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延世

據《武城宗聖族譜》記載,曾延世生於唐武宗會昌元年(841年),卒於後唐同光元年(923年),為曾參三十六世孫,曾隱之五子,為曾氏龍山衍派始祖。自幼受慈母諭訓,天資穎悟,十四歲時中二甲進士,出任光州刺史。

基本介紹

生平,繁衍及播遷,

生平

曾延世於二十二歲時娶王潮之妹(王審知之姐)王婉貞(封郡主)為室。唐廣明間(880年),曾延世率家族輔助其內弟王潮王審知等組織義軍,繼而攻打福建,剪除地方割據勢力,轉戰福、漳、泉諸州郡。
據《溫陵曾氏族譜》中《始祖兄弟分居附錄》記載:延構、延福、延鋒、延謙、延暉、延曜分別又徙居於江西上饒,吉陽、廬陵還有桂林南豐、新深永豐等地。其初“曾氏啟族於泉州南安縣三十五都五峰山下白石里(上曾),傳至六世祖嶠公,為司農少卿,分派入城……(見《西亭曾氏族譜序》)在此期間曾氏其他子孫分別“占籍漳、泉、福三州”。“至九世祖曾公亮為宰相、始建龍山祠宇”。曾氏後裔以“龍山”為堂號、稱“龍山衍派”。尊稱曾延世為龍山衍派的曾氏一世祖,從此,龍山成為曾氏家族的第三發脈地

繁衍及播遷

曾延世與王婉貞生兩子,長子曾教(官右衛大將軍);次子曾運(官東昌司馬兼兵馬都總管)。
長子曾教,生五子,曾盈、曾允、曾衡、曾藏、曾免(皆任唐官);曾盈生曾光誼、曾甫、曾贄。其中曾贄(唐秘書少監)生三子,長曰曾琳(贈太尉、曾溪、福州同派);次曰曾璋(漳州祖);三曰曾珪(漳州祖);而曾琳生三子,長曰曾嵩(贈宋州司理參軍)次子曾逸(官清溪宰),三子曾逢(官興化令)。以下支繁葉茂,有居同安長興里(曾溪祖),有往福州、漳州……以下僅敘泉州、晉江一派。
曾運,生甲子(長子扣、次子浤、三子灌、四子曾萇)其中二子曾浤(唐內侍省使)生五子,長子曰銳,次子曰堪,三子曰峴,四子曰緝,五子曰素。其中長子曰銳(官右衛將軍)曾銳生子曾瓚(泉州錄事參軍)曾瓚生子二,長子曾自操(閩察推常侍)為西廓及石路頭、坊尾一派之祖;次子曾嶠(泉州節度使、贈太師秦國公)由白石分派入泉州城西龍山。曾嶠生子二,長子曰曾稹(秘書正字)次子曾穆(德化令、殿中丞、贈太師、魏國公)。曾穆生四子:長子曰曾會、次子曰曾愈、三子曰曾介、四子曰曾俅,這一房係為龍山八世祖。晉江屬泉州府首邑,南安、惠安、同安、安溪、永春、德化等縣皆出其中,茲依本支分述如下。
(一)曾會房系
曾會,(952-1033)曾穆之長子,字宗元,晉江人,生於後周廣順壬子年(公元952)二月十二日,登宋端拱元年戊子解元,聯旋己丑會元,榜眼,官光祿寺丞直史館、遷殿中丞知宣州,由三司判官出為兩浙轉運使、歷真宗、仁宗兩朝,凡出入四十五年,典領宣、處、台、建、穎、池、明七郡,止刑剖郎中,集緊殿修撰知明州,以子曾公亮貴,贈太師中書令尚書令楚國公(詳見《泉州歷史人物傳》。曾會生六子:長子曰曾公度、次子曰曾公亮、三子曰曾公立、四子曰曾公爽、五子曰曾公望、六子曰曾公定。
1、曾會長子曾公度,晉江人,大中祥符八年乙卯(1015年)登蔡齊榜進士,知濠州鐘離縣主薄,贈承議郎(居濠州)。曾公度子曾孝章(官陳州通判,居濠州、今安徽鳳陽)。曾孝章子二,長曰曾諶(官趙州司戶);次子曾湮(官司理通遠軍)。曾諶子二,長曰曾求達(官武功大夫,居濠州);次子曾求仁(官全吾將軍、歸泉州)。曾求仁子二,長曰曾夤(官駙馬都尉);次子曾竂(官平江都監、居江蘇平江)。
曾夤於宋徽宗政和五年六月初一日拜詔為駙馬,娶崇國公主。《宋會要帝系》及《十朝鋼要》均載:“以故相曾公亮世孫侄 進士夤為左衛將軍駙屬都尉,選尚嘉德帝姬崇國公主。”
曾夤于靖康二年丁未(1127年),從二帝北獰,殉金人之鞋。生一子曰曾紹(武功郎);二女(長和義郡主)適徐公選;次子嘉郡主,適胡居訓)。
曾夤孫(曾紹之子)曾葦(興化路都總營)為梨坑(今晉江內坑)桔里租、時晉江縣慰王悅為疏九溪之水灌洋田,曾葦便帶曾氏家族來圍海墾田,併名其埭曰“曾葦埭”。曾葦後復延回梨坑桔里,留在曾葦埭的曾姓家族“在埭北立王公(即晉江縣尉王悅)之祠以祀之”。
2、曾會次子曾公亮,字明仲,號樂正,福建晉江人。生於宋真宗鹹平二年己亥(999年)。公亮幼時既聰慧、好學又勤備。輕興元年(1022年)“以父蔭授大理評事。”這是登入仕途最捷便的門徑,可是公亮卻不願因“父蔭”而享受這種特權的待遇、堅決“不赴調”。從這一點上看,曾公亮確實是一個很有志氣的青年。
宋仁宗天聖二年甲子(1024年),曾公亮26歲,以他自己的才華,舉進士甲科第五名。由此歷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先授知會稽縣,後延太常博士,補國子監直講,改諸王府侍講,除集賢校理,慶曆三年癸未(1043年)擢天章閣侍制。未幾,遷知制誥兼史館修撰;皇祐三年辛卯(1051年)為翰林學士,判三班院;至和二年乙未(1055年)以端明殿學士知鄭州;嘉祐元年丙申(1056年),升給事中,參知政事。後又遷為樞密使,檢校太傅兼郡牧制置使,“專本兵之柄”,掌握軍事大權。關於“軍制措置”、“邊防屯戍”、“備御輕重”等軍事大計。宋代仁宗康定元年庚辰(1040年)至慶曆四年甲申(1044年)曾公亮奉敕主持編寫《武經總要》40卷,仁宗御製序文。
嘉祐六年辛丑(1061年)曾公亮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登宰相位。英宗即位,加公亮為中書侍郎禮部尚書戶部尚書神宗即位,為熙寧元年戊申(1068年)加門下侍郎吏部尚書,封英國公、兗國公,登上元宰。神宗熙寧二年已酉(1069年)加曾公亮昭文館大學士,監修國史兼譯經潤文使。
神宗熙寧三年庚戍(1070年)曾公亮以年老避位,自清罷相,拜司空,領河陽三城節度使、集禧觀使。翌年,又起判永興軍。神宗熙寧五年壬子(1072年)曾公亮以太博侍中致仕。元豐元年戍午(1078年)曾公亮卒,享年80歲。卒時,神宗皇“帝臨哭,輟朝三日”,並親篆其碑首曰:“兩朝顧命,定策亞勛”,贈太師中書令,配享英宗廟庭,謚“宣靖”。
曾公亮夫人陳氏,為武信軍節度使康肅公堯咨之女,生三子:長子曾孝宗,次子曾孝寬、三子曾孝純。
曾公亮長子曾孝宗,字恭祖,晉江人,官朝奉大夫,尚書屯田員外郎,軍器少監、金紫光祿大夫。曾孝宗娶趙誠之女,封夫人,生子四,長子曰曾諝(官太常太祝);次子曰曾說元豐八年乙丑登焦蹈榜進士,(奉直大夫、淮東提舉、進太常太祝);三子曰詠以舉人授(奉直大夫、太常寺太祝、淮東提舉)四子曰曾訥(太常太祝,進大夫淮東提舉)。其後裔皆名列士行,為河南鄭州祖。
曾公亮次子曾孝寬,賜同進士,知桐城、鹹平、除秘閣修撰,提點開封府,入知審官東院判刑部。熙寧五年,遷樞密都承旨,擢樞密院,吏部尚書,資政殿大學士右丞相,贈太師中書令,尚書令,秦國公。曾孝寬生子二,長曰詵,次曰誠。
曾孝寬長子曾詵,官承事郎,大司農少卿生子二,長曰恂,次曰懌。居鄭州,子孫家焉。
曾孝寬次了曾誠,官參議郎秘書少監,贈太子太師中書令,尚書令,秦國公。曾誠娶呂嘉問之女,封相國夫人;繼娶田氏,封福國夫人。生子五子,長子曰忻,字喜道,朝奉大夫;次子曰曾忭,字樂道,承事郎;三子曰愉,字安道,登仕郎;四子曰懷,字欽道,位居宰相;五子曰愔,字遵道,迪功郎晉朝散郎儒林通判。
曾誠四子曰曾懷,晉江人,官至戶部尚書,觀文殿大學士,提舉太平興國宮,遷光祿大夫復拜右丞相兼樞密使,封魯國公。淳熙二年乙未(1172年)三月初五日薨。上聞之,輟朝三日。贈少保,曾懷崇祀泉州府學鄉賢祠。妣黃琦女,加封至魯國夫人,生子三,長曰曾宮,官通直郎,直秘書閣,為江蘇常熟祖;次曰曾密,官承事郎,為晉江坑恤祖;三子曰曾寧,官承德郎,衢州通判,其後裔居晉江樂裳山(今羅裳山)福里(今福埔),有玉邱石流傳為印石曾府為記。也有分居潮州連江、定海、內坑、浮橋、北門外、安溪後山、惠安獺屈、上田嶺頭等處。
曾密生子二,長子曰綦,官承奉郎;次子曰棨、官文林郎。曾綦生鼎伯;鼎伯生儀孫為龍山曾氏十六世祖,這一房系據《溫陵曾氏族譜》記載:
龍山曾氏22世祖曾史分居連江;
龍山曾氏22、25世祖曾以成、曾進宗分居南京;
龍山曾氏22世祖曾樸實分居郡城大寺後;
龍山曾氏24世祖曾子遷分居北門;
龍山曾氏24世祖曾子選分居浮橋;
龍山曾氏24、25世祖曾子新、曾梅宇分居安溪後山;
龍山曾氏25世祖曾道奇分居惠安上田嶺。
曾寧生子三,長子曰曾潔,宣議郎,徽州宣議縣丞,開派內坑祖;次子曰曾彝,通仕郎,左正言曾厝垵祖;三子曰曾緊,承務郎臨安鹽官縣祝。
曾潔為龍山派十四世祖,生子二,長曰曾襲祖,贈修職郎,武德驍騎尉;次子曾承祖,修武校尉
曾襲祖子曾念三,思貢生,修職郎,武節驍騎尉。生二子,長子曰曾新思;次子曰曾新惠。
曾新恩,諱新貫,字三才,福建晉江人,千戶散騎侯,為內坑東宅祖;因保架北征,抗拒元兵有功,受封散騎子戶侯。卒於元延祐二年乙卯(1315年)三月十一日;娶晉江桐林承議郎興化令黃逸之妹,封宣人,生子三;長曰成,次曰俊,三曰傑。其中曾俊,曆元不仕,持節興家,生有九子:長子曾庭榖;次子曾庭璲,曾庭璲之四子曾肅(官奉議大夫)其長子曾塘生,號職忠,塘生之長子曰曾孟初為烏窓房組;次子曾克明;三子曾克禎為新厝房祖;四子曾克芳為糖房祖,糖房祖又分下房祖和亭頂祖;五子曰曾克靖為隔壁祖,六子曾克恭為下寮祖;曾肅之三子曾白長,為後巷祖。曾俊五子曾庭祿為坑尾祖;七子曾庭玉,為三甲祖;九子曾庭秀,為後庫祖。還有曾新恩三子曾傑為東宅埕上祖。
傳至曾新恩為龍山十七世祖,這一房系從明朝成化弘治的曾欽仁(二十三世祖)繁衍至明未崇禎的曾宏著(二十八世祖),其子孫聞動、聞仍、聞儲及貞韜、貞亮,還有尚賢、尚養、尚載於荷鄭·清初遷居台灣。(據台灣曾繁藤編著的《曾姓移居台灣大族譜》中的《曾珪——延祚宗派移居台灣譜系》記載。
曾新惠為內坑東福祖(宮仔口),這一支系曾氏後裔又繁衍石湖潭、田邊、新鋪等。曾寧次子曾彝,以不附韓侂胄,謝病回家(為曾厝垵祖),生子曰曾仲玉(贈光祿大夫),仲玉生子曰曾道唯,道唯之子曾淵。曾淵於宋德祐元年侍從執政,兼同知框密院。曾淵之子曾光綽,官框密院,1276年舉家隨瑞宗室皇帝入閩,擇居同安縣之嘉禾里(今廈門市)南交浦村曾厝垵,(為龍山曾氏十八世祖。生有二子,長子曰曾昭;次子曰曾曠。
曾光綽的長子曾昭傳曾員,為鳳陽縣迪國郎,這一房系傳至龍山二十三世的魁松,生有三子:汝珍、汝純、汝盛均居同安;而魁松之弟魁梧分籍於海澄厚境為始祖。
曾光綽的次子曾曠傳益貫,曾貫生曾昌,曾昌生有四子:長子曰曾博,次子曰曾厚,三子曰曾高,四子曰曾明。曾博、曾高均居曾厝安。而曾厚分籍海澄儒山為始祖。值得一提的是曾明為龍山曾氏二十二世祖,於景泰天順年間入贅海澄新安丘氏,生有二子,長子曰大發,次子曰正發。於明代成化,弘治年間,其長子大發出繼海澄新安丘姓為肇基始祖。從此其後裔,彼此之間不能通婚,這就是曾 同宗的淵源來歷。
曾公亮三子曾孝純,賜同進士出身,官殿中丞,進朝奉大夫,光祿少卿,贈大中大夫進少師。生有四子:長次曰曾誼,尚書刑部郎中,朝散大夫;次子曰曾注,禮部尚書,朝奉大夫;三子曰曾綜,右從政郎,陛奉議郎;四子曾佇,右從政郎,匯東總管。均居河南鄭州一帶。
3、曾會三子曾公立,晉江人,官大司空,開封府儀同三司、進太博,生有四子,長子孝光,次子孝雍,三子孝廣,四子孝揚。較顯者有孝廣,字仲錫,晉江人,初為北外都水丞,出通判保州,復原官,歷水部員外郎,遷都水使者,提點永興路獄,陝西、京西轉運副使,兩浙轉運判官,左司郎中,然後擺戶部待郎進尚書,罷為無章閣待制知杭州、又知潭州,加顯漠閣直學士知鄆州,知饒州,徙廣州,歷成德軍、太原府,尋復官文淵直學士。曾孝廣在宦途上轉徙不定,但所到之處,都留下政聲。以疾卒,享年六十贈正議大夫。崇祀鄉賢。曾孝廣娶王氏,封太原郡夫人,生有五子,一曰評,官朝散大夫,直秘閣;二曰 ,宦奉直大夫;三曰詰,為朝奉大夫;四曰詢,為之符三年登李釜榜進士第,朝奉大夫,直秘閣學士;五曰詩,為朝奉大夫。這一支系均居徐州、鄭州一帶。
4、曾會四子曾公奭,晉江人,進士出身,官至都官員外郎上柱國禮部尚書,贈朝議大夫。著有《軍政備覽》一卷。生有一子,曰曾孝廉,字子玉,官至朝清郎,授江西提舉常平,贈太中大夫,生有三子,長曰護,次曰誕,三曰謂。其中曾誕於宋哲宗紹聖四年丁丑(1097年)登何昌言榜進士,授知河南信州沈邱。曾誕娶鄭氏,封孺人,生一子曰橙,曾延逝世後崇祀鄉賢列名文苑。其派下均居鎮江一帶。
5、曾會五子曾公望,晉江人,於宋仁宗定康元年庚辰(1040年)登進士,官兵部郎中,特金紫光祿大夫。生有三子,曰孝綽、孝述、孝蘊。其中曾孝蘊,字處善,宣和初由天章閣待制知歙州,以功進顯漠閣直學士,又加龍圖閣學士,贈通議大夫兼少師,崇祀鄉賢,曾孝蘊娶景溫之女,贈秦國太夫人,生子四,長子曰注,官宣議郎,朝清大夫,江東南路都轉運使知瓊州;次子曰浩;官朝散大夫,宣教郎,鄂州通判;三四曰浹,官宣漢郎,福建轉運使;四子曰浚,官承議,紹興三十年登梁克家榜特奏名進士。居池州一帶。
6、曾會六子曾公定,晉江人,字季生,於宋慶曆二年壬午(1042年)登楊寘榜進士。五名會魁,官秘書丞,集賢殿校理,特金紫光祿大夫贈少保。曾公定生有三子,曰孝彥、孝厚、孝序。其中曾孝序,字逢原,官至資政殿大學士兼龍圖閣直學士,贈光祿大夫,謚威愍,崇祀忠節。曾孝序娶尚書刑部郎中,經略安撫使右諫大夫蔡挺之女,封一品太夫人,生子三,長子曰曾讜,官朝請大夫,字微觀,直秘閣右朝議大夫;次子曰曾讀,官奉直郎,字聖訓,朝請大夫;三子曰曾訏,官京東安撫機宜,與父曾孝序威愍忠節赴難,贈承議郎。其中曾讜之子曾慥,字端伯,號至游居士,晉江人,科中之後,初為尚書郎,中奉大夫,直秘閣修撰,知荊南府、直寶文閣奉祈,進右文殿修撰,戶部員外郎、擢太府正卿,總領湖廣,江西財賦及京,湖軍馬錢糧,虔州郡守。曾慥 的著述卷帙浩繁內容豐富。有《類說》50卷;《道樞》42卷;《高齋漫錄》1卷;《樂府雅詞》5卷,還有《宋百家詩選》50卷、《續選》20卷;《通鑑補遺》100篇,《至遊子》2卷。曾慥在《泉州府志》中為理學名臣。崇祀鄉賢,列名文苑。娶邢氏,封宣人,生一子,曰袤。
(二)曾愈房系
曾愈(960-1043),字於義,曾穆之次子,晉江人,宋大中祥符四年辛亥(1011年)登徐奭榜進士第,官朝列大夫,秘書丞,娶劉昌言之女,封彭城縣君,生有一子,曰曾公濟。字祖德,居晉江,官朝議大夫,封司徒,贈大中大夫,配徐氏,封恭人,生有三子:曰孝儀、孝仁、孝傑。
1、曾孝儀,官朝敬郎,太子右贊善大夫,生有二子,長子曰曾諷,官翰林學士,次子曰曾詳,官戶部尚書。曾詳生三子,長子曰曾憕,為駙馬承事郎,次子曰曾恬,三子曰曾慨。
曾詳長子為駙馬曾憕生二子,長子曾慶辰,官宣議郎光祿大夫。次子曾應辰(1190年)科中進士,官興化府軍仙遊縣尉,贈太師秦國公。曾應辰生有四子:長子曾從龍,次子曾用虎,三子曾天麟,四子曾治鳳。
曾從龍,願名一龍,字君錫,號子明,又號去帽居士,福建晉江人,龍山曾氏十四世祖,生於宋孝宗淳熙元年甲午(1174年),慶元五年己未進士第一,科中狀元,寧宗皇帝御筆親改為“從龍”。寧宗在《御筆改名敕》中,稱讚他“有經緯之文章,乃天下之賢才,具經綸之猷略,作上國之利賓……”,授簽書奉國軍節度判官;遷兵部員外郎,左司郎中,起居舍人兼太子右諭德。嘉定元年(1208)十二月為南宋外交使節出使金國。返後年擢遷刑部尚書;嘉定六年進端明殿學士,簽書樞密院太子賓客,改參知政事。嘉定十七年,(1224年)閏八月,寧宗病歿,理宗立,胡榘唉使黨劾罷從龍以前之職,提舉洞霄宮謫知建寧府,曾從龍適逢母喪,辭官奔喪,服除起用為湖南安撫使,改知隆興府,復提舉洞霄宮,改萬壽觀兼侍讀。端平元年(1234年)授資政殿大學士,沿江制置使兼知建康府兼行宮留守,不久,拜參知政事兼同知樞密院事。時有三京之役,極論南兵輕進易退,未幾言驗,進知樞密院事兼參知政事。端平元年十一月,積極籌邊防事宜,朝廷主和派以邊用不足為由,提出反對意見,理宗召回,改壯志難酬,於理宗端平三年(1236年)享年六十二歲,卒後,理宗皇帝“遺表上聞,震悼輟朝,遣便臨奠”贈少師、太師,封清源郡公,進封吉國公,宗祀泉州府儒學鄉賢祠。曾從龍娶陳氏,封清源夫人,晉封秦國夫人,生有四子,長子曰巽伯、次子曰履伯、三子曰頤伯、四子曰升伯。
曾從龍長子巽伯,官承奉郎主官泉州神祐觀升嘉善大夫,生一子曰曾衎因早世,由白石泰亨次子曾昌孫入繼,曾昌孫官古田令,生有二子,長子曰崇卿;次子曰桂卿
曾昌孫長子崇卿,生二子,長子曰國佐,官教諭。國佐傳希哲,希哲(一雲師德)為龍山曾氏十九大世祖,生有三子,長子曰曾榮祖,傳至龍山24世出祖質峰和昆峰兩兄弟均移居南安,爾後質峰這一房系至清初31世瑞峰遷台北。次子曰朝佐,官侍讀學士,生有五子,長子曰曾師質;次子曰曾師器;三子曰曾師賢;四子曰曾師甯;五子曰曾師明。其中長子曾師質生有四子曰曾謙亨、曾晉亨、曾巽亨、曾泰亨這一房系均居泉州、晉江一帶。而五子曾師明為龍山曾氏十九世祖,分居安海西安,生有三子曰曾海生、曾仁安生、曾童壽生。由曾童壽生這一房系傳至龍山曾氏二十五世祖曾仲魁,進士,官刑部尚書,曾氏後裔尊稱為複姓公。南安後厝房、烏厝遼、江泉、仁福及晉江內、外曾均為曾仲魁的後裔。
而曾興祖和曾英祖其後裔均居同安西埔、泉州,晉江等地。
曾昌孫次子桂卿傳至龍山十八世祖曾郊(官興化都事)為池店洋里的開基祖;至龍山十九世祖曾稷為池店曾倉的開基祖,又至龍山二十世祖曾佑生傳至二十五世祖曾南箕遷居於御輦。
次子曰履伯(天麟之子出繼曾從龍)官承奉郎,理興化涵頭鹽倉。
三子曰頤伯,(用虎之子出繼曾從龍)官承務郎知江西提刑察使。
四子曰升伯,(治鳳之子出繼曾從龍)官承奉郎興化軍涵頭都倉。
曾用虎,字君遇,自號盤隱居士,福建晉江人,慶元四年戊午(1198年)與曾從龍同榜舉人。開禧新元1205年補國學生,曾用虎“月書季考,率占上游”,於是被推薦登上仕版,初為建安戶曹掾,洗手奉職,調常州犇牛鎮,改秩知台州寧海,不久知南劍臨尤溪縣,擢通判福州,宋理宗紹定間(1228-1233年)知興化軍,進直秘閣知府事,提點江西刑獄併兼郡事,移轉運判官。理宗端平二年乙未(1235年)進直華文閣攝帥事。同年五月除尚書吏部郎中。隔年十月改戶部右曹,再除工部,後經略帥廣西,於淳祐五年乙己1245年十二月朔卒正寢,時年七十歲,進階朝議大夫晉江開國男。曾用虎初娶陳氏,先卒,繼娶留直閣女(即丞相留正的孫女)生三子:長子曰謙仲(官戶部郎中),次子曰頤伯(用虎之子出繼曾從龍,官承務郎知江西提刑察使),三子曰孚仲(進士,知漳州、長泰縣宰)。曾用虎是宋末名臣。崇祀泉州府鄉賢祠又被興化府崇祀於名宦祠。
曾天麟,福建晉江人,於宋理宗嘉定十年(1217年)吳潛榜登進士,官軍器少監。其子孫後裔多仕宦為南安金田祖。
曾治鳳,字君儀,福建晉江人,開禧元年乙丑(1205年)登毛自知榜進士,升廣東路提刑,主管所屬各州的司法,刑獄和監察併兼管農桑,又升知廣州軍州兼內勸農事主管廣南東路經略安撫司步馬軍都總管,爾後,又知建寧軍州兼管內勸告農事。曾治鳳宦路三十餘年,盡在烈日霜風中奔波。著有《東皋文集》。曾治風娶林氏、李氏、繼娶陳氏、生有二子,長子夏季、次子升伯(出繼曾從龍)。這一房系曾氏後裔均居莆田、仙遊、泉州、晉江等地。
曾詳次子曾恬,承議郎子曰逢辰為宣議郎。曾詳三子曾概,官承議郎,生有二子,其長子曰曾賓知荊州府,次子曰曾憲為中議大夫
2、曾孝仁,福建晉江人,官朝議大夫,朝散大夫,提點宮使,戶部郎中。生有三子,長子曰曾 ,於大觀三年(1109年)登進士,官朝散大夫,參知政事。次子曰曾諤,於大觀元年(1107年)登進士,官吏部郎中;三子曰曾訪,官學正,將仕郎。
3、曾孝傑,福建晉江人,官通直郎,知溫州平陽縣,承議郎,生有四子,長子曰誡,次子曰諫、三子曰謙,四子曰諴 ,其後裔皆有仕績。
上述為曾愈本支世裔瓜瓞源流概貌,不但曾氏後裔分居於晉江的安海、西垵、內曾、外曾、南安的水頭、石井、洋里,曾倉還有泉州、惠安、興化莆田、廈門、漳州、福州、江西、河南等地,同時據《溫陵曾氏族譜》記載:
龍山曾氏11世曾諴為永福縣祖,
龍山曾氏13世曾寧為莆田臚頭祖,
龍山曾氏16世曾荷孫崇安縣令為莆田祖,
龍山曾氏16世曾顯孫為莆田沂山房祖
龍山曾氏17世曾彥卿為南安後房祖,
龍山曾氏17世曾元貴為泉州城內鐵爐廟祖,
龍山曾氏17世曾天麟子孫為南安金田祖,
龍山曾氏18世曾復初為興化東坡祖,
龍山曾氏19世曾萬二(治鳳五世孫)為晉江吳埭祖,
龍山曾氏19世曾萬五(治鳳五世孫)為仙遊瑕石祖
龍山曾氏19世曾稷為池店曾倉祖,
龍山曾氏19世曾師明為安平西垵祖,
龍山曾氏20世曾榮祖、曾興祖為泉州城內祖,
龍山曾氏20世曾晉亨、巽亨為晉江蔡街祖。
(三)曾介房系
曾介(967-1051)字源興,曾穆之三子,晉江人,御輦開基祖,官秘書丞,兩舉朝奉大夫,特乞恩贈秘書省,娶黃氏,恩贈同安縣君,生一子,曰曾公敏。
曾公敏,官衢州錄事參軍,贈大中大夫,御輦開宗祖為龍山九世祖,娶呂氏封武寧郡太君,生有五子:長子曰曾孝若,登科出身舉人,次子曰曾孝常,官潁州沈丘縣令;三子曰曾孝本,官將仕郎;四子曰曾孝恭,官朝議大夫,贈大中大夫、銀青光祿大夫,五子曰曾孝著,官通直郎。其中與晉江關係至切者為公敏之四子曾孝恭。
曾孝恭,娶許氏,封太寧郡夫人,生三子,長子曰曾諮,次子曰曾誨;三子曰曾譓。
1、曾孝恭長子曾諮(官宣議郎),曾諮生曾意(官文林郎),曾意生曾憲(官迪功郎)和寰(官通直郎),曾寰生曾紀(官文林郎),傳至龍山十五世祖曾宣。自號後山居士,登宋鹹淳四年戊辰(1268年)進士,不久,元兵入都,曾宣保駕護送皇帝過境,謚“靖節”。生有六子:生子曰曾沖儼;次子曰曾沖佐;三子曰曾沖仁;四子曰曾沖儀;五子曰曾沖休;六子曰曾沖佑。爾後,御輦曾氏後裔奉曾宣為御輦開派一世祖。曾介這一房系的後裔相繼分居於池店、紫塔、外州、舊鋪、新鋪、清蒙,霞尾、陳埭等地。同時據《御輦後氏族譜》記載:
龍山曾氏10世祖曾孝常分派錢塘(今錢頭村),
龍山曾氏20世祖曾文斌遷居金井新市,曾文燁開派後渚,
龍山曾氏21世祖曾享宗遷居同安,
龍山曾氏23世祖曾稀齡遷居南安,
龍山曾氏24世祖曾宗興遷居石頭街後厝,
龍山曾氏25世祖曾明一開派南樓房在福清縣
龍山曾氏24世祖曾宗戴分派錢頭,
龍山曾氏31世祖曾拔龍於雍正年間遷居台灣。
2、曾孝恭之次子曾誨,官承奉郎,為龍山曾氏十一世祖傳至龍山曾氏十六世祖曾陰居安溪。曾陰生有四子,長子曰曾朝應,次子曰曾朝政,季子曰曾朝宋,四子曰曾朝仕,其中,曾朝仕這一房系據《台灣水照譜》記載,傳至龍山三十世的,奎西、奎成、奎長均居台灣。
3、曾孝恭之季子曾譓,官通直郎,譓生有一子,曰曾志,官文林郎,曾志生有二子,長子曰曾宇,次子曰曾宙。其後裔繁衍何處末詳。
(四)曾俅房系
曾俅(970-1060),字振興,曾穆之四子,晉江人,官將仕郎,司錄參軍,娶張氏,生一子,曰曾公稔,官將仕郎。曾公稔生一子,曰曾孝和,官將仕郎。孝和傳至龍山曾氏十一世祖曾願,官德慶教授,例贈文林郎,從事郎。生有二子,長子曰曾世昌,次子曰曾世稱。
1、曾世昌,晉江人,宋特奏名進士,官撫州臨州縣尉,娶林 繼揚氏,生有二子,長子曰耆卿,官朝議大夫,官龍巖縣主簿,耆卿生一子,曰伯清,伯清生有三子,長子端友,次子謙友,三子恭友。端友生克顕和益光;謙友生曾華孫、曾茂孫、曾慈孫;恭友生曾佑孫、曾佀孫、曾仁孫、曾傑孫。而曾世昌次子耆齡生一子,曰伯誠。伯誠生有二子,長子曰必濟,官武功大夫;次子曰必忠,官文林郎。必濟生曾潛孫、曾碩孫、曾信孫、曾貫孫;必忠生曾能孫。曾世昌這一支房系,枝繁葉茂,有龍山曾氏十六世祖曾華孫分居晉江曾井,又分居里厝。有曾佀孫生崇叟之子曾元起為龍山曾氏十八世祖開基金井新市,又分居龍湖曾厝、亭店、龍園等,特別是分居於台灣的新市甚多。有曾傑孫居龍屈。曾仁孫後裔曾元靖生五子:淮、沂、渭、潮 、沔。長子曾淮公為龍山十九世祖,遷居惠安張坂浮山村(又名獺江獺窟)。生於五子:長楠公、號玉峰,遷居台灣台南。次椻公、號永鋒。三杞公、號宜峰,遷居惠安張坂塘邊(群力村)。四梓公、號宜峰。五椿公、號安峰、遷居福州。世界曾氏宗親總會已故會長曾紀華乃獺江曾氏四房宏峰公之後裔。獺江曾氏後裔又有分居台灣省新竹市竹塹吉羊侖莊等等……。次子曾沂公為龍山十九世祖生有四子,曰曾均進、曾均毅、曾均賢、曾均禮。遷徒於惠安梁山兜。有潛分居花錦里;有分居安溪後山;有分居泉州城西;有遷徒於晉江吳埭頭曾厝,還有遷徒於廣東潮州……。
2、曾世稱,晉江人,官文林郎,為龍山曾氏十二世祖,生有三子,長子曰曾岩壽(官通直郎),次子曰曾岩士(官承直郎),三子曰曾岩說(官文林郎)。其長子曾岩壽生一子,曰曾祖禹,曾祖禹生泰亨,泰亨生五子,曰曾傑孫、曾英孫、曾奕孫、曾美孫、曾莫孫(出繼曾從龍,改名昌孫)。三子曾岩說生有一子曰曾宗旦,曾宗旦生有二子,長子曰曾邦哲於1235年特奏進士,官廣州懷集令、生有四子,曰曾傳孫、曾喜孫、曾慶孫、曾桂孫。其後裔均居於廣州。曾宗旦次子曰曾邦文,曾邦文生有三子曰曾沈孫、曾同孫、曾復孫,其中曾沈孫後裔曾子清(官將師郎)生二子永充和永德分居蓮湖。曾世稱這一房系從曾岩壽的長孫曾泰亨為龍山曾氏十五世祖傳至龍山曾氏十九世祖曾希益,其相傳五代的曾氏後裔分徙極廣:有開基蘇內的曾信添,又分居溪東、赤店、周坑、蘇厝、曾厝、草奄塘、大白山、曾坑、蘇前等;有開基內湖的曾子清,分居石獅、南安、廣東潮州,廈門、安溪、台灣等;,分居英林、港塔、洋仔坑、龍湖等,還有分居塘市、前曾、許塘、三光天等。據《武城曾氏族譜》記載,曾美孫後裔曾樸軒為龍山曾氏二十世祖,於明朝憲宗成化年間(1478年)由南安上曾的石房徒居晉江青陽沿塘(今蓮嶼社區),此一支系瓜瓞綿綿,曾樸軒之後裔於清代,曾廷雍及曾廷宣遷居於安海;曾珍海遷居於霞落沙(今稱後厝街),曾士貴遷居於深滬,還有曾朝奎於清初遷居於磁灶上鈔,又據《溫陵曾氏族譜》記載,曾樸軒的後裔,曾文定於明末清初就遷居於台灣。
曾氏開始光前於魯、鼎盛於宋,宋尤其滋茂於晉江,所謂“唐封宋敕,榜眼狀元門五相,御筆皇碑,玉蟒金袋笏贏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