財產損失訴訟案的受損公司,而另一組受僱於保險公司,觀察兩組計算的損失額均值差異,可以分析由於客戶處於不同訴訟地位,客戶意見對專業人員客觀公正性的影響。有時實驗還需要進行多因素分組,如在根據客戶地位分組的基礎上再根據專業人員是否具有訴訟服務經驗作第二重分組,以及根據DIT得分的高低作第三重分組。
組內控制方法用於影響行為的自變數變化可以定量確定的情況,通常採用回歸分析進行假設檢驗。例如《模擬市場中報告決策和信息有效性的相互依賴》的第一階段實驗申,假定公司經理不便用報告決策權,預計市場價格誤差與公開信號無關而與非公開信號負相關,對每一項交易資產扒模型中的自變數分別為有關證券s的公開信息和非公開信息。在公司經理不使用報告決策權的實驗中,無論是在信息的可利用性高的實驗場景下,還是在信息的可利用性低的實驗場景下,由於與交易證券價值有關的公開信息和非公開信息都是隨機產生的,因此它們很可能互不相同,由計算機控制其變化。
根據實驗設計中確定自變數變化的時間不同,行為影響因素的控制方法可區分為實驗前控制和實驗中控制。
實驗前控制是實驗設計時就確定了自變數的變化範圍和取值情況,實驗在自變數變化已知的情況下觀察實驗參與者的行為。而實驗中控制則需要根據實驗的進行,不斷收集自變數變化的情況。
大部分組何控制的自變數都是實驗前控制的,即根據實驗對內外環境的安排,參與者居於哪一類分組,在實驗開始之前就可以確定。例如《稅率不平等和交換不公平對稅收報告決策的影響》研究,需要測試納稅人對稅率變動的反應(用稅收報告決策來反映)是否同時受到經濟因素以及對稅率不平等和交換不公平感受的影響,實驗申通過對某個分組通知其稅率與其他組不同,便之感受稅率不平等;通過部分組在實驗中稅率上升而另一些組在實驗中稅率下降來感受交換不公平。這樣每一個參與者感受的環境影響在實驗前就設計完成,實驗申只需要觀察實驗參與者的反應,並對之做出分析。
也有一些組間控制的自變數是實驗中控制的。如在《訴訟支持判斷的客觀性》研究中,將參與實驗者根據其客戶的不同訴訟地位分為兩組,這是實驗前控制;但在此基礎上再根據專業人員是否具有訴訟服務經驗作第二重分組,以及根據DIT得分的高低作第三重分組,需要分析實驗參與者在試驗中填寫的調查測定表,才能確定每一位參與者屬於哪一個分組,也就是說,他們的行為受什麼樣的影響在實驗前是無法判斷的,只能在實驗中控制。
研究模擬市場的博弈行為時,若影響因素來自市場反應(如買者報價對賣者的影響),則只能在實驗中控制;若影響因素來自市場規則(如賣者有沒有報告選擇權、是否存在信息成本等),則可能在實驗前控制。
影響因素的變動控制和不變控制
影響因素的變動控制,指的是實驗研究觀察當某因素變化時行為是否相應變化以及相應變化的幅度和規律。這是定量分析常見的控制方法
影響因素的不變控制,則是控制某因素不變,觀察在這種條件下的行為規律。許多情況下為了實驗環境的簡化,讓主要因素對行為的影響能夠充分表現,在控制部分影響因素變動的同時必須控制另一部分因素不變。
總之,運用實驗研究方法是有相當難度的,尤其是實驗的設計,不僅有賴於研究者本人的知識、經驗,甚至靈感,而且實驗的設計亦不可能一拍腦袋就完成,有一個不斷試驗改進,相互借鑑,逐步完善的過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