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有效力矩準則

最大有效力矩準則(maximum effective moment criterion)是指在應力場中存在一對與最大主壓應力軸成±54.7°的最大力矩方向,控制各向異性或塑性介質中變形帶形成的準則。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最大有效力矩準則
  • 外文名:maximum effective moment criterion
  • 提出者:鄭亞東
  • 時間:2004年
其數學表達式為Meff=12(σ1-σ3)Lsin2αsinα。式中:Meff為有效力矩;σ1、σ3分別為最大和最小主壓應力,其間之差為材料的屈服強度;L為σ1方向上的單位長度或最大力臂長度;α為褶劈理與σ1軸間的夾角。其圖形表明最大有效力矩在主壓應力軸±54.7°方向,54.7°±10°區間無顯著力矩降,構成韌性變形帶形成的有利區間。該區間囊括了迄今全部天然和實驗數據,並符合數學的黃金分割理論,因而有力地證明了最大有效力矩準則的存在。其構造意義可概括為;①可解釋膝褶帶與褶劈理的形成;②通過應變集中和軟化,可解釋大型低角正斷層和高角逆沖斷層的形成;③為地震反射剖面中的鱷魚嘴構造提供一新的解釋;④可解釋變質結晶基底的基本構造型式—菱網狀韌性剪下帶;⑤可解釋前陸盆地中拆離褶皺的形成並預測拆離層的深度;⑥可籍以確定運動學渦度、古主應力方向和古差應力的大小。
由北京大學鄭亞東教授提出(Journal of Structural Geology, 2004, 271-285),收入“地球科學大辭典”,已編入美國“構造地質學”教材和我國新版“構造地質學”教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