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嶺堂

會嶺堂

會嶺堂位於文成縣大會嶺半嶺處。去大會嶺欣賞紅楓走到半嶺時,“會雲寺”就展現在你眼前。愛好碑誌文物的旅遊者,看了寺院門口牆上“廣種福田”的石碑,馬上知道“會雲寺”是“會嶺堂”修建過來的。

現在“會雲寺”後面的“三聖殿”是在乾隆七年由敖里周道亮所建的“會嶺堂”改建過來。“大雄寶殿”,是在光緒年間(1893年),由周氏九世族人捐資將舊堂下首擴建的五間改建過來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 會嶺堂
  • 位置:文成縣大會嶺半嶺處
  • 建築年代:清乾隆七年
  • 別名:會雲寺
歷史沿革,石碑,

歷史沿革

明朝時期,十多里的大嶨嶺(現為大會嶺)已為甌括之衢,來往行人非常之多,可是渴無水飲,倦無處息,暴風驟雨無處躲避。
青田八都墺底(敖里)周氏四世周道亮,以堅強的意志艱苦造田創業,並在當地擁有大片農田。農閒時,為繼承祖業,他仍去大嶨擔鹽,在周圍的村莊販賣,因此,經常要爬大嶨嶺。每當與挑伴們挑到半嶺,都渴無水飲,倦無處息。有時下起暴雨,沒有地方躲避,鹽給雨淋了後,便影響了銷路。當時他就想要在半嶺處建堂與人休息喝茶,由於生意較忙並沒有及時去做。一次,周道亮擔鹽爬嶺,由於尋不到水喝,中暑暈倒,幸好被好心人所救,康復後即發願,馬上在半嶺建一座堂給行人飲茶休息。於是在乾隆七年(1742年)出資在半嶺興建“會嶺堂”三間,堂的當中塑有佛像,並捐附近田租22石,作茶堂經費用,冬湯夏水,招僧人司之。
嘉慶年間(1806年)大嶨“會嶺堂” 和租田被和尚賣掉。周道亮的孫子周朝乾發現後,立即捐錢一千兩金贖回“會嶺堂”和租田,並進行了一次大的修整。至光緒年間(1893年),大嶨“會嶺堂”年久失修,破爛不堪,敖里周氏周鳳歧等八位堂兄弟看到後,一致將其認為“會嶺堂”是敖里周氏施恩布德傳家寶的象徵,必須修葺好,讓它繼續璀璨生輝。於是,周鳳歧等八位堂兄弟繼承祖志,捐銀重新修建老堂,並將舊堂的建築進行擴大,在舊堂下首擴建了五間,塑佛像,招僧人。這時的“會嶺堂”已頗具規模。
解放後“會嶺堂” 將要毀敗傾頹,佛教信徒又籌資修建,改名為“會雲寺”。

石碑

光緒十九年冬,周氏十世在此又立了一塊“廣種福田”的石碑。
會嶺堂
碑文曰:“斯嶺為甌括之通衢,斯堂則為斯嶺中權扼要之傳舍。而乾隆壬戍以前無有也。渴無以為飲,倦無以為息,疾風甚雨無以為覆庇,行人病之無以為宿。四世祖道亮公有鑒於此,乃創建三間堂,捐糧田二十多石,名曰‘會嶺堂’,冬湯夏水,招僧人司之;予之高祖朝乾公復續捐租田。迄今百有餘歲者,成伐謝飲。求當年命名之意,不得而知,蓋吾族之綿延久矣。或曰以斯嶺毘連大會名,若然,與嶺頭何別?或曰斯嶺行人上下特於崎嶇扼要處,渴者會飲,倦者會憩,疾風甚雨,會此以覆庇,故名。噫,得之矣!當乎命名之意,其在是矣!光緒癸巳,斯堂就圮,予族捐金數百重建焉。棟宇聿新,規模較拓。茲際落成,住持僧具湊示讀曰:‘斯堂之創始之,重新之,善後均賴君家。福有攸歸,盍請勒石,昭示來茲乎?’予曰:‘有是哉!夫,亦上入清淨監督,滴滴歸源之所致也。’遂濡筆以志之。若夫古木扶疏,箸林稠密;上接雲際仙鄉,下臨嶨川巨鎮。登斯堂也,每有仰瞻俯矚,撫景流連,不在能捨去情矣?仁者見仁,知者見知,勇者見勇,行人各自領之耳,無俟予贅也。咨部行廩善生周炳均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